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强
(南京市建邺区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0041)
【摘要】 目的:探究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血塞通,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7%和63.3%),且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塞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血塞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377-01
临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会导致患者心肌出现缺氧和缺血现象,病情严重的导致患者出现心脏病。该疾病主要出现在中老年群体中,尤其是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群体,其长时间服用药剂治疗,出现一定的耐药性,因此,患者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心源性猝死等急症,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应高度重视,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出现死亡性后果[1]。现对血塞通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价值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为51—70岁(64.5±5.4)岁;6例为初发型心绞痛、4例为卧位型心绞痛、17例为恶化型心绞痛、1例为梗塞后心绞痛、2例为变异型心绞痛;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为52~71岁(65.1±5.9)岁;7例为初发型心绞痛、3例为卧位型心绞痛、16例为恶化型心绞痛、1例为梗塞后心绞痛、3例为变异型心绞痛。本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患者入院后实施氧疗措施,之后通过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等药物实施对症治疗,同时,指引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做剧烈运动。
1.2.2观察组:血塞通,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以血塞通治疗,患者每日静脉滴注1次400mg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每支200毫克)+250mL5%葡萄糖,15天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停药3天,之后进行第二疗程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组组别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变化状况。
1.4判定标准[2]
显效: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或静息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ST段回升0.05±0.01mV;无效:患者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7%和63.3%),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状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给人们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通过研究显示,冠心病发生同生物、社会因素和行为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病情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心绞痛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在动脉硬化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常见的类型,该种疾病会伴发冠状动脉痉挛,进而加剧原有管腔狭窄程度,严重的中断供血状况,出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病变,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伴有慢性疾病缠身的中老年患者而言,其具有复杂病史和使用较多药物治疗,因此,极易出现耐药性,当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临床治疗较为困难。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患者及其家属应高度重视,出现异常现象的应及时就诊,并通过正规治疗措施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危险程度。血塞通冻干粉为一种从三七中提取的中药制剂,其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该种药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动脉血压、增加脑血流量和降低血粘度等作用,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分别为86.7%、(5.1±0.8)mPa•s、(6.7±1.3)mPa•s、(11.8±2.6)mPa•s、(1.6±0.4)mPa•s、(3.4±0.6)g/L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时血塞通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郭敏.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40例临床观察[J]. 药物与人,2014,27(4):197-198.
[2]张万玲.血塞通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198-199.
论文作者:秦立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患者论文; 黏度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心绞痛论文; 心脏病论文; 粥样论文; 硬化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