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1]2002年在《微通道电泳芯片和DNA芯片系统中的信号处理与分析》文中指出生物电子学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而成的前沿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生物电子学不仅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信息科学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和DNA检测芯片系统将生物芯片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国防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在探讨了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和DNA检测芯片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制作的基础上,分别对两类系统的信号进行了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相应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的应用软件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有: 1. 调研国内外对生物芯片技术和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研究情况,针对我们的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和DNA检测芯片系统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 2. 参与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和相应检测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对得到的电泳信号进行分析,设计了适用于该系统的信号处理与识别算法,使用VC++编程实现,并应用该软件对DNA片段和PCR产物等样品的电泳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3. 对DNA检测芯片系统得到的图像信号进行分析,设计了相应的图像信号处理和分析算法,应用软件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方式,可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芯片、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芯片以及结核杆菌基因检测芯片的信号处理与分析。 此外,论文在两类芯片的制作、实验条件以及信号检测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论文的研究表明,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应的应用软件仍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与优化,以更加适合于生物芯片系统的应用需要。随着整个系统的发展与完善,生物芯片技术将会给生物、化学、医药、军事、环境、农业等领域提供更为强大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徐良基[2]2004年在《微流体电泳芯片紫外/可见吸收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微流体电泳芯片(Micro-fluidic Electrophoresis Chip,MFE Chip)系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在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等基片上刻蚀出预设计好的微通道网络,并在其中进行样品的电泳分离,利用光学或化学等方法进行检测,已经开始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 本论文主要在探讨MFE Chip电泳原理的基础上,开展了MFE Chip系统的研制工作,完成了MFE Chip紫外/可见吸收检测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并在此系统上完成了蛋白质样品的分离检测。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 1.总结了前人微流体电泳芯片及系统的研究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2.确定了微流体电泳芯片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分模块完成了此系统的研制; 3.设计了紫外/可见吸收检测系统,此系统由七个模块组成,对其中的光学模块与信号处理模块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改进,并完成了此系统的构建; 4.应用自己的检测系统对几种标准蛋白和临床尿样等样品进行了分离检测,实验结果能很好的重复,表明此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地蛋白质分离检测。 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微流体电泳芯片系统具有速度快、样品消耗少和芯片设计灵活等优点,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芯片与检测系统的成本和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
金庆辉[3]2002年在《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微通道电泳芯片(Micro-channel Electrophoresis Chip, MCE Chip)系统是利用微光机电系统(MOEMS)技术在玻璃、石英、有机聚合物等基片上刻蚀出预设计好的微通道网络,并在其中进行样品的电泳分离,利用光学或化学等方法进行检测。它是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微光机电系统、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为分离分析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已经开始在生命科学、药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随着MCE Chip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论文在阐述了毛细管电泳原理以及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原理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了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方法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整个系统的构建,并在此系统上实现了DNA片段的分离分析。 围绕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阐述了毛细管电泳的原理,以及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2.