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物价上涨滞后而不必加大收缩--2005年中国经济前景与宏观政策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不必因价格上涨滞后而加大收缩力度——2005年中国经济前瞻与宏观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上涨论文,年中论文,力度论文,宏观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粮食供求关系趋紧、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明显加快等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在高速运行的同时,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需求结构更加协调,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左右。展望2005年,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效将进一步显现,国内外环境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要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到2005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不放松,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改革促发展,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

一、宏观调控与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缓解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形势开始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经济运行总体上开始从偏热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测算,我国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大体在9%左右。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在9.5%以上的区间运行,能源交通和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从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土地开发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看,如果经济长期以高于潜在增长率的水平运行,出现大起大落的风险会逐步增大。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大了政策调控力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一季度的9.8%、二季度的9.6%回落到三季度的9.1%,预计四季度还会小幅回落。

在“有保有压”的政策引导下,第一、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趋于协调。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长5.5%,同比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5%,同比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而第二产业增长10.9%,同比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以上。从三次产业增长率的升降可见,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支撑更加均衡。

我们选择了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狭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十项重要指标合成中国宏观经济综合预警指数。该指数在2004年4月份一度上摸红灯区下沿,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后,从5月份开始逐级回落,9月份综合预警指数已回落到黄灯区下部,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开始由偏热区间向正常区间过渡。

2、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新开工项目增幅明显下降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元,增长26.7%,今年一季度又增长43%,创近年投资增速新高。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去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今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提高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前三季度,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8028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个17.9百分点。钢铁、水泥、有色等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24.8%和27.4%.能源投资大幅度增长,电力、煤炭投资分别增长50.5%和63.7%,同比提高22.9个和10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投资项目一季度同比增长31%,1-9月份仅增长7.3%,回落了23.7个百分点。

3、消费增速加快,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2004年前三季度,随着居民收入增幅提高,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逐月加快,1至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43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较高增长水平。1-9月份,农村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08亿元,同比增长9.9%;城市25530亿元,增长14.6%。特别是餐饮业销售快速增长,成为今年消费品市场的一个亮点,1至9月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2.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服务消费发展迅速。住房、汽车、通讯及新兴消费增速较快。1至9月,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5053亿元,同比增长34.8%;1-9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5.2%、汽车类增长29.2%。

4、进出口总额连创新高,继续保持贸易顺差

我国进出口贸易在过去两年增速不断上升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增速继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创新高。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出口4162亿美元,增长35.3%。进口4123亿美元,增长38.2%。今年前4个月连续出现逆差,后5个月连续实现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亿美元。5月份以来贸易逆差的扭转,不仅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导致的进口增长速度下降,更多的是由于国内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出口规模的明显扩大。从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加快的因素分析,除了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了进一步释放等因素外,首先,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好转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世界经济可能成为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预计可达到4.8%。左右,国际贸易增幅将超过7%,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出口退税新政策的成功实施带动企业增加出口的积极性。今年5月末,全国历年累积出口退税拖欠问题得到解决,今年退税完成年度计划进度好于往年,企业回笼了大量资金,缓解了经营压力,促进了出口的积极性。

5、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双转机

为了加强农业,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出现双转机。粮食生产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9300亿斤,增产500亿斤。农民增收出现可喜变化,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同比增加308无,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683元,增长13.3%;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人均958元,增长24.9%;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现金收入人均312元;增长3%;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51元,增长30.5%;转移性现金收入人均105元,增长24%;政策性收入人均19元,增加16元。农民税费负担人均22.5元,减少11元,减幅为33%。

6、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控制

今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4月份,中央加强了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过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要求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调整贷款投向。在政策引导下,从5月份开始,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偏快的态势明显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幅回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19.1%,降至9月份的13.9%;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速度从4月份的20%,降至9月份的13.7%;M1和M2连续四个月双双降至17%的调控目标以下。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针对货币信贷回落过猛的新情况,中央加强微调,适当增加流动资金贷款。8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157亿元,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502亿元,9月份比8月份多增1345亿元,贷款增幅回落趋势有所减缓。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经济运行中旧有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并未明显缓解;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问题,如货币信贷收缩中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帐款增幅明显提高,特别是物价上涨的滞后影响逐步暴露。我们认为,以下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1、负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过旺

