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王惠岩[1]2003年在《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研究的拓新之作——评张立荣着《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文中提出根据政治生态学的观点,任何国家的行政制度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自身的特色。作为植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国家行政制度也不例外,它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行政制度模式的个性特色。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机关进行了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没有把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张立荣博士撰写的《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开辟了有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研究的新领域。

张立荣[2]2002年在《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文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问题,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政治分析与生态分析相合的方法,对植根于中国特定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有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的基本架构、生成背景、主干内容、运作效能、完善方略、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析和探究,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到性和创新性的思路、见解和观点。 全文涵括序论、六章和尾论,分叁大部分。 序论为本文的第一大部分。它简要阐释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界定和论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的基本涵义和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意旨、主要方法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至第六章为本文的第二大部分,主要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描述和透析有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的基本架构及其具体内容。这部分是全文的主干。 第一章勾勒和剖析了有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的基本架构及其成因。认为,作为有中国特色国家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是一种由有中国特色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及其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规定和制约的行政制度,其基本架构大致由相互关联的五大模块组合而成,即单一制的国家元首制度,国务院制的中央政府制度,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多位一体、中共主导的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以及内外结合的行政监督制度;这种制度架构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九种,即马列理论、实践经验、苏联模式、现实国情、历史传统、文化氛围、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和政治时局。 第二章从历时态、共时态以及比较的角度考察、讨论和揭示了国家元首制度的变化情形、类型归属和自身特点。提出,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经过五个时期的变化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从国家元首的基本特征、职权作用、组成形式和国际社会认可来看,我国现行国家元首制度属于单一制类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现行国家元首制度在元首产生方式、地位、职权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K腔自【X博士。卜<论义 V同回回V/1)门门I爪川 川八*H八*门N 第叁章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创建和调整社会主义政权组织形式的历程及其原则为坐标,寻绎和厘定了国务院制中央政府制度的姻进轨迹和本质特征。认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务院制中央政府制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逐渐趋向成熟,但仍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以调整,使之不断完善。本文指出,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国务院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总理负责制。我国国务院制中央政府制度所具有的这两个特征,使其在制度性质、依循原则、政府与政党的关系以及目标取向方面明显相异于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制度。 第四章以全球视野和宪政维度考察和论析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历史源流、深刻意蕴、鲜明特色和完善对策。指出,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一种政府责任形式,最早滥筋于资产阶级革命率先完成的英国,后由集体负责转向个人负责。我国1982年宪法框架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蕴在于:行政首长对其行使行政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它生动地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活动原则。这种制度付诸实施之后,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四条对策性建议,即赋予行政首长一定的人事权,真正树立行政首长的权威;明确规定集体讨论重大问题的范围和程序,增强行政首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立法工作,提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治化程度;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首长的监督效能。 第五章运用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宪法和党章规定以及实地考察和访谈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解读和描述了多位一体、中共主导的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提出,当代中国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结构有两大系统,即由宪法所规定的宪政结构系统和由中共党章所规定的党政结构系统。这两大结构系统既有静态结构、运行周期和工作原则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又有领导体制、运行时间和组织基础方面的不同点。它们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并以党政结构系统为主导,即表现为中共组织、行政机关、人大、政协等机构多位一体,以中共组织为主导的中国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这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不同于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 第六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阐析了行政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演进历程、体系结构、运作状况以及改进方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

田穗生[3]2003年在《研究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的上乘之作——评张立荣着《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文中研究指明由张立荣博士撰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是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对策创新的上乘之作。

潘启富[4]2006年在《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民族地区特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民族地区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其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直接的工具和机制,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效益的决定因素。本文综合运用行政学、法学、教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制度。 论文包括绪论在内共有8章,另有1篇结语。全文可分为5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的依据,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出发点和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相关研究状况,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的逻辑结构作简要的介绍。这一部分还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说明其在本文研究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既是对论文内容总括的介绍,也是论文的准备部分。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中国民族地区的国情与教育”,本章分叁个方面介绍中国民族地区的概况,目的是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置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根据它们与教育问题的关系,由远而近、由外围及核心地分析,逐步逼近本文研究的主题,提出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主要任务。第二部分是论文的过渡部分。 第叁部分,包括第叁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第四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现状”、第五章“民族地区教育行

