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乡镇企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乡镇企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要以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严格管理使用为出发点,变生产要素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乡镇企业搞得好坏对国民经济总体目标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新的经济奋斗目标,即在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全会并指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两个转变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被提上重要日程,这不仅仅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迫切要求,而且对于乡镇企业的腾飞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本文仅就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谈谈看法。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与类型

实现经济增长要具备三个要素:劳动者(人的要素)、生产资料(物的要素)以及如何对两者进行管理使用(方式要素)。对人的要素、物的要素两者的组合搭配及管理使用方法就形成了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目前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有许多划分方法。

1.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角度划分, 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资源投入推动型和经济效益推动型两大类。资源投入又包括①人力资源消耗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的投入来支撑;②物质资源消耗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支撑;③资源消耗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推动,包括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物力资源的大量投入。经济效益推动型包括①劳动效益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的投入和劳动效益的提高双重推动;②物质效益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物质资源效益的提高双重推动;③效益型。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2.速度型与效益型增长方式。速度型主要依靠大量人力、 物力的投入来获得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以此来带动经济效益增长,但经济效益低下。效益型是指通过挖掘内在增长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不盲目追求高速度。

3.消耗型增长方式与效率型增长方式。消耗型是指经济增长是由大量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的,而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增长比重较小;效率型则指经济增长是靠提高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来获得,资源消耗相对减少。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其它划分方法,如速度型和结构型,数量型和质量型,外延型和内涵型,重型增长和轻型增长。细细考察一下,这些划分方法虽然名称不一,详略不同,但划分类型的主要特征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多数都以生产要素消耗的多寡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如何作划分标准的。按照前面解释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这些划分方法多数也是与之相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统一的划分方法来规范一下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人的、物的要素的大量投入来获得发展。这种增长模式投入产出效率低下,对资源消耗巨大;它的扩大再生产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不注重经济管理和技术进步的作用。集约型方式与粗放型方式相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这种方式投入产出效率高,对资源消耗减少;它的扩大再生产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这种划分方法正是按照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和管理手段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也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

二、乡镇企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

我国的乡镇企业已经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产值水平、产业结构、管理制度、产权改革等几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乡镇企业已经开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面转换。原有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愈来愈成为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在客观上迫切要求乡镇企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乡镇企业发展所耗费的能源、原材料数量巨大,但效益并没有按相应比例增长。我国现在已成为能耗大国,国内能源的供应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允许以大量消耗能源的方式来获得经济增长。另外,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乡镇企业对于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一是生产过程中发生大量浪费现象,二是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白白流失掉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无疑加重了我国基础工业的负担,也造成投入产出率低下,效益得不到全面提高。

2.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乡镇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企业漏洞较多。乡镇企业从农村中走出来,管理手段落后单一,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听从于领导人的意旨,不能起到把住财务关的作用。在人员管理上,任人唯亲,缺少良好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缺乏民主科学的气氛,势必造成管理隐患,不利于企业发展。

3.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乡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 质量不过关,国际竞争力差。在目前阶段,有人把外向型经济称作乡镇企业腾飞的“翅膀”、“助力器”。在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但是由于乡镇企业不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多注重以民族特色或价格低廉为竞争手段,其产品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发展前景不乐观。

4.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由于国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乡镇企业风险加大,在市场经济机制日渐成熟的今天,企业成为经营的主体,各企业有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运作,参与市场竞争,这使得乡镇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日渐消失,乡镇企业的一些弱点暴露出来,一些乡镇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纷纷倒闭。乡镇企业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重挑战。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乡镇企业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痛下决心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重新迸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乡镇企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初级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它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才能够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换。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1978年到1993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由493.1亿元上升到2902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1.2%。尤其是进入90年代, 乡镇企业增长明显加快,从1992年起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一种崭新的高速增长状态,当年的总产值达17584亿元,比上年增长51.3%,1993 年又比1992年增长65.1%。

2.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数量不断扩大, 分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1992年是我国乡镇企业新一轮高速增长的起始点,国家和各地方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1993年来,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达2321万个,比1991年增长21.6%,平均每年增长10.3%。乡镇企业的壮大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广。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加上国家倾斜给予的优惠政策,乡镇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时候的乡镇企业分布就集中在这些地区,而内地发展则相对缓慢。随着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到了1992年,国家制定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地的乡镇企业象出笼的小鸟一样展翅高翔了,尤其是广西、四川、河北、河南等内陆省份涌现出了大批的乡镇企业,它们的发展速度令全国瞩目。