1-9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777/平方米,同比提高13%。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566元/平方米,提高10.9%。其中,东部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达到3449/平方米,同比提高14.3%;中、西部地区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5.7%和9%。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超过20%,已经引起当地群众的严重不满。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使群众觉得存款吃亏,贷款买房合算,再加上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减少、房价将上升的预期,利用低利率贷款机会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手卖出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大。二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今年二季度地价平均涨幅达11.5%,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地价大幅上涨,其中,杭州同比上涨81.3%,南昌止涨36.7%,上海上涨24.8%,沈阳上涨24.70%,天津上涨21.6%。第三,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房屋销售价格的上涨水平创下几年来的新高,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出现专业炒房大军。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三季度以来,推动价格上涨的新涨价因素比重在明显上升。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其中新涨价因素为0.8个百分点,占15%;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样上涨5.3%,新涨价因素提高到1.6个百分点,占30%;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新涨价因素上升为2.6个百分点,占50%。新涨价因素中,既有粮食涨价向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的扩散,又有非食品价格的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率连续数月上升,已经从6月份的0.6%、7月份的0.8%上升到8月份的1%和9月份的1.3%。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月环比涨幅重新上升。7、8、9月份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9%、1.2%和0.8%,造成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厂价格8月份环比上涨0.6%,涨幅比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9月份环比涨幅达到1.1%,涨幅比8月份又增加0.5百分点。与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样走势,居民消费价格8月份环比上涨0.7%,涨幅比7月份提高O.9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又比8月份上涨1.1%,环比涨幅比8月份增加0.4个百分点。从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与居民消费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后,下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粮食、肉禽蛋和鲜菜等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刺激城市职工工资水平的上涨,连过去“20年不变价”的民工工资水平也在“民工荒”的压力下有所上涨,1-9月份金融机构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21.9%,前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11.1%,工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在增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物价形势不能过于乐观,要防止物价出现阶跃式上升。

3、国际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走势不确定

2004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上扬。主要反映国际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几指数1至9月比去年同期上涨28.5%,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1.04%。2004年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购进价格比出厂价格高出一倍,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由于企业一般会提前3-6个月签订国际原料采购协议,因而现货价格对国内企业影响的滞后期至少为3-6个月,期货价格的影响滞后期更长。因此,2005年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连创新高,10月份突破55美元的近20年高位;根据国际上历史经验,往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第二年通货膨胀更为突出。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上涨了3倍,使得197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6%,1974年超过10%。1978年底至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每桶石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上涨了1.5倍,使得197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再次超过10%,1980年超过13%。由于国内石油价格的调整滞后国际油价约两个月,因而今年8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会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的物价造成较大滞后上升压力,使企业成本上升。

三、2005年国内外环境和经济趋势前瞻

从国际环境看,2005年世界经济由强劲回升转向平稳增长。国际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石油价格的走势。上世纪90年代,国际原油价格(WTI期货年均价,下同)为每桶20.2美元。进入新世纪,国际原油平均价位每桶上涨约10美元,2001年至2004年9月底,国际油价每桶为30.1美元。进入2004年,国际油价在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和投机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非理性上涨,国际油价已经偏离了25-35美元的一般均衡增长轨道。初步预计,2004年国际油价年均价约为每桶41美元左右,比上年整整高出每桶10美元,比过去5年来的均价高出12.8美元左右。总体来看,2005年原油需求增幅将会放缓;目前国际原曲价格走高的现象不会持续太久,产油国仍有一定增产能力,国际能源署成员国拥有几十亿桶战略石油储备。因而在排除战争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供给中断问题。2005年,国际油价预计将稳步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每桶下跌5美元至年均价36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将回落至一般均衡价位的上限附近,这样将减轻我国原油进口成本负担,大大缓解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将减缓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2002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推动经济扩张的主要有四大动力: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三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市人口增加的消费市场需求,四是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这些中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持续10-20年,2005年四大动力仍将保持强势,城市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仍处在升级期,汽车、住宅等消费热点尽管在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其增长势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向上拉力不会逆转。受投资成本影响,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的步伐不会停顿,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中期需求动力仍然存在。

但是,短期供给能力的调整不能满足需求扩张的步伐,2005年煤电油运等供给瓶颈依然存在。2004年前三季度,煤矿开足马力生产;各油厂及铁路都是满负荷运转,但煤电油运供求矛盾仍相当突出,电力供需缺口仍然很大,铁路请车满足率仍不足35%。全国原煤产量11.43亿吨,同比增长15.8%;发电量1.56万亿千瓦时,增长14.5%。原油产量1.3亿吨,增长3%,原油进口量8580万吨,增长36.2%;铁路、公路、水路货运分别增长9%、11.3%和19.2%。1-9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2470万千瓦,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新增变电容量6381万千伏安,交流输电线路15954公里,直流输电线路975;尽管增长明显,但今冬明春煤电油运仍将持续偏紧,局部地区和行业供求矛盾仍将比较突出。成品油供需依然绷得较紧。目前炼厂加工负荷已接近综合配套能力,成品油库存持续低位运行。运力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冬春季节货运紧张,煤炭、企业原料和产品、农副产品及及物资、客运等运输量都将增大,本已十分紧张的铁路运输矛盾更趋突出。