陈占彪[5]2003年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作为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学科概念与理论体系,是为了能够把我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与我国政治制度中的行政组织结构的原则方法、运行机制、基本特点、历史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对我国区域政治经济进行更加明确、深入的研究。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由纵向和横向两部分组成。从纵向看,主要包括区域学、区域政治、区域政治经济、区域政治经济学:从横向看,主要包括国际区域政治、中国区域政治,国际区域政治经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其中,纵向是基础学科,核心是区域政治:横向是应用学科,侧重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所谓区域政治就是指在特定区域界限范围内,以特定地方政府为行政主体,从而形成地域空间界限和行政管制界限两者之间完全交迭、不可分离的基本政治组织单元。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区域政治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管制界线具有不能重复,不可空缺、不能模糊的特点。区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区域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政区划,一是政治结构;从区域政治的关系实体来说,一种是相邻政治实体之间的区域关系,一种是不相邻政治实体之间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区域关系。区域政治的物质实体与关系实体共同构成了区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的概念。中国区域政治是以地方区域政治为基本组织单元构成的一个纵横交错、上下隶属的连续的政治综合体。中国区域政治主要包括中国的国界疆域、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制度、行政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等问题。这是具有比较清晰的地域空间界限与政治权力界限相互对应与交迭在一起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政治学。中国区域政治的形成,是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双重制约和影响的。 建立在中国区域政治学基础之上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是指在中国特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以法定的行政区域为物质基础,以政府的行政组织结构为上层建筑,从而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的指引下,由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从而形成的主要以后发国家为经济背景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区域政治主体所应承担的组织区域经济的功能与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构成了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现象。 在遵循这一学术逻辑不断深入展开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是与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相对应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还不存在,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去探索。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则需要我们在有关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与创新。所谓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就是以探索行政区域和行政组织结构共同构成的区域政治基本单元本身,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问题,这就是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以行政区域为地域空间单位、以行政组织结构为区域政治单位共同构成的区域政治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它的形成与建立,将为研究以我国行政区划与行政结构为核心的区域政治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起到重要作用。“行政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引入到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领域的。 本研究报告主要由叁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总论,从第1章到第4章,主要对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现状、主要概念、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做了框架上的分析与体系上的建构;第二部分是分论,从第5章到第8章,主要就我国区域政治经济中所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行政区划研究中所出现的重要问题,给予理论上分析与说明。第叁部分是个案,从第9章到第12章,其中,海南与蚌埠的行政区划调整论证报告是由本人主笔,合作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教授修改完成的。这是我们共同合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关徐州都市圈和长江叁角洲经济圈的内容则是本人在具体实践和学习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

卢剑峰[6]2010年在《行政决策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行政决策法治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执政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培育现代行政决策法治观,构建现代行政决策制度与机制,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学术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有关行政决策的参与式民主法律机制理论,是拓展我国行政法学研究视角的一个尝试。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发展思路。即以行政决策民主化带动行政决策法治化。这与学界普遍认为以法治化带动民主化的认识不同。民主化先行的主张基于两个方面的现实考察,一是“维权式民主”普遍兴起,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维护自身权益的表达日益强烈,政府也开始建立一定的利益沟通机制;另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主动吸纳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激活了体制内的民主要素。破解行政决策合法化困局可能是以参与权抵制决策权的腐败与滥用。参与式民主启动行政决策法治化,应解决高度参与与低度制度化之间的矛盾,为此制度建设要跟进。在制度建设上,以行政分权(纵向方面,中央和地方分权;横向方面,政府与社会合作)和公众参与为主要内容,建构多元多级的行政决策主体制度模式。行政决策体制牵涉党政关系和政府人大关系。推进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让行政决策回归政府;提高人大决策权威,履行好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规范中国共产党决策与政府决策的关系以及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关系,是行政决策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挑战性和长期性的任务。因此,本文认为行政决策法治化取渐进主义道路。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发展目标。即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综合法治观”主张以民主作为决策程序,公众有效参与,直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行政决策内容从经济至上转向公平优先。这一目标既针对行政决策的形式合理性,也针对价值合理性,还兼顾行政决策效率。这一问题也是首次得到论述。在制度建设上,确立正当行政决策程序,涵盖决策提议、决策公开、决策听证、决策评估等环节,包括告知规则、听证规则、文书阅览规则、说明理由规则等内容的建设。本文确立了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动力模式。行政决策法治要依赖政府推进和社会推进相结合,即“互动结合论”,这一动力模式在认识论上突破了期待权威政治转型的单一思维的局限,也纾解了社会和谐的压力。主张积极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构。因为中国的公民社会不具有与政府的对抗性,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当下重要的是制度供给,解决社会团体发展上的法律空白问题。监督制度上,主张以社会监督推动国家监督,为人民群众监督创造条件,通过体制外民主力量“倒逼”体制内法治框架,使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良性互动。建立人大督查专员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实施违宪审查。责任制度上,主张建立以过错推定原则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对外由行政决策主体承担责任;在内部以过错责任原则,追究决策者个人的责任。同时,应看到公民社会在推进决策法治上的有限性,主张政府主导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建设和决策体制再造。温岭民主恳谈及宁海等地的实践提供了支持的论据。

