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执政党权威的加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政治论文,权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良好绩效,又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权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特别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执政党权威弱化的现象。研究并加强执政党权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加强执政党权威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过程中“两种权威”相对脱节的现实要求加强执政党的权威。政治权威的确立与巩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统权威逐渐消失、新的法理型权威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权威弱化的现象。一方面,新旧两种政治权威及其社会基础不仅在相互冲突中削弱对方,而且新旧两种政治权威在具体的衔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的变更,社会角色的转换,许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从过去的迷信权威、崇拜权威发展到怀疑权威,再加上社会失范现象的大量存在,这样,社会的秩序和权威被动摇了。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发挥其导向功能和组织功能,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赶超型”的发展中国家,确立和加强中国共产党权威就显得格外迫切。
社会转型过程的复杂性与执政党权威能力的冲突要求加强执政党的权威。社会转型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社会转型的历程主要体现为市场化进程、法制化进程、世俗化进程与一体化进程的统一,与此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混乱和无序现象,诸如经济组织的改组、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利益冲突的明朗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致使社会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变革与保守、分化与整合、多元与一元、无序与有序等激烈的对抗与冲突,使社会转型呈现出纷繁芜杂的态势。
很显然,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执政党权威能力之间的内在冲突也是十分明显的。执政党的权威能力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社会公平的维护、政治资源的汲取和保护以及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等层面。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1)在政治层面上,政治生活系统的日趋复杂,使得在政策制定方面面临着体系内外两方面的挑战。就体系内而言,由于结构和功能贯彻上的障碍,致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就体系外而言,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动性、无序性等原因,在政治信息输入方面的混乱和失真亦在所难免;(2)在经济层面上,市场经济的盲目和分化特性,以及转型过程中体制不健全和管理不完善,造成了“过程不公平”,进而可能导致“结果不公平”;(3)在社会层面上,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到多元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使许多人不自觉地被推入了某一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又导致“分利集团化”形成、价值观念变异、社会期望增强、社会流动机会增多、社会挫折感增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社会的稳定难以维系。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矛盾分别对执政党的政治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统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局面,有必要加强执政党的权威能力。
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降低也要求加强执政党的权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愈来愈巩固。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拓展,社会生态环境瞬息万变,执政党执政活动的某些环节也难免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如果执政党不能及时地完善自我来适应环境,那么执政党与环境之间不和谐所累积的问题就会影响执政党在民众当中的信任度,最终会形成合法性危机。从当前来看,由于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还不能适应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执政党的要求,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日趋严重,这与党的性质和宗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对此,人民群众很不满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的威信。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扩大蔓延就会从根本上破坏党的形象,削弱党的领导权威,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政治权威及其合法性主要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党的道义上的信任。如果执政党的干部和公职人员不是秉公办事,而是以权谋私,他们的权威必然会受到群众的蔑视和鄙弃,使群众对党持怀疑态度和产生信任危机。
二、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权威的影响作用
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政策决策施加影响的活动。对于执政党来说,充分发挥自身执政的优势,不断扩大政治参与的水平,必然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威。具体来说,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政治权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权威的认同作用。政治参与是以公民对政治体系、政治权威的政治认同为其心理基础的。从政治参与的本质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和政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时代,普通公民是没有可能参与政治过程的。民主政治时代是主权在民的时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的权利,实现权利、履行义务是公民的本质特征。
从实践来看,执政党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将社会中各种散在的、繁杂的个人意志聚合起来而形成“公意”,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国家的上层建筑而治理国家与社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执政党为了维护该体制的正常运转,必然要动员公民认同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并对其予以情感的支持,而政治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它是公民实现和履行其权利和义务的过程。因此,扩大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参与的水平,必然会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将政治参与看作对国家、政党、政府和政治权威的忠诚而采取的行动。这就有利于促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形成政治服从和政治权威的和谐一致。
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权威的凝聚作用。执政党作为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它必须能够代表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群体的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执政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对社会的政治输出,而执政党的政治输出对社会是否有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又取决于执政党是否了解社会需求。执政党获取政治决策所需的政治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其中,公民参与政治时所表达出来的利益需求则是执政党获取政治信息的最重要方式。
一般来说,在现代民主政体中,为保证公民有效参与政治过程,执政党往往要建立制度化、程序化的参与孔道和上下协调的沟通机制,而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一般都是经过加工过滤的,具有概括性、条理性、规范性的特征,这就有利于执政党对之进行功能转换,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决策失误,即使出现决策失误,公民也能够通过新一轮的政治参与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因决策失误给社会造成难以忍受的损失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执政党的权威。
公民参与政治过程所形成的上下沟通的机制,有利于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发挥,实现公民的利益需求,从而能够团结人心,起到凝聚执政党权威的作用。
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权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执政党在组织管理社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能量损耗,为保证执政党体系的正常运转,必须进行能量补给,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政治领导人,为执政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其新陈代谢功能。在民主政治时代,公民通过定期进行的选举等方式,参与政治,选择政治领导人,使执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而执政党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树立执政党权威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另一方面,从一些成功推行现代化的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中的各个群体的政治参与是逐渐延伸的,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在时间上也是错开的。政治参与的这种逐渐延伸的过程可以使各种社会群体对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的冲击力分散化,并使政治中心制度和政治精英在相对长的时间内逐步地从容地增强对参与压力的适应力和吸纳能力。执政党适应力和吸纳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执政党执政的信心,从而对执政党权威的提升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此外,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普通公民,还可以通过其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对执政党掌握的权力进行监督,避免执政党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权力“异化”现象,进而树立执政党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保证执政党有效管理社会的权威。
三、扩大政治参与是加强执政党权威的重要途径
面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执政党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权威弱化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由于政治参与对执政党权威的加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加强执政党权威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拓展党与社会的链接通道,扩大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增强执政党权威的社会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党派树立和加强自身政治权威的方法可能不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争取和培植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以增强政治权威的社会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民意大多是通过政党组织的渠道向国家政权机关反映的,政党成了人民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联系的桥梁。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传统阶级或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分化,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社会阶层。新兴社会阶层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同时,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参与政治过程,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由于我们党既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又是13亿人口的执政党,这一双重身份要求共产党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因此,党作为联系政府与社会的中介,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拓展与社会的链接通道,及时将新兴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使用的参政方式和渠道纳入参政体系,为新兴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提供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并将其纳入政治体系,以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完善公民参与的决策机制,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提高执政党权威的能力基础。完善公民参与的决策机制,首先,在政策制定前,要健全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拓宽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以利于公民的利益要求及时全面地传递到决策中心。同时要减少公民参政渠道的中间环节,缩短公民表达的利益需求信息传递到决策中枢系统的距离,避免利益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其次,在政策制度过程中,要发挥公民团体和咨询机构的作用,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酝酿、协商讨论、广泛磋商,以利于更好地沟通、协调、整合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执政党政治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统合能力这一执政党权威的能力基础。
构建公民对执政党权力的社会制约机制,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坚固执政党权威的道德基础。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是防止执政党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发生“异化”和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执政党形象,坚固执政党权威的道德基础的重要环节。对执政党权力进行制约,不仅需要建立党内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对权力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多维牵制或制约,在当前,更要通过构建公民对权力的社会制约机制,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
构建公民对执政党权力的社会制约机制,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加强民众团体和各种利益群体对权力的制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等对权力的制约作用。通过公民的社会制约和监督,能够形成一种群众性的政治力量,不仅可以扩大反腐败的社会覆盖面,而且还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而新闻舆论等的社会监督形式,则更是直接将各种腐败现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起到一种强大的震慑作用,有利于公职人员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避免因腐败而产生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