图1:综合预警指数十项指标变动情况

图2:199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综合预警指数变化

表1:2004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表(单位:亿元 亿美元%)

┌────────────┬─────────┬─────────┬────────┐

││2003年│2004年预测│ 2005年预测│

指标 │ │ ││

│├────┬────┼────┬────┼───┬────┤

││ 绝对值 │增长速度│绝对值 │增长速度│绝对值│增长速度│

├────────────┼────┼────┼────┼────┼───┼────┤

│GDP │117251.9│9.3 │134018.9│ 9.3

│152514│ 8.5

├────────────┼────┼────┼────┼────┼───┼────┤

│其中:第一产业 │17092.1 │2.5 │19570

│ 4.0

│21038 │ 3.2

├────────────┼────┼────┼────┼────┼───┼────┤

│第二产业│61274.1 │12.7│71936

│ 11.9 │83661 │ 10.5 │

├────────────┼────┼────┼────┼────┼───┼────┤

│其中:工业增加值│53092.9 │12.8│62703

│ 12.1 │73112 │ 11.0 │

├────────────┼────┼────┼────┼────┼───┼────┤

│第三产业│38885.7 │7.3 │42513

│ 7.6

│47815 │ 7.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5566.1 │27.7│69457

│ 25.0 │82016 │ 18.0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842.0 │9.1 │51710

│ 12.8 │58122 │ 12.2 │

├────────────┼────┼────┼────┼────┼───┼────┤

│出口(亿美元) │4382.3 │34.6│5740.8 │ 31.0 │6946 │ 21.0 │

├────────────┼────┼────┼────┼────┼───┼────┤

│进口(亿美元) │4127.6 │39.8│5696.1 │ 38.0 │6974 │ 23.0 │

├────────────┼────┼────┼────┼────┼───┼────┤

│净出口(亿美元)│254.7

││44.7││-28

││

├────────────┼────┼────┼────┼────┼───┼────┤

│财政收入│21715.3 │14.7│26275.5 │ 21│29954 │ 14│

├────────────┼────┼────┼────┼────┼───┼────┤

│财政支出│24650.0 │11.6│28840.5 │ 17│32013 │ 11│

├────────────┼────┼────┼────┼────┼───┼────┤

│财政赤字│-2934.7 ││-2565

││-2059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622│4.3 │2950│ 7.0

│3230 │ 6.0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9.0 │9400│ 8.0

│10460 │ 7.5

│(元) │││││ ││

├────────────┼────┼────┼────┼────┼───┼────┤

│商品零售价格││-0.1││ 2.9

│ │ 2.5

├────────────┼────┼────┼────┼────┼───┼────┤

│居民消费价格││1.2 ││ 4.0

│ │ 4.0

├────────────┼────┼────┼────┼────┼───┼────┤

│登记失业率 ││4.3 ││ 4.2

│ │ 4.3

├────────────┼────┼────┼────┼────┼───┼────┤

│现金M0 │19746

│14.3│22115.5 │ 12.0 │25211 │ 14.0 │

├────────────┼────┼────┼────┼────┼───┼────┤

│狭义货币M1 │84118.6 │18.7│97998.2 │ 16.5 │114658│ 17.0 │

├────────────┼────┼────┼────┼────┼───┼────┤

│广义货币M2 │221222.8│19.6│254406.1│ 15.0 │297640│ 17.0 │

└────────────┴────┴────┴────┴────┴───┴────┘

为了巩固宏观调控成果,2005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稳定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坚持稳健操作,力度适中,注重微调。预计财政收入增长14%,财政支出增长11%,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减小,赤字率有所下降。预计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实际增长17%左右,全年新增贷款总额可达3万亿元左右,货币政策环境松紧适度。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行为有所收敛,经济偏离潜在增长率的扩张势头逐步减弱。但作为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仍保持较高上涨幅度,巨大在建规模使投资惯性运行势能较大,经济增长的自发运行仍处在扩张期,宏观调控只是压抑了其扩张幅度,但并没有改变其趋势。由于信贷收缩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影响在2005年将更加充分显现,经济增长率将呈逐季回落之势,但在周期性趋势性因素的影响下,自发扩张惯性仍然可使经济在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区间运行,初步预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8.5%左右,增长幅度比2004年回落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快于GDP2个百分点,达到10.8%,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7.8%。

