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的民族制度构成_华侨论文

论中华民族的民族制度构成_华侨论文

论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是中华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的族体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中华全息:中华民族的“细胞”

按照新兴科学宇宙全息统一论,关于“全息就是指某一系统中,部分包含整体在时间或空间,以及时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①]的定义,中华全息就是指中华民族整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包含着满足系统生存发展需要的中华民族,“在时间或空间以及时空间存在时的整个情况的全部信息”。这里所说的“时间或空间以及时空间存在”,指包括传说时期的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从传说时期到现在的演变情况。“整个情况”则指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包括现在已达到何种局面)中的整个样子,如中华民族经历由多个部落集团到华夏族,又由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情况。

中华全息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1)以中华民族为种族。“以中华民族为种族”说的是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以及在国外的华人都以“中华民族”为自己种族的称谓。它所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祖辈就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当代的我国各族人民,以及在国外的炎黄子孙对中华各民族的共同族名“中华民族”,怀有特别的亲切感、自豪感,也是“以中华民族为种族”的一种反映。

(2)以炎黄二帝为始祖。这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中华各民族儿女以及海外华人都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祖根,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事实。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民族学和历史学已经证明华夏民族并非单一祖先,而后人都一直把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②]便是证明。

(3)以中华文化为纽带。这个方面的内容说的是这么一种事实:中华各民族都以中华文化为自己的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然是共同创造的,各自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化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中华全息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可以分别概括为“同种”、“同根”、“同文”。

以“同种”(同以中华民族为种族)、“同根”(同以炎黄二帝为祖根)、“同文”(同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的三结合为基本内容的中华全息,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细胞”、基本单位,在于中华全息具有与生物细胞相似的联系机能。生物细胞除了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之外,还有通过细胞之间的联系,而把生物体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机能。与生物细胞的联系机能相仿,中华全息也具有联系机能。这就是说,中华全息能够将中华民族的各个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体。举例来说,A地的中国人具有中华全息,以中华民族为自己的种族,以炎黄二帝为自己始祖之根,以中华文化为自己的文化;B地的中国人也具有中华全息,也以中华民族为自己的种族,以炎黄二帝为始祖之根所在,以中华文化为自己的文化,这么一来,A地的中国人与B地的中国人就具有同种、同根、同文的关系,以中国人为重要载体的中华全息及其内涵就作为中介环节,把A地和B地的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以此类推,中华全息能够作为中介环节,把生活在不同地方属于不同民族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体[③]。这么一来,中华全息就成了从微观角度将中华民族联系成为整体的细胞,也正因为如此,它就成了中华民族族体的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汉族:中华民族的主体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是中华民族族体中的主体部分。——这是国内外学者认可的论点。那么,汉族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1)汉民族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历史的产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族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融合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说,汉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几千年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积演的产物。对此,有学者作过精采的论述:“汉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条件、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和包容了先秦时代的‘华’、‘夷’,秦汉以后的‘胡’、‘汉’,以及辽、金、元以至明、清和迄于今天的众多的民族,在民族的大融合中发展壮大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民族,这是汉民族非凡创造力、惊人吸收力和巨大凝聚力所表现的历史硕果,也应是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主要原因。”[④]

(2)汉民族的生活地域辽阔巩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因为屯田戍边、通商交往等原因,众多的汉族群众迁入少数民族地区,这就使得汉民族的生活地域非常宽广、辽阔,中国边疆的各个地区都有汉族群众居住。汉族的分布地域最先源于黄河流域,以后逐步扩展到辽河、洮河、长江、淮河、珠江、红水河流域和巴蜀黔滇等广大地区,汉族始终在这块地域上生息、繁衍和发展。生活地域的宽广辽阔,且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交织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这就使得汉族能够对各个少数民族起着凝聚和联系的网络作用,联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生活地域的巩固,则是汉族本身能够长期稳定和统一的基础。既能够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和统一,又能够将众多的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这么一来,汉族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说,辽阔而巩固的生活地域是汉族成为主体民族的原因之一。

