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语言学习“瓶颈”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_化学方程式论文

化学用语学习“瓶颈”的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语论文,瓶颈论文,障碍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用语体系,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它不仅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逐步认识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进行一系列化学思维活动和表达的基础。可化学用语却是初中化学学习的第一个“难点”和“分化点”,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瓶颈”。根据我区近几年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得知,凡化学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至少80%是因为化学用语的“坎”没有越过,而形成一定的后续学习障碍所导致的结果。由于学生个体文化基础的差异,对化学用语内涵的理解千差万别,化学用语书写的障碍及错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下是从我区2013年4月中考模拟考试学生的答卷中摘录的具有代表性的书写错误,大致可归纳为4类:

      

      (4)化学方程式错误。一是物质所对应的化学式有误;二是不会使用“↑”、“↓”;三是配平有误。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必须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化学意义,经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实际,达到会写、会读、会用,逐步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出现的问题,固然与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有关,但多半还是要从教师的教学中寻找原因,研究初中生学习化学用语的书写障碍,并进行成因分析,会有助于教师突破化学用语教学的“瓶颈”,防止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过早分化,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良化学用语体系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障碍归因

      (一)符号教学“文本化”

      有些教师认为:化学用语就是一种人为规定的符号,只要告诉学生怎么写、记住,背熟后多加练习巩固就行了,因而常见的是小学化“看图识字”的教学方式,从“文本”到“文本”,学生由此感到众多化学符号的空洞、抽象以及枯燥,故而有学生幽默地称其为“第二外语”。例如,化学式“

”,认为就是“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的组合,读成“

”(按字母发音及汉语拼音拼读);“

”读成“

”。记忆化学方程式时,采用的是“英语短语”记忆法,即按照“数字加英文”的顺序进行记忆。学生由于机械地“文本化”学习化学用语,对其内涵不甚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尤其是“学困生”感到更加郁闷,称其为“天书”,背得苦不堪言,越背越乱,符号与名称甚至都对不上号。如有学生好不容易记住化学式

,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它就叫“硫酸”。这虽然是可笑的个案,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文本化”带来的不良后果。近几年江苏高考选修化学的人数在逐年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化学难学,不感兴趣,而认为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又多数是化学用语的符号难记。

      (二)意义理解“空洞化”

      学生之所以感到化学用语难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化学符号的抽象,意义理解比较空洞,化学符号与实物不能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尤其是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的书写,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物做“支撑”,学生采用“文本化”的记忆方法即使能记住这些字母加数字的组合,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它的实际意义,未能进行高级组织和加工,最终导致头脑中的化学符号还是机械、静止和孤立的,在将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或媒介,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在新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出现了许多障碍和错误。例如:将镁离子写成“

”,还是属于意义理解上出现的问题,对镁原子的结构认识不到位。

      (三)书写规范“缺失化”

      有些学生对化学用语并非没有掌握,而是书写时缺少必要的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如前面提到的“元素符号大小写不分”问题,有些就是因为缺少规范而造成的。如:“Ca”、“Cu”,字迹潦草难以辨别,甚至“C”和“L”、“Ag”和“Al”写得都非常地相似相近,“CO”写成“Co”的大有人在。“貌合神离”的规范性错误制约着学生学习化学的质量提升。书写规范的“缺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书写习惯不良,教师缺少严格要求,放任自流;二是教师的板书比较随意,不够规范,缺少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印发给学生的教学案、讲义中,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也不够到位,缺少仔细的核查和校正,尤其是化学式中表示原子个数的数字,“下标”经常有所疏忽;三是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较重,书写速度加快而导致习惯性的“龙飞凤舞”。

      三、教学策略

      (一)展现“宏—微”联系,加深理解意义

      建立微粒世界观,将微观与宏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科显著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三的学生,年龄大约是15~16周岁,是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心理发展逐步成熟,逻辑思维虽已有相当的发展,但还需要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结合教学向学生展示实物或分子球棍模型,使学生建立化学符号与实物的对应联系,看到化学符号就能想到对应的实物,看到实物就能联想到表示的化学用语,建立宏观和微观2个视角的感知与转换。如教“水”的化学式时,向学生展示1瓶矿泉水和1个水分子球棍模型[1],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观察到水分子球棍模型,加深理解化学式中数字和元素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化学式“

”而言,认为是“水”与读成“

”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同级别的认知水平。又如教“

”和“

”时,学生很易混淆,可以向学生展示氯化铁溶液和氯化亚铁溶液各1瓶,通过溶液颜色的不同加深离子符号的印象。讲“钙”元素符号时,呈现几粒有机钙片,让学生在观察钙片的过程中联系“Ca”元素符号。抽象的符号离开实物就没有任何意义,将抽象的符号直观化、微观世界宏观化,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语言思维,帮助学生从“理解化学”的角度,掌握相关的化学用语符号,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和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实验探究,揭示内在规律

