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决定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商业银行进入世界10大银行之列,随后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2011年,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在沪深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占比超过40%。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的利润普遍收窄,而商业银行的利润高速增长,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性?为什么银行业的高盈利备受市场的诟病?在全球银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2003年开始,一系列金融改革的举措高频率出台。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为整个金融改革的核心。通过国家对资本金的注入、股份制改造、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四大国有银行逐步建立一整套崭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利益和竞争等企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是银行本身的股份制改造、银行的上市,还是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性?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以2003~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选择全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主要城市商业银行共44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决定中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决定银行利润的最主要的因素,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环境和政策支持也是银行业高额利润的重要推手。银行业本身的变化(例如股份制改革、上市、规模扩张等)对利润的作用,相对来说不如宏观和行业因素明显。第二,本文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数据考察商业银行的改革对高利润的影响效应,探寻为什么银行内部个体因素没有起到主要的作用。如果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倾向,商业银行应该是自主经营,资金的流向应该是追逐利润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市场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做到完全的市场原则,还不是真正的企业。由此本文进一步证实了第一层次的结论,中国银行业高利润主要不是银行在市场竞争和压力下通过练内功提高效率得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对中国银行业高利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是研究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因素,没有从深层次上挖掘商业银行高盈利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银行层面数据研究决定银行盈利的因素,采用地区数据研究银行市场化程度问题,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银行业高盈利性背后的原因。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国内外有不少文献研究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因素。[1][2][3]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宏观环境、行业和银行个体因素等三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等,行业因素主要指市场竞争程度等,银行自身微观因素主要有银行的规模、股权结构和业务特征等。
本文主要有两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宏观环境和银行业市场结构是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假说基于以下三个判断:
第一,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并逐渐向上攀升的时候,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会加快,居民的消费类型和消费行为也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有一个飞跃,财富管理成为全社会的需要,而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近1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以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财富都迅速增加。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的银行业这样,具有如此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如此广阔的市场。
第二,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远远落后于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截至2011年年底,广义的货币M2达到了85.16万亿元,2001年底只有15.29万亿元,①货币供给量充足。在十年的时间里,代表社会购买力的广义货币总量增长了5.6倍,远远超过GDP的增长,给作为经营货币的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而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等诸多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三,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保护了银行,使银行旱涝保收。虽然在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四大银行的集中度在降低,竞争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其速度与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相比慢很多。低成本存款利率的管制,放开的贷款利率浮动权,银行准入高门槛,对民间金融的严格控制,这些政策因素使银行处于一个相对垄断的经营环境中。消费者和银行的地位不平等,市场竞争不足使得银行拥有绝对的定价权,消费者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其结果是银行随意抬高贷款和收费价格,客户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差和新增加的手续费的双重驱动,形成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源泉。总之,国家对银行准入和价格的严格管制加剧了银行业的供需矛盾和银行业竞争不足,并成为银行高利润的另一个主要推手。
近些年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流动性泛滥、资本账户没完全开放、利率和汇率机制还没有充分市场化、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取得的。中国银行业基本盈利模式是依赖廉价资本与规模驱动下的粗放式信贷扩张。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带来旺盛的金融需求,为相对垄断金融资源的商业银行创造了盈利源泉,而过严的金融管制为商业银行实现自我盈余积累创造了条件。如果以上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银行的高利润则很难为继。
许多研究者都证实,宏观经济条件在决定银行经营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4][5][6]
第二个假设: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
商业银行垂直管理模式使总行可以在全国各分支机构内调配资金。如果银行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它的资金流向应该是追逐利润的。因此,就贷款投放的地区结构而言,商业银行应该向盈利能力更好的地区倾斜,即表现为盈利能力越好的地区,其贷款增长应该越快,否则,则说明市场化程度不高。[7]如果银行是真正的企业,它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会成为政府经济刺激和执行产业政策的工具。
不可否认,2003年开始的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极大地激发和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发展动力和能量,市场化程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来说银行的效率不高。[8][9]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经常有机会将坏账核销以及政府的隐性保护是中国银行业的特征。费齐奥格卢(Feyziolu)的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利率管制使银行可以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存款利率被管制在较低的水平)和保持较大的利差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与效率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银行的高盈利并不意味着运营效率很高。利率管制和贷款配给等行政干预因素使银行享受到政策的倾斜和处于政府的保护中,降低了银行提高效率的动机。[10]
虽然在形式上中国商业银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治理架构,但实质上由于主要银行大多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始终没有改变政府对银行的主导地位。[11]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国家政策的一个工具,政府色彩过于浓厚使银行的行为并不是以市场为中心,这也是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层核心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官员身份转变过来的,银行的董事长和行长不是具有真正企业家使命和素养的银行家。如果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很难有一个质的变化和飞跃。尤其是2009年,在国家经济强刺激的情况下,银行主导的信贷膨胀表明,中国政府在投资和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中仍然具有绝对的影响,银行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任重而道远。