根据微通道电泳芯片原理以及相应的应用要求设计芯片,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选择优质石英为芯片材料制作芯片,并对制作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完成的芯片微通道内壁光滑,边界平整,完全满足实验要求;对微通道内壁进行修饰处理,有效地减少了内壁对样品的吸附,同时大大降低了电渗流的影响; 3.对筛分介质的筛分机理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两种筛分介质的制备方法:直接聚合法和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的筛分介质满足DNA片段分离的要求;由于微通道十分细小,筛分介质又具有一定的粘度,为了有效地将筛分介质注入微通道,我们设计了两种灌注方法:真空抽吸法和高压氮气流法; 4.阐述了实验使用的分析样品的制备和标记方法; 5.设计了微通道电泳芯片的电泳操作方法,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在进样和分离条件下,进样口处的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电泳操作方法进行了优化,实现了进样量和电泳过程的有效控制; 6.对电场作用下微通道中的样品运动特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样品区带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 金庆辉 展宽的因素;通过控制进样方法和改变样品浓度和缓冲介质浓度,实现了 样品在进样口处的富集;分析了微通道的弯曲效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与 相同有效分离长度的直通道芯片相比,含有两个半圆环型的弯曲芯片由于 弯曲效应的影响,电泳分离效率大大降低; 7.将该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应用于不同荧光标记寡核苦酸、DNA片段的分 离分析,实现了寡核着酸的单碱基分辨,同时应用于结核杆菌基因组PCR 产物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可以实现DNA片段的快速高效分析。 同时介绍了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等优 点。但是影响电泳分高效率的因素很多,同时样品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特性很复杂, 要实现DNA片段的单碱基分辨,甚至实现DNA序列的快速测定,还需要进一步 优化电泳分离条件。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微 通道电泳芯片将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将会给化学、生物和医药分析 等领域带来重大的变化。
左新兵[4]2006年在《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是一个新型的微分离分析平台,它有机地结合了微流控技术、阵列芯片技术以及微珠非均相识别技术。该平台设计灵活、操作简单、试剂消耗量少并可在单一微通道内实现高通量的生物样品并行分析,在生物微分离分析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的应用,使其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生物检测平台。本文从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核酸检测方面着手,以逐步发展高灵敏、操作简单、低成本的核酸检测方法为研究主线,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发展了一种基于固定化分子信标检测原理的多目标核酸检测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首先,基于肿瘤相关基因p53、c-myc和cyclin d1的mRNA序列保守区分别设计合成了叁种分子信标,并将其修饰到微珠表面,通过显微操作将微珠转移到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中。通过对微珠修饰条件、微通道修饰方法、缓冲液离子强度、固定化分子信标杂交动力学及对目标选择的特异性等实验条件或影响因素的考察和优化,在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上实现了对合成的多目标cDNA样品及细胞抽提mRNA的扩增产物的特异性检测。该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对目标核酸在浓度为0.5 nM到100 nM范围内呈线形响应。固定化分子信标结合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操作简单、样品体积小、无需样品标记。本实验不仅证实了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用于进行多目标的核酸检测的可行性,并且为使这一新型的微珠阵列发展成为一种通用型的检测平台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2)设计了一种可限制性酶切的固定化分子信标用于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核酸检测。考虑到表面效应对固定化分子信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设计参数不容易掌握,并通常难于达到理想的荧光恢复效率等问题,在分子信标发夹结构的茎状部分末端增加了延长链以减小表面效应的影响,同时在其环状部分包含一个限制性酶切位点。通过酶切作用可以使信标与目标结合之后,帮助其进一步打开分子信标的发夹结构,提高荧光恢复效率。在本工作中酶切的方法可使分子信标荧光增强倍数从2.7提高到5.2,接近其在溶液中的荧光增强倍数。通过酶切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固定化分子信标的检测灵敏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固定化分子信标的设计要求,即使荧光恢复效率不是很高的固定化分子信标也可得到比较理想的应用,这也为固定化分子信标技术在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上开展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基础。(3)发展了一种高灵敏而且无需洗脱的以分子信标作为报告探针的新型叁明治结构探针。为进一步提高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将传统的
