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初,我接任五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据说班里的黄先是个以跟老师对着干为乐事的学生,迟到、旷课、打架、闹事…… 是他的家常便饭,原班主任和跟班教师非常头痛。
开学不久,黄先竟把两块新黑板擦烧了,弄得教室乌烟瘴气,让大家都反胃作呕。新任语文课老师一气之下找到我说:“给他下(二)班算了。”我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示意留下他。黄先被留下见我,他显得很吃惊。我拍拍他的肩膀:“五(一)班全体老师和同学还是欢迎你的,希望你好好珍惜这次机会。”然后,我淡淡地问他:“今天为什么干这坏事啦?”他小声说:“原来的老师没一个喜欢我,心里又烦又气就干坏事了。”听他一说,我心想,原来他也挺懂事的,是个乖孩子。
两个星期平静地过去了,我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脾气暴躁,很不愿学习,但顶聪明。
不久,问题又来了。一天,他迟到了,当时正在上语文课,他“报告”也不喊,推开门就往座位上闯,老师问他原因,他头一歪,理都不理,态度很不好。语文老师就说:“请你出去,到我办公室等着。”他眼一横:“出去就出去,有什么了不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说完转身下楼,直奔校门外跑,刚好被我撞见,我一把逮住,严厉地问:“不上课,你干什么去?”他还犟,我松开手逼问:“黄先同学,你还记得当初怎样答应我的吗?你这样冲动,再找机会就更难了,我知道,其实你内心并不想这样,但有特殊情况,也应该讲出来才对呀!”他这才随我到办公室。原来,他妈妈长期卧病在床,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姐姐已经出嫁,家里的一切全靠他了——做饭、喂猪、放牛等。我望着他苍白的脸,心一阵阵地痛,问:“你父亲知道家里的近况吗?”他摇摇头说:“我没告诉他。”为什么不告诉他?他又沉默了。片刻才说:“他已经好多年不回家,听说他在外面又有女人了,不寄钱回来,也不管家人。”了解情况后,语文老师也理解和原谅了他。黄先大概没想到老师会对他说“对不起”。他哽咽着说:“老师,是我没礼貌。”
下班后,我找到他奶奶,告诉她:“你孙子是个聪明的孩子,虽然你不在他家住,但为了孙子的未来,希望你多抽点时间帮助他,做些家务活,减轻他的压力,好让他安心学习。”
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我有责任帮助他,转变他。
为了掌握更多的情况,我向他以前的班主任和老师了解,同时,还不时到他家去拜访他奶奶,和他的邻居打听。四年级以前,黄先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个斯文有礼貌的好孩子,但自从他父亲长期不回家,不照顾他家以后,就变了:开始是不按时交作业,后来发展到逃学、旷课、打架,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就是听不进去。他天真地以为这样做能引起父亲对他的重视,能重新挽救他们原来幸福的家庭。当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他便自暴自弃,更恨他父亲。他说:“我要让他后悔一辈子!”
摸准了“病因”后,我决心以我的“良药”来医治和抚平他受伤的心灵。我平时除了对他倍加关心以外,还注意对他的心理进行治疗。有一次放学后,我手里拿着一个气球,邀他一起到大路边,然后问他:“这只气球漂亮吗?”他说:“漂亮。”我说:“如果我把它丢进公路,它的命运会怎样?”他说:“将被来往的车辆压破,或被人刺破或捡走。”“是的,可能被压破或被刺破,也可能被风吹走或被人捡走等。现在生活中的你,不正像一个被丢弃的气球吗?你正在拿一生的幸福和前途来报复你的父亲呢……我很赞赏你对你母亲的感情,但父母的这些事,不是你能挽回的。你想这样报复父亲,结果只是害了自己。你想,你母亲希望你这样吗?老师就是捡起你的人啊!”我说。他哇地一下失声痛哭,哭诉道:“老师,我好恨好恨我父亲啊!他为什么弃我们而去呢?呜……呜……”我等他平静了,再开导他:“如果你真爱你母亲,你就要为她争气,好好读书,做一个上进、有作为、能担当家庭重担的人。他懂事地点了点头。
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了,黄先进步很快。偶尔犯错,他也能很快地意识到,并努力去改正。毕业时,他以理想的成绩考上一所重点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师范院校。师院毕业后,去年参加全县教师竞聘上岗,文化分排在第一名,只可惜面试分差别人0.5分而落选。后来他打来电话告诉我:“老师,如果当年我遇到的不是你,我的一生就完了,虽然我这次没能如愿,但我相信我凭这次经验,以后的路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好的,我充满信心和希望……”
放下离开我多年的学生的电话,我感慨良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对“差生”的教育,不就象医生对着求医的病人吗?天职注定我们必须高度认真和负责,不可草率应付和对待,应该把脉清楚后再“对症下药”,并且不断给予“信心和安慰”,这样“病情”才能有好转,对象才能积极配合好,最终才能实现和达到双方的意愿和目标。否则,双方的意愿和目标不仅不能实现,还会耽误和葬送掉可爱的“病号”的前途和人生。这条原则讲易做难,所以才有不少学生徘徊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得过且过,不了了之,甚至流失到社会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应该更深刻地思考和对待这一问题,家长把子女托付给我们,祖国把未来托付给我们,我们要时刻感到自己的职责重大,任重道远,要多用关爱去感化所谓的“差生”、“病号”,让我们接到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走好他们人生的第一步。
论文作者:陈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老师论文; 是个论文; 他说论文; 父亲论文; 巴马论文; 我说论文; 问他论文; 《教育学》2017年4月总第1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