(3)汉民族的经济最发达。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拥有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著名平原的中华大地东部。由于平原的地形平坦,河流甚多,土壤肥沃,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几千年来所积累形成的耕作技术、生产经验,所以汉族的农业经济最发达。汉族人口主要分布的东部地区临近海洋,最先接受从海洋上传播过来的先进的国外工业生产技术,最先发展近现代的工商业,所以汉族的工业、商业也很发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其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在经济发展中又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汉族的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比起各少数民族来说,要发达得多,不能不说这是使他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重要原因。

(4)汉民族有着非常悠久发达的文化。汉族文化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处于现在汉族分布地区的北京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科学文化的中心。其他的文化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武汉、成都、重庆、南京、杭州、济南、沈阳、哈尔滨等,现在都在汉族分布地区。又如,从事精神生产、文化生产(包括科学研究、图书报刊出版、文艺创作等)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汉族成员。文化的发展代表着民族的未来,汉族文化发达也是他们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重要原因。

(5)汉语、汉字成为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现在推广使用并为少数民族所认同、采用的普通话,是以汉语中的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字是国际上公认的代表中国的文字,中华民族中的许多民族也都使用汉字来进行交流。显然,这也是汉族成为主体民族的原因。

(6)汉族对中华民族中的各个少数民族富有吸引力。汉族以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吸引着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这种现象历来有之。早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就吸引着古代少数民族。史载匈奴在汉朝边地先后掳去了不少汉族农民和工匠。他们到匈奴地区后,匈奴贵族不是要他们去搞畜牧和狩猎,而是要他们照样从事原先的农业生产或手工业生产。匈奴贵族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被汉族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技术所吸引。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也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被汉族的农业文化所吸引,要求他们的子民学习汉族的农业文化,而且被汉族的儒家文化所吸引。例如前秦符坚就敬慕儒学,倡导儒学,广修学宫,下令“诸非正道典学,一皆禁止”,希望“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晋书·符坚载记上》)。又如南凉秃发利鹿孤时,郎中史暠进计,“宜建学校,开痒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利鹿孤善而从之[⑤]。汉族以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吸引各少数民族的事,不仅古时候有的是,现在也有的是。例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汉族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吸引了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使他们学习采用,从而改变了某些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现在,汉族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更是吸引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使他们向往并下定决心:争取到汉族地区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以改变自己家乡的面貌。

(7)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认同。汉族的主体地位绝对不是汉族自封的。它是自然形成的,且又得到了各个少数民族的认同。各个少数民族不是称汉族为“老大哥”吗?不是心悦诚服地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吗?即使在历史上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期,汉文化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用。各少数民族之所以认同汉族的主体地位,既是实事求是看问题的结果,也与汉民族文化的以民为本、和谐互助的精神分不开。这种以民为本、和谐互助的精神,在唐太宗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的诏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旧唐书·突厥传》曰:“颉利既败,其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僚,部落皆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因为汉民族汉文化“贵尚礼义”、以民为本,倡导各族平等、和睦互助,所以,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汉族这个“老大哥”,认同它的主体地位。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汉族在中华民族中的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正因为如此,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中华民族族体的重要构成部分。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不可缺少部分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在于他们的“地大物博”,而且他们又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1)少数民族的“地大物博”。毛泽东说过:“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⑥]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有10846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9%(据1996年2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的公报)[⑦],但分布的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2.5%,构成了一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布局。这种实际情况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道理很简单,如果缺少少数民族,缺少少数民族的合作,占全国总面积62.5%的领土就有可能失去,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就得不到保障。另外,只有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才能把少数民族居住着的占全国总面积62.5%的地方建设好。具体言之,只有通过熟悉居住地区情况,盼望改变居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把那些地方建设好。

(2)少数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创造者。少数民族是通过保卫中华祖国、建设中华祖国来创造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而创造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祖国的核心内容、主体内容。因此,我们就从保卫祖国和创造中华文化这两个方面来看。

