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个新的综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4-0073-06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比较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认为,如果工资自由伸缩,就不会存在失业;如果存在失业,一定是现实工资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但是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工资具有充分弹性,故而失业问题从长期来看并不存在。但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不存在失业;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随着积累的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亦增加。“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和积累齐头并进,资本的可变部分就至少会按照总资本增长的同一比例增长。在这种条件下,积累的不断增长迟早必然导致工资的逐步提高。”[1]649马克思认为,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上升。这样,积累的进展就会减少可变资本的相对量,但这一趋势并不排斥绝对量的增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资本积累、积聚与集中加速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会进一步提高,对劳动者的需求会更小,进而形成产业后备军。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认为,只要工资具有伸缩性,失业并不具有必然性[2]334。而马克思失业理论认为,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与获利的内在动力,资本有机构成必然提高,资本主义必然存在失业。“由积累提供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等等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但是,旧资本一旦达到全部更新的时期,就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产出来,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劳动资料和原料。经历这种技术变革的资本越是由于集中运动而大量增长,这种变革所引起的对劳动的需求的绝对减少也就越明显。”[1]666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甚至出现经济停滞,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工人失业。显然,古典失业理论认为,存在失业与否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是否具有弹性,而且假定劳动力市场工资具有弹性,故而市场能实现充分就业[2]。而马克思失业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存在失业的关键,而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故而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另外,马克思还认为,一般而言,工人的工资下降有一个最低阀值,即工人的工资不能低于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否则会造成对资本主义自身的损害,尽管这一最低阀值可能被突破。“总的结论是:‘各类城市工人中,只有一类工人消费的氮素略微超过那个免于患饥饿病的绝对最低量;有两类工人氮素和碳素营养都感不足,而其中一类相差很多。调查过的农业家庭中,有1/5以上得到的碳素营养少于必要量,有1/3以上得到的氮素营养少于必要量。’”[1]700这说明,资本主义市场自由调节可能导致现实工资低于生理与道德底限,这样资本主义市场机体在现实中自然经常遭受损害。
(二)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都相当明显。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基金相对下降,而资本家的利润则相对上升,在竞争的外在压力与赚钱的内在动力下,资本家会促使投资不断上升。这样,一方面消费需求因工人的收入不断降低而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却又会因投资的不断扩大而增加,结果是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出现经济萧条与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大量失业,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典型的萧条经济”,马克思分析的失业很大成分上是“萧条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必然产生大量失业。显然马克思与凯恩斯都承认:失业问题都因经济萧条而必然存在,而且经济萧条主要是需求不足所致。在消费需求不足这点上,二者的分析基本一致。但关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二者存在分歧:马克思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工人工资基金下降的结果,或者说是工人的工资基金没有适应积累增速的结果。而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对于投资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进而影响失业的分析,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仅仅包括消费需求,还存在投资需求。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投资边际效率不断降低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在市场自行运转的情况下,可能双下降,所以有效需求不足在所难免,经济萧条势必周期性爆发,失业随之加剧[3]24-30、91、116、210。
其实马克思也进行过类似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信用与竞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竞争加剧了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进而伤害了资本积累,刺伤了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造成投资需求不足。
但马克思与凯恩斯对投资需求的分析各有侧重。马克思认为,投资是需求更是供给;而凯恩斯认为,投资主要是现实的需求。显然,投资既是需求又是供给。从短期来看,投资形成了对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需求;从长期来看,投资又是供给,它会形成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因此,马克思侧重从投资的长期效应(形成供给)来分析问题,而凯恩斯则主要从短期效应(形成需求)分析问题。凯恩斯十分重视短期分析,他认为“长期我们都死了”。从更为科学的角度看,长短期分析法应该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如果从综合分析法的角度来看,应把凯恩斯与马克思的分析结合起来。在短时期内,是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共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失业;但在长时期内,主要是总供给过大(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由于长期是由短期构成,长期需求又制约短期投资结构,而短期的投资需求结构应与长期的最终消费需求结构一致。否则,可能在短时期内,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一致,但在长时期内,即便总量上一致,也可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另外,凯恩斯著名的乘数原理说明,如果满足乘数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则经济可能倍数地扩张与收缩,从而就业也随之多倍地扩张与收缩[3]98-112,乘数原理说明,经济收缩期间,失业会更加严重。这一点马克思经济学不曾分析,但乘数原理确实是重要的现代经济规律。
