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五题——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门论文,史学论文,中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口述历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澳门人的关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相继展开不同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大力搜集和整理口述史料。回顾澳门口述史学的历程,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口述历史的发展和当前做法,可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参照,并促进澳门口述历史的完善发展。
一、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回顾
具体考察澳门历史研究的情况,口述史料在许多领域可与文字史料互为印证,甚至补文字史料之不足。首先,澳门的民间传说和掌故流传下来的并不少,这些故事有些可能失之史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澳门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继续保存澳门的传说,并使之流传后世,必须对它们的载体——口述史料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其次,澳门现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实为口述史料而非文字史料。现今在世过70岁的澳门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一二·三”事件、中葡谈判、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集体回忆构成一幕幕最真实、生动的澳门现代历史图像。再次,在澳门风俗史、社会史、生活史、家庭史、土生族群、个人传记等专题研究中,离开了口述史料肯定无法做好。
可喜的是,在澳门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日渐受到重视,并已有机构和个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
2001年,澳门博物馆举办题为“抗战时期的澳门”的专题展览,主要透过访谈和图像,展示抗日战争期间澳门的城市概况、经济民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面貌。展览访问的对象包括马万祺、刘光普、李成俊、刘羡冰、柯正平、毕漪汶、杜岚、释机修大师、前主教林家骏、飞历奇(Dr.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高志慈(Mother Mary Goisis)等三十多位不同界别的社会人士,鲜活地重现了抗日期间澳门的社会生活。展览的内容还辑录成《抗战时期的澳门》[1]一书,成为澳门口述历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2年,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提出《关于开展“澳门人口述历史”研究的初步设想》的计划书,拟分三个阶段,先后开展“抗战时期”、“关闸事件”、“博彩业的发展”、“澳门的过渡期”、“澳门特区政府的成立”等专题研究①。这是澳门首次有研究机构就澳门历史问题提出系统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案,可惜的是,该计划后来没有落实。
2005年,根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建议,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吴福成立“澳门文史资料工作计划有限公司”,制定“澳门文史数据工作计划”,开展澳门近代史、现代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该计划的征集内容包括澳门社团发展、行业史、人物与家族、历史事件等四大主题,工作量大面广②。为循序渐进地开展有关工作,计划以“《澳门回归历程》征集计划”为先期方案,成立策划及采访小组,由林发钦任小组负责人,对亲身参与澳门回归工作的各界人士如马万祺、何鸿燊、李成俊等数十人展开采访,搜集有关澳门主权回归的各种史料。这是澳门至今一项最大型的口述历史研究计划,采访全程设有专业录音、录像,其阶段性成果已转录成文字,汇编成《澳门回归历程纪事》,分第一辑和第二辑两册公开出版③。
2006年暑假,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与民政总署合作,联合主办“博物馆学生研究员”培训计划,公开招募40名大学生和高中学生,给予理论和实践培训,然后组织他们开展“澳门与茶”的大型研究计划④。这是一项文献搜索与口述访谈并重的研究,以澳门历史上出现过的著名茶楼、茶庄、茶社、茶商为研究对象,在中、葡、英多语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选取数十位关联人物进行详细访谈,重现小城的茶情往事。受过专业培训的40名“博物馆学生研究员”根据指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关研究工作,其中文献搜集与分析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进行大规模的访谈活动,搜集口述史料。
2006年初,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制定了“澳门教育人物志口述历史计划”,旨在采访澳门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以人物为中心,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开展澳门教育史研究。该研究先以澳门的梁披云、杜岚、邝秉仁三位元老教育家为对象,一方面广为搜集他们的著作及相关的文献或影像数据,一方面针对其本人或家属亲友进行访谈。2007年1月,澳大教育学院在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举办题为“澳门教育史文献暨梁披云、杜岚、邝秉仁资料展”的展览,展出初步的研究成果,后来又出版《澳门教育史研究丛书》之一《澳门教育史论文集(第一辑)》[2]。
除上述大型的口述历史计划外,澳门民间还有一些学者自发地搜集口述史料,开展历史和掌故研究。成立于1995年的澳门近代文学学会宗旨之一是搜集和研究澳门近代文学史料,迄今已出版“莲峰系列”14种,其中《镜海钩沉》⑤、《莲岛春秋》⑥和《海岛风华》⑦以文史掌故为主,内有不少篇章就十分重视口述史料的应用,以补文字史料之不足。如张卓夫《澳门地区最后一个地保》等几篇记叙离岛历史的短文,主要通过对路环老居民的采访,描述了澳门离岛早期华人村落的社会面貌。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专家谭达先在2001年获得澳门文化局第九届学术研究奖学金,全力从事澳门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年已在《文化杂志》上先后发表《澳门民间歌谣渊源考略及五首〈月光光〉型儿歌浅释》、《〈澳门记略〉所记传说比较研究》、《澳门妈祖传说艺术初探》、《澳门民间故事艺术初探》等多篇专论⑧。这些研究成果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从口述史料出发,通过勘比和考据梳理澳门的民间文化。