一为少数民族是中华祖国的保卫者。少数民族为保卫祖国,特别是祖国的边疆地区,建立了丰功殊勋。这在近代以来尤为突出。在北方,蒙古、满、达斡尔、鄂温克、赫哲以及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民族的人民群众,与汉族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反对沙俄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的斗争。在南方,壮、彝、藏、苗、瑶、傣、景颇、傈僳、佤等民族的人民群众,与汉族人民群众一道,抗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的侵略。19世纪末的“马嘉理事件”中的滇西傣、景颇、汉、傈僳各族联合抗英、1904年的以江孜抗英战役为主要战役的西藏人民抗英战争,1934年班洪、班老地区佤族、汉族人民的抗英斗争就是其中的著名例子。抗日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同胞又和汉族同胞一起,跟日本侵略者作了拼死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激越壮烈的乐章。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雾社起义、华北地区回族人民组织的回民支队、海南各族人民组成的琼崖纵队,以及彝、白、傣、傈僳、佤、阿昌等民族的人民群众为抗击日寇而修筑滇缅公路的行动,就是其中的一些乐章。

二为少数民族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如何与汉族一起创造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有很大贡献的问题,许多作者写了许多很有质量的论文,因此,本文没有必要详加论证,而只想强调几点。其一,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在畜牧业和农业技术上有很多创造。自古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及其相关的畜产品加工、草场养护等,差不多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搞起来的。高粱、花生、玉米、棉花、大蒜、芝麻、黄瓜、胡萝卜、番石榴、蚕豆、红花、葡萄等作物都是经过少数民族的手(或长期培育、或从境外引进)而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永久流传的。其二,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少数民族也有很多创造。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彻底否定了“内夏外夷”、“贵夏贱夷”的陈腐传统,应该说是一种政治创造。满族进入中原建立清朝,完成了空前的统一中国的大业,更应该说是一个政治创造。其三,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创造也很多,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和二进制数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其四,少数民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更多,他们创作的许多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民族歌舞作品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的地方大,真可谓“地大物博”;他们保卫了祖国,特别是祖国的边疆;他们和汉族一起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化,正因为如此,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不可缺少部分。

世界华人:中华民族的另外一个不可缺少部分

“世界华人”中的“华”是中国、中华的简称。“华人”则是中国人的简称,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及其后裔。华人包括华侨在内。“世界华人”也就是通常说的“海外华人”。由于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称“世界华人”更为确切一点。世界华人的民族结构跟本土华人(亦即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一样,也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人们共同体。如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有许多是苗族同胞、瑶族同胞等。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华人约有5500万人。对世界华人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我们就要说,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的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理由很多,这里只列举主要的几点。

(1)世界华人的实质上是移居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华人”是“华侨”演变过来的。“华侨”英文是“Oveseas Chinese”,意译为“飘洋过海的中国人”,或“中国移居者”。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过来的,世界各国的华人虽然放弃了中国国籍,但是中华民族的属性没有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因此,我们要如实地承认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有些学者讲得好:由“华侨”到“华人”的变化是“国籍的变化,不是民族属性的变化。长成一棵树总得有种子,松树的种子长成松树,柏树的种子长成柏树。这种树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另一种树?这是不可能产生的奇迹。已入外籍的华人,对其居留国只是国籍认同、政治认同,‘华人’的民族属性不变。他们与中华民族则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二者并无矛盾。”[⑧]总之,华人所固有的中华民族属性没有变,我们就应该承认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成员。