霍昊[5]2010年在《介观流控微珠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研究及在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课题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介观流控微珠生物芯片体系。该体系是一种集成度高、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高通量、低污染以低成本、基于介观流控的检测系统。该平台构建方式为:首先以直径250μm二氧化硅微珠作为寡核苷酸探针的固定载体,3-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处理使其表面氨基硅烷化,使用PDITC偶联得到异硫氰酸化珠,异硫氰酸键可将末端氨基修饰的寡核苷酸探针桥连在功能化玻璃微珠表面。选取内径300μm毛细管,和PDMS凹槽型薄膜作为检测微通道。而后将标记有不同探针寡核苷酸的玻璃微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进微通道之中,两端用镍丝封堵,再将蠕动泵专用硅胶管连接在孔道两端,将硅胶管接入蠕动泵中,就完成了基础设备构建。荧光修饰的含有与探针互补序列的靶标DNA溶液在蠕动泵作用下流经微通道,即被相对应微珠所捕获。而后进行扫描,根据位置寻址对应微珠,即可得到分析结果。对此体系检测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探针固定时间剂浓度。该系统的检测下限可以达到1×10-11M,检测时间在30min以内,较传统玻璃基片的微阵列芯片有较大提高。利用此体系对人类基因病地中海贫血的常见突变位点进行了单碱基突变检测,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的基因分型。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较好结果。根据此体系提高整合度设计了新型介观流控微珠生物芯片分析仪,并应用到实际检测之中,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蕾[6]2012年在《固壁有速度滑移的微流控系统电动流动研究》文中认为微流动控制是实现和优化微流控芯片系统功能的关键。深刻了解液体在微流控芯片中的流动原理和特殊现象,才能有效控制液体在微系统中流动和实现各种生化分析功能。微尺度下的流动现象与宏观系统不同,如尺寸效应,液固界面双电层,多物理场耦合,壁面滑移等对微流控系统流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重点是对壁面速度滑移与动电效应同时存在时的,微系统电动流现象进行理论与数值研究。论文还探讨异质材料(聚合物PDMS和玻璃)微通道电动流动特性。论文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论文从理论和数值两方面研究壁面速度滑移对PDMS微通道电动流动的影响。在固壁滑移和双电层共同作用时,采用泊松-波兹曼方程(Poisson-Boltzmann)的解析解和拉斯特-普郎克方程(Poisson-Nernst-Planck)的数值解对定常压差驱动下的二维微通道液体流动特性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电层的电粘性效应会降低微通道的流动速度、流量和流动-感应电场。固壁滑移会增加微通道流动速度,并放大双电层的电黏性效应。在固壁无滑移,或不考虑电粘性时,泊松-波兹曼方程的解析解(速度,流量和电场)和拉斯特-普郎克方程的数值解完全一致。由于泊松-波兹曼方程和拉斯特-普郎克方程的物理含义有一定差别,在壁面滑移是,拉斯特-普郎克的数值速度解比泊松-波兹曼方程的解析解小。随着滑移长度,电粘性系数的增加,两者的差异越发明显。(2)论文研究了同时有壁面滑移和电粘性效应的微通道电动流动。研究发现,它们对二维PDMS-玻璃微通道的压差流动有叁方面影响。壁面滑移会增大流动速度,放大流动-感应电场,降低了微流动的粘度比。双电层的电粘性效应则减缓流动速度,减少流量。当微通道深度和双电层厚度之比κH值增加时,电粘性效应将变得重要。在一定的κH值附近,电粘性效应最明显。而当κH值达到很大(或很小),电粘性效应下降。(3)论文研究了PDMS-玻璃矩形微通道的定常压差流动,分析壁面滑移与电动效应对微通道电动流的影响。壁面滑移速度会增大流速、流量,电粘性效应反之。微通道材料的差异会导致电动流特性的改变。论文给出,在壁面滑移和电动效应的作用下,不同长宽比的矩形微通道壁面滑移速度特性。(4)论文研究PDMS微通道的周期压差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周期动电流和流动-感应电场取决于以下四个参数:电粘性系数、频率雷诺数、壁面滑移系数、动电半径。周期流动行为以及电粘性效应强烈依赖频率雷诺数。频率雷诺数小于1时,周期压力驱动下的流速和流动感应电场特性与定常压力驱动下的流动相似。频率雷诺数大于1时,流速和流动-感应电场随频率雷诺数的增加而快速减小。对于小动电半径,电粘性效应对周期流以及流动感应电场的影响很大。另外壁面速度滑移起到增加流速与放大流动-感应电场的作用,但对相位差角的影响很小。
赵湛[7]2003年在《基于MEMS技术的PCR芯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CR芯片是对微量DNA进行扩增放大的一种生化反应芯片,在整个生物芯片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内外在PCR芯片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采用基于MEMS技术的研究方法,在硅基片上实现了集成的PCR芯片。芯片上集成了DNA反应室,微通道、温度传感器以及加热体等功能和部件,大小为8mm×4mm×0.3mm。利用深刻蚀技术制作出一个4mm×2mm×0.3mm容积约为2微升的反应室,反应室的底为约2微米厚的氮化硅(Si_3N_4)膜。铂加热子和温度传感器是在Si_3N_4膜上沉积和制作出图形形成的。这样的PCR芯片可以使系统微型化,可以很方便地应用在医疗诊断、野外生化分析等领域。配合PCR芯片研制了微型热循环控制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的设计主要从减少尺度,降低功耗等方面考虑,以实现和PCR芯片相适应的仪器微型化,从而达到便携、快捷地实现DNA—PCR的反应。软件部分从温度控制精度、以硬件简捷、操作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编制。研究设计了不同PCR芯片的结构和加热子等的热传导、温度场分布等物理特性。从理论上证明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PCR芯片的实验前的表面处理方法的实验,选用乙肝病毒的试剂盒,进行了芯片上的DNA扩增实验。DNA利用SYBR@GreenⅠ荧光染料进行标记,扩增的产物在荧光显微镜下用Cool CCD记录,取得了满意的结果。PCR芯片的物理特性如下:1.反应池容积:<2μl;2.升温速率:可达15℃/s;3.降温速率:可达10℃/s;4.控温精度:≤0.4℃;5.功耗:<800mW。
刘方武[8]2014年在《激光诱导荧光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发展到了需要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空间站的阶段。空间站长期在有氧密闭情况下在轨运行,其上的微生物安全必须要引起重视。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都曾检测到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一方面会影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其中的某些微生物还会侵蚀空间站的材料,导致硬件故障;且有研究表明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微生物变异几率增大,毒性会增强。在空间站这种特殊环境中,应对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手段是预防,而预防的前提是快速检测。为了满足在空间站上原位快速的微生物检测的需求,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微生物原位快速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比了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提出了使用实时PCR技术进行空间微生物检测。