3.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做得比较出色。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沿边、沿江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1991 年我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达23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的1/3,1994年已有250 家乡镇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到境外办企业的有400多家,总投资近4亿元。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再次腾飞的推动器。

4.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巩固壮大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

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充实壮大了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一大批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农村兴起,农、工、商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产值上看,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1993年这一比值已上升到71%。

其次,乡镇企业的不断壮大也使一大批小城镇迅速成长起来,随着乡镇企业数量的增长,乡镇企业布局渐渐趋向集中,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工业小区,以这些工业小区为中心,小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等地区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小城镇迅速崛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开始在提高小城镇质量水平上下功夫,制定了开发规划,着眼于小城镇的未来发展,农村经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以上这些成就,相当程度上都归功于乡镇企业的发达繁荣。

5.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 目前理论界对工业化的标准还有争议,但是不管怎样,乡镇企业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乡镇企业正推动着中国经济这辆大车向工业化道路上迈进,从统计数字看, 1991 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达8698.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8%。1993年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达1320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6%。专家预测, 到本世纪末乡镇企业将占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成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主体,使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相结合,成为中国工业化的独特道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四、实现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途径

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要以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严格管理使用为出发点,变生产要素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现在要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乡镇企业要对现有物质要素进行技术改造,依靠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

现阶段的乡镇企业多数规模较小,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这是与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乡镇企业产生之初,多是用有限的农村积累作为原始资本,这就造成乡镇企业起点低、规模小。等到它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往往急于铺新摊子,扩大基本规模,却不注重对已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节约挖潜,结果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要素就消耗在规模扩建上,而原有企业显得越来越落后了。这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支柱力量,这种发展路数也就不适应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求乡镇企业眼睛向内,挖潜改造,节约能源;节约和优化使用原材料;改造或更新老设备,创新工艺,以使企业的整个技术水平达到大幅度提高。

(二)乡镇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竞争能力。

我国的乡镇企业是从广大农村中土生土长出来的,大多数技术水平不高,它们的生产设备,工业装备等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就乡镇企业内部横向比较,它们的差距同样很大,一方面是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手工作坊的初级乡镇企业。这些差距也说明乡镇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自身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应有分别的进行,一是针对规模小、底子薄的乡镇企业,要注意技术职工的培养,在职工中开展技术练兵活动,以增强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档次。二是针对少数起点高、力量雄厚的企业要相应地设立科研机构,开发研制新产品,使产品升级换代,同时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三)乡镇企业要对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化管理,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实现持续增长。

我国乡镇企业应该说一开始就不是一支现代化的队伍,管理是其中一项最为薄弱的环节。不过,这一缺点一直被灵活的经营机制所掩盖着,也就是说乡镇企业依靠灵活的经营机制获得了比国有企业更明显的经营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优势将不复存在,管理方式的落后性就将表现出来。所以乡镇企业必须向科学化管理转化,一是提高乡镇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把人员培养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二是确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总结、推广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

(四)乡镇企业要改变生产要素分散、分配领域不合理的现象,组织适当的规模经济和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乡镇企业多分布在乡村、集镇,企业规模受到限制,这种分散的格局必然带来交通、通讯、交流、协作等方面的困难,并且企业规模过小又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而无效益可言,所以今后乡镇企业发展要注重适当集中,加大自我积累,争上新档次;鼓励联合、提倡协作,逐步培养起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使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也是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产业结构首先应当拓宽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乡镇企业的薄弱环节,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乡镇企业的集中,越来越要求第三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在信息产业、信贷、农村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次要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近几年乡镇企业竞相投资收益大的轧钢、水泥、电揽等产业,造成产品重复拥挤,企业利润低下,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和企业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使产业结构均衡协调,实现良性增长。

乡镇企业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经济体制转变,产权制度改革,科技进步体制的完善等一系列基础工程的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不论哪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延缓乡镇企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认清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乡镇企业已基本具备了转变增长方式的条件,经过努力我们是能够顺利实现转变增长方式这一目标的。

标签:;  ;  ;  ;  ;  

乡镇企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