      化学用语的教学,用得着做实验吗?不少老师是持否定态度。其实,要使学生对化学符号掌握得更加牢固,就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化学实验,同时加强内在规律的揭示,注重意义的深刻理解,避免机械、简单地记忆灌输。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的周莉,曾对本班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做了对比实验,其研究过程如下:

      【研究目的】比较采用不同记忆方法所需的时间和记忆的持久度

      【研究对象】九(1)班学生,共42人,分为3组,每组14人

      【研究过程】

      1.学习目标:记忆6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2)高锰酸钾加热分解;(3)金属铁与稀硫酸反应;(4)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5)氢氧化钙和盐酸的反应;(6)碳酸钠和稀硫酸的反应。

      2.记忆方式

      第1组:直接提供6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声朗读背诵,记录默写至全对所需的时间。

      第2组:在实验室里边做实验,边根据实验现象讨论、记忆6个化学方程式,记录默写至全对所需的时间。

      第3组:在实验室里,边做实验,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内在反应规律,理解并记忆6个化学方程式,记录默写至全对所需的时间(见表1和表2)。

      周老师的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采用简单的“符号”记忆法,让学生直接记忆是最低效的方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使化学方程式教学走向“死胡同”。若采用化学实验与记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最佳的方法是感性的直观实验加理性的内在规律理解,使学生从“理解化学”的视角掌握其本质。以上实验结论不仅仅适用于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对其他化学用语的教学也许同样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三)优化记忆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将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与规则编写成“顺口溜”或“歌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记忆的效果。胡崇安、丁伟在《化学元素符号的巧妙教学》中曾提到“歌谣教学法”,即将一些元素符号编成歌谣,帮助学生记忆[2]。马永平在《试论化学教学论的基础》中所说的“形象记忆法”[3],巧妙地将形象思维与化学语言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记忆的效果。笔者在2013年扬州市广陵区首届“教研员、校长、主任专业素养大显身手展示课”活动中,为全区初中化学教师上了一节“物质的组成”公开课,就如何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编了如下“顺口溜”:“正价左、负价右,交叉约减定个数,写右下、验正误,从后向前顺着读”。含有原子团的化学式:“正价左、负价右,交叉约减定个数,是否用括号,先看几个数”。语言既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包含化学法则、利于书写,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活动结束后,许多观摩老师执教本内容时,也采用了这种“顺口溜”记忆教学方法,普遍认为学生书写和记忆化学式的速度较之以前快多了,且记忆的效果好。

      

      

      (四)重视示范引领,强化规范训练

      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板书、批改试卷和作业等书写细节做起,每一位教师做事的风格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板书、批改试卷的风格会悄然无声地影响学生,教师自身书写潦草,学生自然马虎了事;教师发给学生的化学练习、教学案,化学用语不够规范,学生自然不会在意字母的大小写、数字的上下标。教学中,对于学生板演、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规范的表达,要及时指出、见错必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巩固落实。例如,元素符号的教学,将相近或相似、容易混淆的元素符号放在一起,让学生辨认或书写名称,并及时纠错,防微杜渐,强化学生书写规范的意识,如“Cu”和“Ca”、“Cl”和“Al”、“Mg”和“Mn”、“Hg”和“Ag”4组元素符号,极易混淆,稍有不慎,就会“似是而非”。为了进一步强化规范的意识,在广陵区九年级期中、期末调研考试中,都命制了“请在下列‘三线格’上规范、正确地按顺序对应书写下列化学符号”的试题。如期中考试的一道题目:

      +4价的碳元素 3个氢分子 镁离子 碳酸根离子 2个铜原子 二氧化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充分发挥了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强化了书写规范,目前我区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较之以前普遍大有提升,实现了“基础+规范”的考查目的。

      (五)“符号”、“名称”并举,实现“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含义是:能根据给出的元素符号,读出相应的元素名称;能根据给出的化学式,读出相应的物质名称;能根据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正确读出哪几种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生成哪几种生成物,反之,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用语。“写”是表达、是“输出”;“读”是内化、是“升华”,能正确、流畅地“读”出相应化学用语的名称,说明形象思维、语言思维和知识逻辑思维3者有机地统一,也才说明真正是“懂”而不仅仅是“会”,“懂”和“会”是有区别的。例如,在2个不同的平行班级分别进行了试验,要求学生在3 min内完成表3,一个班级要求既写出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化学式,又能“读”出该物质的名称;另一个班级只要求写出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化学式。1周后再从中抽取部分物质进行听写,检验掌握的持久度,结果前者班级学生的正确率要高于后者。

      教,是暂时的,有限的;学,是永远的,无限的。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化学用语的学习是初中生进一步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它或许成为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但只要教师目中有人(学生)、身上有志(热情)、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就一定能突破和逾越它,从而引领学生顺利地跨越这片化学学习的“沼泽地”。

      

标签:;  ;  ;  ;  ;  ;  

化学语言学习“瓶颈”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_化学方程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