2)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微流控PCR芯片、静态腔式PCR芯片、基于硅胶管的管道式PCR芯片进行了温度场的有限元仿真,其仿真结果显示,叁种PCR实现方案的温度控制皆能满足PCR扩增的需求。经试验验证,并从扩增效率、自动化实现等方面考虑,本课题最终选用微管道式PCR反应器。3)航天载荷的体积和重量是受到严格约束的,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一直遵循小型化、自动化的设计思路。在本课题中,PCR反应器采用基于微流控思想的微管道式PCR反应器,PCR反应液的输送使用压电泵技术。4)常规的实时PCR仪所用的光电探测器为光电倍增管,单个光电倍增管只能给出一维光强信息,如果进行大通量的检测就需要多个光电倍增管或采用成像探测的方法,EMCCD属于高灵敏度弱光成像探测器,通过设计EMCCD97的时钟驱动和信号处理,实现EMCCD倍增模式下的成像探测功能,满足了多路PCR实时检测的需求。5)标定了EMCCD探测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其可以满足激发荧光的探测需求,通过实测正确模板、错误模板以及无模板等情况下的实时PCR,验证了基于实时PCR技术的微生物检测的可行性。同时,本课题设计了便于集成的自动化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本课题所设计的基于PCR技术的微生物检测系统,不仅可以为我国空间站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用于海关、战地医院、公共卫生安全等需要便携的、快速的微生物检测的场合,具有较大的民用价值。
王静[9]2014年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DNA计算研究》文中认为晶体管电路逐渐接近其性能极限,使得传统电子计算机在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等方面受到局限,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计算模型来代替传统的电子计算。其中DNA计算机因其高度并行性、海量的存储能力等优点受到科学界的极大青睐。而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是计算机运算系统中最基本的功能,因此,研究DNA计算系统中的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是实现DNA计算机功能的关键。DNA计算离不开传统的生化反应,而生化反应存在着设备体积庞大、过程复杂、难以操控的不足。在微流控芯片上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制备各种模块来实现生化反应不仅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样品消耗少等优点,而且能为设计并实现大规模实用化的DNA计算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基于微流控芯片的DNA计算系统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本文采用分子信标代替DNA分子作为运算操作数的载体,并将DNA计算系统的理念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完成逻辑运算以及N位二进制算术运算的微流控芯片,并详细说明了芯片完成运算的方法及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完成运算所需的温度控制系统,简要介绍了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其软件编程环境,并给出了其供电、温度采集、温度控制等硬件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法及功能实现的结果。为了实时地控制温度,采用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跟踪温差信号,并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对传统数字PID算法和RBF神经网络PID算法跟踪单位阶跃信号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说明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具有更好的跟踪响应效果。最后,设计了检测运算结果的荧光检测处理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并根据荧光产生的机理,选择合适的器件,设计了荧光检测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的基本电路,并利用Visual Basic软件编写程序实现了检测处理系统的上位机控制显示界面。一直以来,学者多致力于DNA计算的建模研究,研究其设计与实现的并不多见,且通过生化反应实现DNA计算一直面临着最终解难检测的问题。利用微流控芯片内流体的可控流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虽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很可能成为未来信息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潜力和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分子信标作为运算操作数,解决了DNA计算中运算结果难检测的问题;利用微流控芯片上的生化反应实现DNA计算,克服了传统生化反应的缺点,将DNA计算模型由理论推向实现。因此,研究基于微流控芯片的DNA计算对DNA计算机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彭艳[10]2004年在《肝癌转移相关蛋白及其兔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文中指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死于肝癌的患者约达125万人,我国是肝癌高发区,占世界上肝癌总死亡人数的53%。因此寻找肝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异性、相关性蛋白,进行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据此不仅可以进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还有助于筛选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已成为疾病发病机理以及新药研发的强有力工具。目前疾病蛋白质组学所依赖的技术平台仍然以2DE-MS为主,即首先应用2DE比较正常状态与疾病状态的蛋白组,通过差异图谱发现差异表达蛋白,然后用MS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并从这些差异蛋白出发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诊断标志物或治疗靶点。虽然2DE目前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路线,但其分离能力有一定限度,重复性差,难以检测到对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关键性调节作用的低丰度和难溶水的蛋白。因此目前国际上开始重视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为主的技术平台,特别是与各种模式质谱串联的多维色谱分离技术逐渐克服2DE存在的缺陷。