(2)世界华人有着强烈的祖根意识。华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牢记着自己的根,牢记着自己是炎黄子孙的身份,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特点就是“祖根意识”。“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洋装虽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些著名的词句、歌词就是华人“祖根意识”的形象写照。事实也是如此。华人虽然加入了所居留国的国籍,有的还生长在新居住的国家里,与本土华人(即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在地域上遥遥相隔,在经济生活上也有天壤之别,可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后裔,血管里流淌着华夏民族热血,其民族文化传统穿越不同政治体制的垒障,溶解经济水平的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在同文同种同一文化命运的炎黄子孙中引起共鸣,在他们有脑海里扎下根,并世代流传,顽强保存”[⑨]。例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保留着浓郁的中华文化风格;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欢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海外的老一代总是告诫青少年华裔不要忘记祖宗根本和中华文化传统。……世界华人的“祖根意识”这么强烈,我们当然应该承认他们与我们是同“本”同“根”,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人。

(3)世界华人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非常重大的贡献。世界华人热爱故土,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作贡献是一贯的事。例如,早期的印尼华侨把许多土特产如火油、木棉(昔称“吉贝”)、硫磺、香料(如丁香、胡椒、肉豆蔻等)、香料植物(如乳香、沉香、降香、速香、檀香、龙诞香、龙脑香等)、贵重木材(如檀木、苏木等)、燕窝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药物、食品。辛亥革命时,不少华侨、华人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这些华侨、华人的杰出代表。新中国建立后,世界华侨、华人又积极响应祖国政府的号召,筹措资金回祖国投资,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又有新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就与华侨、华人的投资支持分不开。总之,世界华人对中国、对中华民族重大贡献,表明他们认同于中华民族,以中华民族为母体、母亲。既然如此,中华民族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把世界华人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部分。

(4)广大华人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十年间,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实质上的变化,“其核心内容将过去以中国为本位的认同,改变为对当地居住国的认同,所谓‘中国人’这个概念已从一种国家的概念转变为一种‘民族’的概念”[⑩]。正因为中国人这个概念已从一种‘国家’的概念转变为一种民族的概念,华侨加入居住国的国籍成为华人后,仍然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虽然不是属于中国国籍的人,可还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人。新加坡华文促进会秘书长邓亮洪先生就这样讲过:“我坚决认为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人都属中华民族。”(11)正因为如此,从尊重事实,以及尊重广大华人的心愿和民族选择出发,我们应该承认已入外国国籍的华人还属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针对“华人正形成华族而华族不属于中华民族”的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在外籍华人中,绝大多数都自认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虽然由于某些现实原因而接受居留国的国籍,但都身居海外,魂系中华,只要有机会,总愿意为祖国效力。对于这些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和他们一刀两断,不承认其为中华民族!这不仅缺少理论根据,也太不近人情”(12)我们赞同这些学者的看法,世界华人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5)要调动广大华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出力的积极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我们理应调动世界华人的这一国外积极因素。前面已经讲过,世界华人对中华民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行过支持,作出过重大贡献,确系“国外的积极因素”。这种“国外的积极因素”现在还存在。在首届世界华商大会上,许多华商就认为,港、台及旅居外国的华人都应当关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尽早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13)。这么一来,我们就要说,既然调动广大华人的积极性是振兴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的要求,既然广大华人身上蕴藏着这种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承认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以调动他们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出力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五点理由,可以认为,世界华人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世界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分布在世界各国的现象并不稀奇,因为跨国界的民族共同体有的是。阿拉伯民族就跨越了许多国家的国界嘛!

综上所述,人们可能看到,中华全息是中华民族的“细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族体的构成部分。中华民族族体就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以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华人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再以中华全息为“细胞”,加以联系、贯串而成的网络系统。

注释:

①参见台震林主编《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现代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2页。

②萧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日报》1991年5月11日。

③萧君和《“中华全息”论》,《现代哲学》1994年第3期。

④陈育宁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⑤参见孙季萍《五胡十六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法律制度及其汉化进程》,《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⑦据《羊城晚报》1996年2月15日。

⑧ (11) (12)见史式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⑨黄汉江、余景凤《再论世界华人文化现象》,载伍雄武主编《中华民族精神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⑩郭梁《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变化发展的特点》,载《战后海外华人变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0页。

(13)据1991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论中华民族的民族制度构成_华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