三、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
首先,本文从银行层面来研究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
(一)变量的选择
笔者选取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2003~2009年数据较为完整的44家主要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自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数据库。所选取的商业银行的资产之和占到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的90%以上,因此研究的结论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宏观变量gdp水平、m2等数据来自万得(Wind)数据库。
本文采用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回报率(ROAA)和资本回报率(ROAE)作为被解释变量。ROAA反映的是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平均盈利能力,ROAE反映的是权益资本的平均回报率。作为稳定性检验,在被解释变量中加入了净利差指标。利差收入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净利差(NIM)=利息净收入(即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宏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深化程度等。根据前面的假说,我们预期银行的利润与经济发展呈顺周期的关系,即经济增长越好,银行的利润越高。本文用人均gdp水平来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金融深化程度用m2/gdp来衡量,同时这个指标也可以反映作为主要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的银行业将追求规模、上市和非利息收入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在银行的个体变量方面,本文选取了这三个变量。笔者希望研究这些变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由于个别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前大规模核销不良资产,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等盈利指标因为财务处理出现了负值等较大的波动,因此本文剔除了个别异常的样本。笔者在表1中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从中可以观察这些变量的大致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高,银行之间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波动较大。
(二)估算的计量模型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得出所要估算的模型:
对于面板数据,需要考虑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豪斯曼(Hausman)证明,如果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得出来的变量系数间不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合适。当银行个体效应与其他变量相关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解决因此出现的内生性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有可能因为利润而选择主动扩充资产规模和多样化经营,因变量值的变化可能会对银行资产规模和非利息收入占比等解释变量有反馈影响,也就是说前面设定的面板数据模型因此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对这两个指标滞后一期再次回归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在模型(1)中,其他变量都是宏观层面的变量,相对银行个体来说,它们都是外生的,因此不存在内生性问题。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用ROAA,ROAE及NIM作为因变量的模型均应采用固体效应模型(见表2)。
基于上面的讨论,设定模型(2)。
1.宏观经济环境效应
从表3可看出,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滞后一期模型的估算,无论是ROAA,ROAE还是NIM作为因变量,人均gdp的偏回归系数的估算值都显著为正数,说明在同等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财富的增加,银行的利润会显著地上升。经济增长对银行利润推动效应非常明显。这样的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理论预期,即银行的盈利性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近1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是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经济增长使银行的客户——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大增。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银行最重要的红利。
这些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剧烈震荡,中国经济时而担心通货膨胀,时而又忧虑经济衰退,货币政策也处于从松和从紧的快速转换中,而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在不断攀升,因此货币政策和银行的利润两者之间难有稳定的关系也就可以理解。
2.行业的市场结构效应
计量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与银行的盈利性呈反向关系,而且全部通过检验,即竞争越激烈,银行的利润越低,这印证了本文的预期。由于存款利率的管制导致存款成本低廉,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贷款需求巨大,只要商业银行能够获取大量的存款,就能轻易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而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地位是政府金融管制和政策的结果。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的80%~90%来源于存贷款利差,而这部分收入主要是国家政策给予的。长期以来,政府一直严格控制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无门,加剧了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的高利贷行为。市场结构造成的供需失衡,导致银行利润不断攀升。因此强化竞争可以降低银行的利润。
3.银行个体变量效应
总体来说,银行的个体变量与银行利润的关系不显著。
2003年开始的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意味着利益的多元化,私有股份开始进入银行业。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私有化是否能够提高银行的业绩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争议。[12]布巴克里等人(Boubakri et al.)研究了22个发展中国家的81家银行,这些银行大都被部分地私有化。作者发现私有化本身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银行的利润。[13]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是银行治理结构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国有股份是最大的股东,继续主宰着银行的决策和行为,外资股和社会公众股对银行行为的影响非常有限。四大银行在上市过程中,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拿掉,被财政核销,使上市后呈现的账务状况比实际经营的情况要好很多。
近些年,资产规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快速扩张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旋律。本文的计量结果显示这两个因素对利润指标ROAA,ROAE没有显著的促进关系。这个结果和史宗瀚等人(Shih et al.)、林和张(Lin and Zhang)的研究是一致的。[14][15]银行规模扩张有利于ROAA和ROAE的提升,但一些结果没有通过检验。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规模大虽然能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等方面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时银行的快速扩张使前期成本投入大,还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导致运作效率下降。[16]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抵消使得资产规模对利润的影响不显著。非利息收入的扩展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在增加银行利润来源的同时又可能被收入波动增大的风险所抵消。[17][18]同作为利润指标的ROAA,ROAE与NIM之间的经济含义还是存在着差距。资产规模对于净利差有反向作用,在统计上通过了检验,这符合中国的现实。越是大银行,越倾向于将信贷资金供应给大型国有企业;越是大的国有企业,融资成本越低,就使得净利差较小。中小银行主要面对中小企业,风险大,单位运营成本高,所以净利差水平普遍高于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净利差之间的反向关系通过了统计检验。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利差之间存在相互刺激的关系。存贷款利差的收窄,会促进银行向非利息业务转型,同时业务多样化做得好,会减少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
可以看出,良好的宏观环境和竞争不足是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主要原因。在银行规模扩张和非利息收入业务快速增长阶段,银行规模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的盈利水平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不是真正的企业