说到澳门口述史学,近几年不能不提蔡佩玲小姐。蔡佩玲并非念历史出身,但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澳门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在繁重的公务下,业余默默从事对本土历史的研究工作,对发掘澳门口述史料用力尤深,取得了引人关注的成绩。2005年,蔡小姐展开以抗日时期的澳门为主题的口述历史计划,并出版了《口述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⑨。及后,她持续不断地开展相关工作,每年出版一种成果。2006年,她再接再厉,展开澳门赵氏家族的口述历史研究,辗转联络赵家后人、研究者和相关人士,亲身采访了赵不谫、张瑞燕、赵善廉、郑铁城、程剑雄、吴利勋、陈伟恒等七人,从中转录成2万多字的文字稿,辑成《口述历史——宋皇朝赵氏家族与澳门》⑩。2007-2010年,她又先后出版了《口述历史——昔日中秋在澳门》、《口述历史——从头细说澳门的水上人家》、《口述历史——神功戏与澳门小区》等书。
此外,本澳近年还出版了一批“访谈式”的著作,这些专著以特定的人群为描述对象,通过深入的访谈,记录人物的生平,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反映某一社会阶层或某一主题的情况。这些“访谈式”的著作虽不是纯粹的历史书籍,但却是以访谈为方法,具有相当的史料参考价值。其中重要者计有麦洁玲采写的《说吧,澳门》[3]、黄志荣主编的《创作人谈创作》(四册)(11)、赵燕芳采写的《葡人土生访谈》(12)、宋柏年、郑妙娴、黄雁鸿三人采写的《澳门文化访谈录》(13)、黄文辉、邹家礼采写的《澳门作家访问录》等(14)。
二、澳门口述历史研究的思考
澳门口述历史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上述初步的成果,但系统的口述历史研究尚未全面展开,而已取得的一些口述史学成果质量也参差不齐。澳门口述历史研究今后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千万年必争朝夕
口述史学是一门“千万年必争朝夕”的学科,经历过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当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离世,其当年亲身参与事件、影响事件甚至策划事件的重要口述史料将会从此消失。另外,一些式微中的特殊行业和特殊工艺,也亟待用口述历史的形式予以补救,使其得以留存后世。所以,口述历史是一项时不我待的工作。
2.注意口述史料与文字史料的互证
口述或访谈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特定的程序和规则。人的记忆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口述史料必须与其他文献数据互相参证,才能对访谈内容去芜存菁,保证研究的质量。正如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帕特里克·弗雷尔(Patrick O'Farrell)说:“口述历史正在步入想象、个人记忆和完全主观的世界——它将把我们引向何处?那不是历史,而是神话。”[4]所以,不能把所有经过访谈整理出来的东西都称为口述历史,并非什么人都能做口述历史,口述历史的研究者应具备最起码的史学素养,并对其所研究的人物、主题和社会历史背景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搜集口述史料,通过文献互证,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历史的原貌。
3.展开跨学科研究
口述历史不仅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不同的学科研究中,对推动跨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讲求学科交叉支持的时代,面对人类过去种种复杂的历史问题,如果单由历史学者或学科专家来研究和解释,很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或研究不够深入。其实这种认识不是到今天才有。梁启超尝言:“历史上各部分之真相未明,则全部之真相亦终不得见。而欲明各部分之真相,非用分功的方法深入其中不可。此决非一般史家所能办到,而必有待于各学之专门家分担责任,此吾对于专门史前途之希望也。”[5]从口述历史的发展历程看来,口述史学已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新闻学、小区研究、妇女研究、灾难学、医学等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所以,口述史学凡涉及专门的题材,最好由历史学者和学科专家共同去做,或由历史者策划和操作,但应邀请学科专家作顾问以指导专业研究。
4.成立专门组织,统筹口述历史研究
本土口述历史研究应是一项长期、系统、严谨的学术活动,需要相当的经费、物质资源(如数码摄录机、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等)和人力资源(如摄影师、文稿转录员、历史学者、学科专家等),需要由一个有重大统筹能力和资源保证的部门来统整此一工作。澳门所有大学至今没有一家设有历史学系,所以澳门口述历史目前主要由一些感兴趣的个人和民间社团来做,彼此间缺乏整合和联系,资源也很不足。审视澳门当前的社会状况,我们认为最适合由澳门基金会或文化局带头,调拨资源,广邀专家,团结历史文化界人士,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持续有序地开展本土口述历史研究,为保存澳门各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努力!
注释:
①详见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的计划书《关于开展“澳门人口述历史”研究的初步设想》,内部档,2002年。
②澳门文史数据工作计划办公室《〈澳门回归历程〉征集计划》,内部档,2005年。
③澳门文史数据征集办公室编辑,林发钦、施聪榕等采访:《澳门回归历程纪事(第一辑)》,澳门文史资料工作计划出版。第一辑2006年出版,第二辑2007年出版。
④该计划由林发钦策划和组织,计划详情见澳门历史教育学会《“澳门与茶”研究计划书》,内部档,2006年。
⑤黄坤尧等:《镜海钩沉》,澳门近代文学学会1997年3月第一版。该书出版后反应不俗,很快售罄,于1997年10月出版第二版。
⑥管林等:《莲岛春秋》,澳门近代文学学会1999年版。
⑦程远等:《海岛风华》,澳门近代文学学会2001年版。
⑧分别参见《文化杂志》中文版第45期、48期、49期、50期,澳门文化局出版。
⑨蔡佩玲主编:《口述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的澳门》,澳门东亚大学公开学院同学会2005年版。
⑩蔡佩玲主编:《口述历史—宋皇朝赵氏家族与澳门》,澳门东亚大学公开学院同学会,本文下笔之时,此书正付印。
(11)黄志荣主编:《创作人谈创作》,澳门东亚大学公开学院同学会,共四册,分别于2002、2003、2004及2005年出版。
(12)赵燕芳:《葡人土生访谈》,澳门国际研究所2004年版。
(13)宋柏年、郑妙娴、黄雁鸿采访、整理并编撰:《澳门文化访谈录》,澳门理工学院2006年版。
(14)黄文辉、邹家礼采访、整理并编撰:《澳门作家访问录》,澳门日报2006年版。
标签:口述历史论文; 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论文; 文化论文; 蔡佩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