(三)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货币主义失业理论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即便消除了周期性,也存在失业。也就是说,即使实现了充分就业,也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特征就是“自然性”或客观性。自然失业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寻找工作需要时间、金钱与信息。但信息具有不完备性,搜寻工作的时间与成本又必然存在。这样,搜寻工作存在“摩擦”成本,“摩擦失业”不可避免。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与需求结构的转换,总有人难以适应或总有组织难以适应,进而出现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就构成了“自然失业率”的主体[4]。
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萌芽着“自然失业率”理论。马克思认为,产业后备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而且队伍会越来越庞大。产业后备军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大量工人被排挤成为“外部人”。显然产业后备军的规模取决于两个十分重要的力量:一是新增人口与直接进入产业后备军的人口比率;二是旧产业与新产业的排斥率与重新就业率。如果重新就业率高于排斥率,那么后备军的规模就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但无论如何,产业后备军中有一个稳定的人口规模,这一规模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就是典型的“自然失业率”,这一比率并非固定不变。如果后备军中稳定性的人口规模比较大,自然失业率就高,反之就低。自然失业率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排斥率高于重新就业率,新人口中直接进入后备军中的人口比较多。就如同蓄水池原理,如果进水多于出水,则蓄水池中的水会上涨,自然失业率自然也就较高。[5]109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蕴含着“自然失业率”这一重要思想。
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蕴含着“自然失业率”这一重要思想。图1中A、B、C分别表示新增劳动力进入新产业、旧产业与产业后备军的人数;D、E分别表示旧产业被排斥入产业后备军的人数、产业后备军中重新进入旧产业中的人数;F、G分别表示产业后备军进入新产业的人数、新产业中被排斥入产业后备军中的人数;K、I、J分别表示从业过旧产业、产业后备军与新产业中退休人员数[1]670。
图1 产业后备军与自然失业率
马克思认为,积累过程会伴随不断增长的相对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对于工业周期性波动中的资本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71,676。套用西方经济学术语就是自然失业率会不断上升[6]356,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甚至直接使用“后备军”[7]432这一术语。
(四)马克思失业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
目前流行的新古典失业理论主要研究失业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率工资、最低工资、内部人优势、保险过度、通胀预期等的关系[8]。并把失业的类型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6]356-358。其实,马克思失业理论也重点研究了失业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推动了一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又导致经济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进而对失业产生明显的周期性影响[1]674,676。从长期趋势来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尤其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导致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同资本自身的量成比例地减少[1]660,导致产业后备军的规模越来越大,自然失业率越来越高[1]672-673。
同样研究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新古典失业理论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分析存在着差异:随着技术进步,新兴部门不断产生,尤其是在技术进步日益成为一国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围绕新技术的部门便大量兴起。这些部门或是市场化部门,或是半市场化部门,或是非市场化部门。显然,这些部门不断产生,而且不断专业化,受雇于这些部门的人将越来越多,技术进步虽然产生了失业,但同样增加了就业,二者作用相抵,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就具有不确定性。事实上,经济发展进程表明,当一国教育越来越发达,经济水平越来越高时,围绕技术进步的部门与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传统产业部门由于利润的微薄而逐渐迁出发达国家。这样发展中国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产业领域,农业成分下降,工业迅速发展且产业工人迅速增加,世界范围内就业人口因技术进步而增加,而且这一趋势因技术进步的加速而加速。
而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产部门为劳动提供了补充市场。但是,不管这样雇佣的工人人数有多大,他们的相对人数同投入企业的资本数量相比,一开始就显得微不足道,一旦这些工业部门扎下根以后,他们的相对人数就会立即减少。所以,新兴部门的吸纳力有限。马克思还认为,在资本所吸收的工人人数达到最大限度的同时,产品会变得如此之多,以至于这些产品一遇到一点障碍,社会机制就会停滞下来,资本就会以最大的规模和最粗暴的方式排斥劳动[1]670。显然,马克思也分析了新兴部门对就业的吸纳力,但吸纳力有限。
二、从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失业理论比较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一)以“最低阀值”制度替代“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充分就业
西方经济学为失业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工具,而马克思失业理论阐明的最低工资为失业理论分析提供了工资波动最低阀值①。比如,弗里德曼失业理论与产业后备军理论为分析自然失业率理论提供了基本分析思路;凯恩斯、马克思失业理论以及经济增长与新兴产业部门兴起理论为分析劳动力需求变动提供基础;效率工资理论、最低工资理论、内部人与外部人模型等为分析自然失业率上升提供了新的视角[9]84-90;如果把这些分析思路进行一次新综合,就可以看出失业的本质,并能对我国解决失业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图2 失业理论的一个新综合框架
