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伤科 广西贵港 537132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采用护理干预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改善情况,以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病情康复。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开展以疼痛护理为主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h、3d时疼痛程度评分有改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1d时疼痛程度评分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科术后患者而言,以疼痛护理为主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术后疼痛,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效果
骨科术后疼痛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临床现象,与体温、血压、脉搏以及呼吸并列为五大生命体征,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与后续手术修复刺激人体所产生的复杂反应[1],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康复进程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术后镇痛成为当前骨科临床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本文观察并探讨采用护理干预后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希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新鲜骨折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入组病例均为骨折伤情,无其他致痛疾患,排除沟通障碍、未入学或者精神异常者[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35.4±2.8)岁;其中12例为开放性骨折,38例为闭合性骨折;12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33.4±3.1)岁;其中13例为开放性骨折,37例为闭合性骨折;13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开展以疼痛护理为主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心理疏导。受创伤以及疼痛因素的影响,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烦躁以及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心理疏导,以自然、温和、友好的语言与表情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并对患者人格予以充分尊重,耐心听取患者内心诉求,尽量满足其合理的护理需求。(2)镇痛知识宣教。应参照患者实际情况来开展镇痛知识宣教,例如讲述疼痛发生的机制、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方法与内容等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术后疼痛,遏制或消除负性情绪;同时还应对患者疼痛程度做出评估,并视其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例如可耐受疼痛者一般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播放舒缓音乐或者自我暗示等方法缓解疼痛与不良情绪;难以耐受疼痛者则适当应用药物镇痛,使之增强治疗信心。除此之外还应详细记录患者疼痛节律、具体疼痛部位以及并发症情况,供医师参考并做出对策。(3)镇痛药物护理。结合疼痛评估结果应用镇痛药物,确保镇痛效果。但受到患者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其药物吸收以及代谢速度均存在较大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及疼痛改善情况,定时定量用药,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重度疼痛者可适当加大镇痛药物剂量。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
观察两组术后疼痛评分与护理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3h、6h、1d、3d时的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对应为无痛到无法忍受、饮食睡眠严重受扰的剧烈疼痛。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和极其不满意四个等级,问卷总分为100分,由专人负责指导患者填写。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不同时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h、3d时疼痛程度评分有改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h、1d时疼痛程度评分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疼痛作为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是机体本能自我保护的一项反应机制。骨科手术患者往往在术后伴有急性剧烈疼痛,从生理和心理层面给患者带来恶性刺激,引发免疫力降低、血压骤升、心肌耗氧量升高以及代谢紊乱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同时也导致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促进术后康复,也难以改善其术后生存质量[4]。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手术创伤是客观因素,同时也是引发术后疼痛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手术创伤刺激促进体内缓激肽以及五羟色胺等多种致痛物质释放,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受此刺激并将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引起痛觉反应[5]。此外还有患者个体因素、护理操作因素等等,需要护理人员认真分析疼痛应激源,做好疼痛护理干预。
本次研究以术后疼痛情况评估结果为指导,通过心理疏导、疼痛知识宣教以及镇痛药物指导等多途径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使之正确对待自身疼痛,增强其应对能力以及疼痛耐受程度。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6h、1d时疼痛程度评分更优,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为术后骨折患处康复创造了有利前提。
综上所述,对于骨科术后患者而言,以疼痛护理为主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术后疼痛,促进病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曲美岩.舒适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不良情绪、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6-48.
[2]刘林,许勤,刘梅等.规范化疼痛干预对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81-2184.
[3]马超慧,蔺亚莉.疼痛控制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10-111.
[4]王芳毅,沈文娣.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5):576-577.
[5]索文丽.护理干预影响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4):543-545.
论文作者:杨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疼痛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