王强[7]2010年在《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表明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开始由引进外智向本土化转变,注重从中国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的奠基者,因此,研究邓小平行政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逻辑图式;以邓小平行政实践为现实基础;以近20多年学术界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的成果为学术支撑;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既立足全球化视野,又根植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国情,通过现代化对行政的外在压力和行政现代化的内在诉求两个视域来透视邓小平行政思想,力图勾勒出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发展脉络,冀望对邓小平行政思想有所感悟。根据系统科学“总分合”的原则,本文首先对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总体观照;然后分高效、规范、民主、廉洁四个向度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表征进行论析;最后对邓小平行政思想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比较,并对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再实践和发展进行论述,形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这样本文涵括导言、总体观照、理论主体、比较研究、尾论五个部分。导言部分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中国现代化进程、世情国情、邓小平行政实践、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四个方面总体观照邓小平行政思想形成的图景。第叁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通过高效化的目标向度、规范化的科学向度、民主化的价值向度、廉洁化的德性向度四个方面论证邓小平行政思想的逻辑框架和主要表征;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使邓小平行政思想与西方行政改革和中国传统行政思想进行对话沟通,以突显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现代化特质和中国特色;第五部分主要对邓小平以后中国行政发展的绵延和再实践进行论述。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思想并非妙想勃发,而是基于理性、合乎理性的产物,撮其概要,邓小平行政思想至少涵摄叁重理性意蕴:一是“高效规范”的工具理性意蕴。面对“文革”后的无序状态,邓小平首先强调效率问题、秩序问题,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路径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赢得了效率专家的美名。二是“民主廉洁”的价值理性意蕴。在强调“高效规范”的同时,邓小平一贯坚持“人民政府人民管理”的原则,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基层生活民主化”进程,推动“廉洁行政”的发展。叁是“对话沟通”的交往理性意蕴。在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没有悬置与远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而是“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实现“返本开新”;从“世界公民”出发,邓小平注重学习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实现“洋为中用”;在行政实践中,邓小平还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铸”,实现“古为今用”。正是在与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西方行政学说、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对话沟通”中,邓小平行政思想达到“视域交融”的境界,从而使邓小平行政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图景”的统一。

李书娟[8]2008年在《论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发展与完善》文中提出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我国1982年宪法确定的一项重要行政领导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行政首长负责制原则,行政首长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责任,同时首长也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行政管理。但由于行政首长个人的知识能力有限,个人决策难免失误,首长负责制容易产生个人独断专行,形成行政权的垄断。另外,由于我国法律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规定很笼统,没有明确行政首长的职权、行使规则以及责任范围和责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责任政府的构建。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发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将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除了引言和结语,全文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理论。在宪政范畴内界定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阐释了行政首长的责任维度及内容,分析了行政首长负责的必要条件。第二部分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发展历史考察及启示。从主权在民思想与英国责任内阁的行政负责制、分权制衡理论与美国总统制政府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政府责任的发展叁个阶段考察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历史,并得出了民主与效率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精神内涵的启示。第叁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产生背景,探讨了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色、现实意义,剖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思考。通过理顺行政首长个人负责与党的领导关系、加强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律化和制度化以及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的责任追究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发展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刘中连[9]2006年在《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尽快实现县级政府管理的公共性和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法治化和高效化,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的转型,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迫切问题。县级政府作为我国政府体系中的基层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县2000年来始终沿用同一个名称,并保持大致不变的疆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加快推进,县级政府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对县级政府管理的现实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对县级政府管理的未来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我国县级政府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其重要地位;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的管理实际运行状况,我国县级政府管理的运作已由有关的法律如宪法、组织法等确立,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转型期,实际的运作状况到底如何,这或许是人们特别是理论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影响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及其运行的宏观环境。县级政府的管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实际运作既存在于法律所规定的宪政环境中,又存在于由不同时期推行的战略目标所形成的政策环境中。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县级政府的管理产生实际的影响,从而左右着县级政府管理的目标取向和运作方式;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由于体制以及其它一些社会的原因,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这构成了县级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的未来发展。围绕建立“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原则和实现途径。在篇章结构上,全文内容共分八个部分,即导言与正文的七章:导言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对国内外学者对政府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可资借鉴的西方的政府理论进行了述评,对一些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文章结构。第一章我国县级政府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其重要地位。描述了我国县建

朱海伦[10]2010年在《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理论研究来看,行政决策问题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意蕴的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学理论研究范畴。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具有中层理论研究价值。总结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行政决策的经验,客观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特殊性和体制性症结,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适、提升决策理念,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通过自主创新,如何不断完善政府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本文基于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地区---嘉兴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现阶段中国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面临的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和完善的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梳理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文试图在一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因此全文结构基本如下:第一章作为导言部分简要阐释本文研究的主题和背景,阐明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选择嘉兴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由;并对本文研究当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专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第二章讨论当代西方政府行政决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理论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创新发展的启示。第叁章讨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的制度环境及其社会经济的变化特点。第四章结合嘉兴市有关具体案例,讨论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状况。包括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主要特征,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弊端。第五章结合嘉兴市有关具体案例,讨论转型发展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影响。包括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行政决策价值取向的影响、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效率的影响、转型发展对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过程中利益表达机制的影响和地方政府行政决策责任机制的影响。第六章重点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建议,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目标和推进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研究的拓新之作——评张立荣着《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J]. 王惠岩. 政治学研究. 2003

[2].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D]. 张立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3]. 研究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制度的上乘之作——评张立荣着《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J]. 田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4]. 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D]. 潘启富.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D]. 陈占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6]. 行政决策法治化研究[D]. 卢剑峰. 兰州大学. 2010

[7]. 现代化图景中邓小平行政思想研究[D]. 王强. 西北大学. 2010

[8]. 论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发展与完善[D]. 李书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9]. 当代中国县级政府管理研究[D]. 刘中连. 苏州大学. 2006

[10]. 转型期地方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研究[D]. 朱海伦.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