如图2所示,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供给曲线N[,S]相交,对应的均衡工资是,均衡就业量;如果现实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当工资为W[,1]时,则会出现失业量-。当现实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存在失业,而当现实工资越来越远离均衡工资时,则失业愈加严重。如果替代技术发展越快,则结构性失衡与摩擦失业就越来越严重,自然失业率也就越高,根据西方失业理论,增加的新兴产业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增加的就业量。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一个经济体良性运行,则现实工资不能低于马克思的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低工资水平。市场上人们就业的最低条件是能维持自身及家人生存的最低工资,如果现实工资低于该工资水平,受雇佣者在长期不会接受。显然,均衡工资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或等于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最低工资水平(最低阀值)。如果低于该阀值,则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是政府规定一个最低工资(最低工资能保证工人正常的再生产),但不强制企业执行,而是政府参考最低工资(阀值)对未达到最低工资者进行差额补贴。这样既不增加失业,又可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一制度不同于最低工资制度,因为最低工资制度中的最低工资,企业必须执行,而且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企业执行的结果必然是失业的增加。我们可以把这一工资制度称为“最低阀值”工资制度,该工资制度中的最低工资,由企业自愿执行,如果企业所给工资低于“最低阀值”,则由政府弥补,这样保证了通过均衡工资实现劳动力市场出清,又能保证工人自身正常的再生产,防止对市场机体进行损害。
(二)通过发达的教育体系消除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降低自然失业率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失业工人将会越来越多。但西方失业理论证明,技术进步可以在长期缓解失业,但这需要以失业工人能迅速适应经济结构的转换为条件。马克思失业理论给我们以警示,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给我们以启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劳动力的供给具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与低层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具体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上,低层次劳动力数量庞大,低层次劳动力由于素质太低,加上发展中国家一般无力承担相应的劳动力培训费用或教育费用,导致低层次劳动力的低素质有固化趋势,因而工资也呈现固化趋势。另一方面,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供给数量有限,年龄基本上处于中青年阶段,因而劳动效率高,边际产出较大,故而工资较高。
图3 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与失业
图3说明,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近于无限弹性,则供给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当需求从N[D,1]扩张到后,工资没有增加,仅仅有就业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称之为工资上升效应为零,而就业效应充分(就业量从上升到)。而在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上,若假定劳动力供给为一固定数量(),当需求从扩张到N[2,D]后,出现零就业效应(就业量仍然为),而需求增加完全通过工资上升表现出来(工资从上升到W[,1])。劳动力素质固化趋势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两极分化将十分严重,可能进一步导致穷人因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就业日益艰难,进而出现“穷者恒穷”的恶性循环。
结论是:如果存在“二元性”明显的劳动力市场(即低层次与高层次劳动力市场分割),且低层次劳动力难以顺畅地向高层次劳动力市场流动,则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上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一余额成为“自然失业率”的主力军,从而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出现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杨小凯认为,市场对老行业的需求下降,若老行业中因此而丢掉工作的人转行到新专业的费用很高,则他们就会失业[10]215。打通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与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建立发达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如图4所示,如果假定劳动力市场上总人口为,而在短期内高层次劳动力为,则低层次劳动力为二者之差(-)。如果要改善二元性劳动力市场上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不利状况,则需要降低其人口比例,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包括培训来达到目标。如果教育系统发达,通过教育可以使向逼近,这样-的差额就会减少,即劳动力市场上低素质劳动力就会减少,从而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降低低层次劳动力供给弹性,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工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公平性,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结构的改善改变二元劳动力市场固化趋势。图4中高素质劳动力由于教育由变为,低素质劳动力就为-,这一数量小于-,这样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线到一定时候其斜率会为正,这样可以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工资,普降高素质劳动力工资,从而消除两极分化。
图4 二元性劳动力市场失业问题的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发达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可以使低素质劳动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11],从而减少结构性失业,降低自然失业率。
收稿日期:2008-01-18
注释:
①保罗·斯威齐等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忽略将价值规律应用于劳动力商品,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认为,随着积累的增加,工资会上升,反之可能会下降。
标签:自然失业率论文; 凯恩斯论文; 最低工资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