在这部分,本文进一步探究为什么银行的个体特征没有成为决定银行业利润的主要因素。
如前面理论部分所述,本文将贷款在地区间的流向是否追逐利润作为判断银行是否具有商业化导向的标志,即用商业银行在不同区域内贷款增长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来判断贷款行为是否遵循市场原则。本文借鉴波德皮尔(Podpiera)的思路,考察地区的盈利能力是否对贷款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影响。[7]同时本文还考察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本部分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贷款和存款等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其余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4年及2008年的营业盈余数据缺失,因此在估算时,没有用到这两年的数据。
本文以省份的整体贷款增长率为因变量。模型选取了能够对银行的信贷增长造成影响的控制变量。影响信贷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用省gdp增长率表示)、存款(用存款增长率表示),由于没有地区所有企业业绩的数据,所以本文用营业盈余占gdp的比例代表所有企业盈利能力。笔者还考察了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值占地区工业生产总值比例对信贷增长的影响。
回归模型如下:
银行是否商业化,不仅要看营业盈余占比跟贷款增长率的关系,还要看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受政府的影响程度。在回归变量中,本文特别关注了2009年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下的银行行为。加入国有企业工业占地区总工业比例与2009年的0~1变量(如果当年为2009年,则设置为1,否则设置为0)的交叉变量,考察国有工业经济占比跟贷款增长率的相关关系。
用豪斯曼检验来判断应该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得到检验结果如表5,两个方程的卡方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在表6中分别汇报了模型(3)和模型(4)的估算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是影响贷款增长的重要因素,这符合人们的共识。从表6的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到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的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倾向在逐步增强。为了考察中国银行商业化发展的轨迹,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营业盈余时间趋势的交叉项。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数据,分年度观察商业银行市场化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贷款增长率与地区营业盈余2005年是显著负相关,2007年是不相关,2009年是显著正相关。由此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进步的轨迹。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摆脱了过去那种不问利润的行政机关的特点,商业银行的行为越来越商业化。同时回归结果还显示,从总体来看,地区的国有企业工业占比与贷款增长是负相关关系。从采集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比较大的区域主要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例如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等,说明商业银行的资金偏好流向赚钱效应强的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商业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企业。地区GDP增长、盈利水平(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对贷款的增长影响都不显著,表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不受经济增长和利润的影响,信贷的流向并没有追逐利润走,也就是说银行没有按照市场原则决策,还不是真正的企业。
为了防止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在2009年新增贷款高达9.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2%,②达到了天量。从回归的结果也可以看到,在2009年,国有企业占比对贷款增长率影响是显著为正的,说明2009年大量的贷款流向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6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提供的数据(见图1),2009年以后,国有企业突然发力,打破了前些年投资增长低于非国有企业的态势,投资增速超过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的信贷,地方政府性债务中80%是银行贷款。[19]模型(4)的回归结果再次确认了模型(3)的结论。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成为完全自主经营的企业。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凭借着在资源上的垄断优势,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的资金流向国有企业,政治和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这也是市场化的一种表现。但同时国有企业受到政府保护和补贴,运营效率较低,商业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较大。这折射出改革进入纵深阶段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矛盾和困惑。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分银行和省际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高盈利的原因。研究的结果显示,经济持续良好的增长使人们的收入持续提高,人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而政府对存款利率和民间金融等的严格控制,使商业银行处于供不应求和相对垄断的经营环境中。这些是商业银行利润持续走高的最主要原因。不可否认,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使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和原来相比得到大幅提高,但是中国的银行业仍不是真正的企业。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更多地或者说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宏观经济和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公众不认可和不满意银行巨额利润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需要明确商业银行的定位,采取措施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定位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根据信贷理论,商业银行的利率应该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但在当下的中国是本末倒置。银行业的收益水平高于实体经济,这使得大量的资金逃离实体经济涌入金融业。近几年,大量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和高利贷,实体经济严重缺血,产业空心化,严重背离了银行业的基本定位。商业银行赚的盆满钵满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利益的侵蚀过程中,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为代价的。银行利润暴涨,企业艰难,这是一种畸形的金融化过程。一个国家民营经济或实体经济无法生存,光靠金融的繁荣只会加剧经济风险。
目前中国经济不缺钱,流通中的货币量很充足,缺的是把钱用到实体经济中去的机制和制度。资金总是追逐利润,要想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前提,需要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降低银行业的回报率。切实降低银行的利差和价格,银行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第二,采取措施改变银行业相对垄断的优越地位。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在严格管控的低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资金体外循环追逐高利率。利率市场化之后,竞争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和存款利率的上升,商业银行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适应和管理风险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伴随着银行间的竞争更多地转向价格竞争,商业银行将把更多精力放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去。这将加速商业银行的分化,同质化竞争将会有所减弱。利率市场化将鼓励有特色、细分市场和客户、有比较优势的银行发展,产品创新、差异化服务、综合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将成为银行争取市场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产生较大的业务转型和风险防控的压力,促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立足地方、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地缘优势和标准化的产品降低小微企业信贷成本。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银行形成有效的竞争,使银行业高利润让利于百姓,让利于小微企业。
①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非利息收入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中行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