基于投资周期和增长惯性的考虑,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8%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3%左右),比2004年降低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2.2%左右,实际增长9.3%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基数等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回落到21%左右,中国强劲增长的内需将使进口总额增长23%左右,全年贸易出现小额逆差。

四、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05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必须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对稳定,要防止盲目投资的反弹,更要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对2005年价格上涨压力,一方面不要忽视其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这是经济周期规律性现象,不必因价格上涨的滞后表现而加大政策收缩力度。

总体来看,促成经济自主增长的健康因素多为中长期趋势性因素,而促成投资过度膨胀的不稳定因素从根源上看也是长期存在的旧体制因素,因此,做好2005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远近兼顾、标本兼治”,不仅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以改革统领200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点是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坚决破除各种障碍,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潜能。

1、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有关措施,建立起有利于投资稳定增长的制度环境

宏观调控政策层面的各项措施(特别是总量政策类经济手段)讨市场周期性投资膨胀的治理较为有效,而体制性投资膨胀的治理则更多需要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来实现。国务院在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关键时刻及时出台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抓住了宏观调控中诸多矛盾的关键,为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实现标本兼治奠定了基础。2005年,引导投资需求健康增长,遏制低水平投资扩张,必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明示新的投资领域行为规则。

一要及时出台政府在企业投资核准环节中对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的具体操作细则。

二要及时出台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政府相关部门要向企业宣传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中与企业投资相关的内容,投资主管部门要出台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特别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内容是一旦企业违法将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在执法环节上要避免执法力度时紧时松的现象。

三要及时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的过时政策和法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但有些行政部门仍然在执行与《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相违背的部门条例,2005年要集中开展有关清理和废止限制社会投资的过时政策和法规的行为,由国务院督查。

四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是一剂猛药,必须及时出台具体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法规,增强政府投资相关人员的责任性。

2、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7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成效显著。考虑到2005年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比较有利,国内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等因素,并考虑到尚有相当规模的国债项目没有完工,还有一些重大工程或项目需要国债支持,在2004年较大的结转规模的前提下,建议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缩小到800亿元,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比2004年增加200亿元。

要调整国债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向,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的扭曲状况。国债资金和财政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而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上。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继续提供支持。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整治、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一些重大项目可以考虑由国债项目足额安排或与预算内资金结合安排,不再要求银行配套贷款,减少国债投资带动系数和投资过热的压力。

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放松信贷规模管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从2004年1-9月的货币信贷数据看,货币信贷增长率出现大幅回落。如果货币贷款急剧回落的趋势持续下去的话,很可能会造成许多已开工项目停建,银行已贷出的款项将可能难以收回,进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为此,2005年应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的变化适时加以完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调控目标应在17%左右。2005年,应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的支付清算和合理的贷款资金需求,加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注意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新增贷款规模达到3万亿元。

2005年货币政策操作中,应当实行适度放松信贷规模管制和继续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的“松紧搭配”方案,以数量调节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贷调控取得初步效果之后加快向价格调节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要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加快金融市场基础建设为外汇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按照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对外资经纪公司开放外汇、货币和债券市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继批准中行、建行、工行和农行等商业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外,尽快考虑批准有条件的其他商业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进一步方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买卖业务,为金融机构提供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和清算便利。

4、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争2005年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5年要继续落实加强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一,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全面减轻农民负担。要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预算,扩大良种尤其是主导农产品良种的补贴范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及时足额补贴;在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取消农业税;第二,土地转让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农民利益,严格保护耕地。各级地方政府要不折不扣执行《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要将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的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第三,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承包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整合生产要素,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企业加农户的生产模式;鼓励乡镇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5、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过快的局面初步得到控制,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增速平稳回落。但在房屋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增速放缓的同时,由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中长期因素和居民与企业的预期所导致的住房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供求矛盾的加剧引起房屋销售价格大幅度攀升。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各地方政府应通过大规模增加中低档经济实用房来抑制总体房价水平的上升;简化二手房转让手续,在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开设集中的二手房交易市场,增加商品房有效供给。

执笔 范剑平

参加讨论测算:祝宝良 王远鸿 张亚雄

张永军 程建华 牛犁

标签:;  ;  ;  ;  ;  ;  ;  ;  

由于物价上涨滞后而不必加大收缩--2005年中国经济前景与宏观政策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