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论文_潘启钊

体验式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论文_潘启钊

珠海富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景观建设,根据实际需求新建部分建筑,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住宅,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再植入新的功能加以重组改造,新老建筑共同形成文旅功能的空间载体,结合基地环境特色和城乡居民需求,赋予建筑特色民宿、有机餐厅、手工作坊、文创产品售卖等具有城市特性的功能,提供游客度假休闲,文化体验的活动。发挥了乡村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原因,本文基于体验式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体验式景观;视角下;乡村景观;营造研究

引言

乡村景观建设需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因地制宜,采用多种不同的风格开展,根据地区特色和特征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形成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实施,一边保护生态一边进行建设。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结合人们内心的真实需求,恢复乡土风貌、乡土人情,将山水田园的自然元素和现代园林景观、人工建设以及农田特色等相结合,满足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追求和对淳朴乡土风情的渴望,实现现代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完美融合。

1乡村景观的含义

乡村是指城市区域以外人类聚居的广大地区。乡村景观涉及到的景观空间在乡村的地域范畴之内,既包含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种植生产,又包括人们生活当中的多种生活要素。村落景观、生产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与乡村的经济、风俗习惯、人文特征、文化特色以及精神风貌等共同构成乡村景观外在形式和文化内核。地形地貌、河流山川、自然植被以及沟渠、池塘等任何一个乡村区域内持续一段时间的特征都属于乡村景观。现代乡村景观越来越趋向于人文景观,自然的成分越来越少。因此,一些学者将乡村景观定义为带有一定程度自然景观色彩的人文景观。笔者认为乡村景观应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乡村景观可定义为具有一定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和。

2体验式景观的理论研究

目前乡村规划关注用地空间布局,对于镇区规划是建筑街区和交通布局,对于镇域规划主要是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村庄人口分布等方面。镇域生态规划研究最近略有增加,而审美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相应景观格局规划研究很少涉及,甚至没有。乡村景观含有广大区域的农田,具有农业生态和接近自然特点。田园景观是广大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应该是乡村地区最有特色的部分。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造成大量传统建筑和古村落消失,其中地域地理脉络格局毁坏引起的生态景观性质变化是最致命的。比较乡村审美空间与实用功能经济空间,探究其各自空间组成动因有相互对应关系。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审美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审美空间场地的游历,可以获得优雅的文化享受境界,进而产生比经济效应更深更广阔的人地关系情怀,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感情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相关概念

体验式景观以最根本的体验实体——户外环境——作为起点,以人类活动行为无法与空间环境脱离的认识为基础,在户外场所空间维度中必须重点突出人类的体验维度。体验式景观采取的方法是在空间理论上形成关于体验的概念,更多地使用“自下而上”的户外空间设计方法,关注场景中的细枝末节并研究这些细节如何影响大场景的体验特征。为此,体验式景观将人类体验的各个方面与其空间结合起来,并研究一种方法,对现有的和计划建立的户外空间设施的体验特点进行诠释。

2.2理论追溯

体验式景观在理论上的一些依据最早追溯到林奇的时代(1960年),人们开始以设计决策的方式将人类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这是体验式景观理论的起点。此后,美国心理学家迈耶·斯皮瓦克为《建筑论坛》(1973年)撰文,其中指出空间与场所之间的重要区别,他认为“正是人们在空间里的所作所为将该空间变成了一个场所”,他将典型场所定义为人类的行为心理机制与产生这种机能的特定环境的相互融合,同时补充了一个显形的人类体验维度,这为最终发展为场所理论奠定基础。环境心理学家斯蒂芬和雷切尔·卡普兰在罗伯特·瑞安推荐著作《以人为本》(1998年)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与价值,但是还不能将研究资料简单转化为可取材料。对此,卡普兰夫妇采用《建筑模式语言》中的结构作为框架,同时采用了他们自己的模式和主题矩阵,将相当复杂的关于人境关系的概念浓缩精简为一系列制图原理,刺激了体验式景观的发展。将各种体验的多样性压缩为中心、方向、过度和区域四个宽泛的主题,构成体验式景观的研究框架。

3互动体验性景观的建设规划设计

以侨乡村为例:通过研究历史背景发现,侨乡村是客侨之乡,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记忆,有传统的慢生活氛围,故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静、慢”二字为主旨,以互动体验性景观的适度引入为切入点,梳理整治景观资源,完善配套景观设施,打造亮点景观建筑,营造侨乡村景观的安逸感和归属感。

3.1慢行系统规划

景观规划从步行者、骑行者的视觉互动体验出发,引入慢行系统,改造优化主路,贯通滨河道路,形成村内慢行环线,将沿路的山林、农田、河流和建筑等传统村落景观资源有机串联,形成慢行观赏游线,提升视觉互动体验效果,引导人们发现并享受传统村落的景观美。同时,整治慢行道路沿线景观环境,清除视觉障碍,修复景观立面,还原传统村落自然协调的景观风貌。滨河景观、农田景观和建筑景观是对侨乡村景观风貌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是景观环境整治的重点。

3.2夜景照明设计

结合侨乡村慢行系统规划,完善以夜景照明为代表的导向性景观设施,展现侨乡村的夜晚景观美,引导村民夜间出行欣赏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建筑和以亲水平台、竹屋为代表的新建景观建筑,丰富村民的视觉互动体验。目前,侨乡村只有主路有路灯且大多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既无法满足村民夜间出行的现实需求,又不能给村民以安全感和归属感。侨乡村夜景照明设计紧扣“静谧”二字展开,完善公共照明设施,新增景观照明设施,旨在为村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夜行体验,营造静谧温暖的景观氛围。

结束语

乡村,在大家脑海中,本是阡陌纵横、鸟语花香的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乡村与城镇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宽马路、小洋房、现代商贸业态越来越多。在现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经济、空间格局和社会形态的迅速变化影响着乡村空间格局重构。国内有学者以传统乡村景观基因识别来探讨乡村景观保护规划,还有学者以景观的视觉美化和环境体验的适宜性,提出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PECIALSTYLETOWNS特色小镇容度、敏感度、美景度五度,建立以人居环境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乡村景观需要更新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以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生态旅游;更新措施也需要遵循保护原则,关注重要景观特征,保护历史景观,同时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管控新建发展项目。

参考文献:

[1]何晓寒,李永昌.浅析乡村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8(22):107-108.

[2]张阳阳,刘福智.体验式旅游开发手段下的乡村景观改造探究[J].现代园艺,2018(22):71.

[3]李佰林,刘艳秋.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56.

[4]李一齐.“困境”与“潜力”——基于景观异质性管理的田园综合体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0.

[5]张文.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农村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1):157.

[6]王振森,刘卫国.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溪口镇景观规划探究[J].南方园艺,2018,29(06):41-45.

论文作者:潘启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体验式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论文_潘启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