通常与质谱联用的多维色谱分离方法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分离机理方法的优化和组合,其分离量为几种模式色谱分离量的总和。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法包括液相状态下的色谱聚焦(第一维)及无孔硅胶反向HPLC分离(第二维)。从第二维洗脱的蛋白质可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直接检测,或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MALDI-MS)测定分离蛋白的完整分子量。该方法具有几个重要的优点:(1)灵敏度高,有利于低丰度蛋白质的检测,无孔硅胶柱的无孔键合相更有利于蛋白质的快速、高分辨的分离;(2)容易自动化,可直接与质谱连接,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可提供溶液状态下的纯蛋白,因此可以使用ESI-MS或MALDI-MS分析而获得高精确的完整蛋白质的分子量;(3)分辨率高,可获得更精细的蛋白质表达谱信息;(4)重现性很好。应用二维液相快速色谱分离方法研究蛋白质组差异将成为寻找癌症等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肝细胞肝癌的高复发率己经成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的最大障碍。所以肝癌的转移复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近年来建立了人的高、低转移肝癌细胞株MHCC97一H和MHCC97一L。MHeC97一H表现出2 00%的肺转移能力,而MHCC97一L仅发生40%的肺转移。该模型为研究肝癌的转移复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利用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法对人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并对其中的差异峰进行了质谱鉴定及功能分析。 Kohler和Milstein于1 975年创立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1995年,K五ight成功地在转基因兔中获得骨髓瘤样肿瘤印lasmacytoma)。其后几年里,Pytela和Zhu将此技术进行了改进,使之能高产量的生产兔单克隆抗体。兔单克隆抗体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好处。首先,兔抗血清通常含有高亲合力抗体,可以比鼠抗血清识别更多种类的表位;其次,兔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许多在小鼠中不产生免疫的抗原;第叁,可以进行更多的融合实验,使得高通量筛选融合细胞成为可能;第四,复合方式高通量生产单克隆抗体,允许通过一个复合方式免疫多种抗原,而不是一个抗原一次免疫一个动物。虽然可以用混合抗原一次性免疫一个动物以产生针对多种抗原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但是如何确定每种单克隆抗体的靶抗原却是一个难题。我们将二维液相色谱法分离的肝癌细胞株的全蛋白进行SDS一PAGE,并用杂交瘤的上清液进行westem blot分析,再对单克隆抗体所对应的靶抗原的条带进行质谱鉴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效率,也将加速疾病目标蛋白的证明和检验的过程,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研究目的 1、筛选和鉴定肝癌转移相关蛋白,评价其作为诊断标记和药物靶标的可能性; 2、筛选和鉴定肝癌特异性兔单克隆抗体。研究方法 1、细胞样品的制备 收集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高转移肝癌细胞株MHCc97一H、低转移肝癌细胞株MHCC97一L和无转移特性的肝癌细胞株sMMc7721)约105细胞,加入细胞裂解缓冲液,上清用初始缓冲液置换。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二维液相色谱分离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利用二维液相色谱仪PRoTEMELABTM PFZD和其配套试剂盒(贝克曼库尔特公司)进行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株裂解液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一维色谱聚焦分析流动相为初始缓冲液印H值8.5士0.1)、洗脱缓冲液(pH值4.0士0.1),流速为0.2mL/min;检测波长为280nln;流动相的pH值由pH计在线监测,每间隔0.3个pH单元收集一份样品,共收集巧个样品。pH值大于8.5和小于4.0的部分每隔5 min收集一次样品。将一维分离的样品分别进行二维分析,流动相A为0.10%TFA的水溶液,流动相B为0.08%TFA的乙睛溶液;检测波长为UV 21 4nm;洗脱梯度为O-100%B,30 m
参考文献:
[1]. 微通道电泳芯片和DNA芯片系统中的信号处理与分析[D]. 李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2
[2]. 微流体电泳芯片紫外/可见吸收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徐良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4
[3]. 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D]. 金庆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2
[4]. 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D]. 左新兵. 湖南大学. 2006
[5]. 介观流控微珠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研究及在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D]. 霍昊.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6]. 固壁有速度滑移的微流控系统电动流动研究[D]. 王蕾.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 基于MEMS技术的PCR芯片的研究[D]. 赵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3
[8]. 激光诱导荧光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D]. 刘方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4
[9].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DNA计算研究[D]. 王静. 安徽理工大学. 2014
[10]. 肝癌转移相关蛋白及其兔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D]. 彭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标签:无线电电子学论文; 电泳论文; 微通道论文; 微流控技术论文; 蛋白电泳论文; dna论文; 芯片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微阵列论文; dna微阵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