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与培育政策取向_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取向论文,新兴产业论文,原则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0)10-005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等使命而备受追捧,在我国已经是遍地开花,许多省市已经出台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各个地方规划之间重复现象严重。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原则,明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它的认识还处于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中。迈克尔·波特(1996)将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它的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或是因为社会与经济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是服务具备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赵刚(2010)则认为所谓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新能源、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有些学者突出其“战略性”,强调其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如朱瑞博(2010)、张和平(2010)。也有些学者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结合,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强调其导向性功能,如邓江年(2010)、冯长根(2010)。

综合上述及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向晓梅,2006;张和平,2010),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广、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至少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战略性。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够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在一些重要的竞争性领域能够保持产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2.关联性。主要表现是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3.成长性。即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产业成长性较强,增长速度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一般呈现出非线性发展的态势。

4.创新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R&D投入大,能迅速引入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5.风险性。由于新兴产业具有开创性特征,使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靠企业摸索前进;又由于新兴产业的边缘特征,使决定项目成败的因素大大增加;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常常会由于新内容与旧体制、旧规范的摩擦而受阻,这些都将使得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6.导向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信号作用,它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

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体现上述六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1.前瞻性原则。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是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紧跟新科技革命的轨迹,要着力选择和培育那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突破。

2.现实性原则。由于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新兴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状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着力选择那些本地区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而对于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技术难度比较高,且在短时期内又很难取得突破的产业要暂缓选择,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3.市场需求原则。市场是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力量,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其发展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需求状况。只要市场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该产业就不会停止自我发展;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4.技术创新原则。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拥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且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因此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或者具有巨大的吸纳技术进步的潜力,而且能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内部升级的产业。

5.产业集聚原则。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标志之一。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具有快速成长的能力,且能尽快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新的产业群,从而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聚集发展。

6.低碳化、生态化原则。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低碳化甚至零碳化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能够使用比传统产业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所使用的工艺方法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保护。

三、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口。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生物和医疗产业、信息和互联网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产业看作是新兴产业,其中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正在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日本则把发展重点放在商业航天、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医疗与护理等新兴行业,还制定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英国启动了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望以“低碳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尽快复苏。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共计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的增长动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新兴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腾飞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从各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来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政府扶持的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空前;各国将新能源作为发展的重点,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速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之前,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见表1)。总体来看,这些已经出台的规划与国家的大战略相符,但也有许多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7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很多县级城市也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有的省市则提出了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该领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将传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这将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2.体制机制存在约束。体制和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匹配,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与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短板”较多。如我国平板显示技术领域就存在三个“短板”:一是没有掌握新代线的集成技术;二是关键的设备和装备、部件和材料仍然靠进口,比如关键装备曝光机、蚀刻设备、成膜设备主要靠进口,彩色滤光片等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三是几乎没有相关专利技术。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储备不足的问题,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粘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尚没有出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稳定性的特点,许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有限。如江苏省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仅为3%,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5。相关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对新兴产业及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障碍,这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必将产生严重影响。

5.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创新商业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还不尽合理,优势资源还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新兴产业发展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商业盈利模式还比较陈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发展中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产热情都很高、后端推广应用却严重不足的局面,防止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最终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取向

1.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其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以此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可以考虑组建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十二五”规划中应重点考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方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目前,我国已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扶持对象。在此基础上,各地方还需要继续细化和深化,根据本地的具体条件,选准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优先领域,如可再生能源、碳纤维、动力电池、物联网、云计算、转基因育种等。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双重推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供求、价值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来引导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加上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都比较脆弱,多为弱势产业,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失灵。要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充分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性工具来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性特征,培育旺盛的市场需求。稳定且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保障。一般而言,新兴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积极培育市场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各省市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和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步伐。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紧盯国际市场,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4.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特征,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就好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成熟程度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没有核心技术作支撑,新兴产业就很难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等特征,其发展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新型的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壮大和产业层次逐渐提升。因此,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打造完整的创业投资链;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并从信贷、担保、风险投资、基金、证券市场等多方面积极营造新兴产业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5.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二者关系,实现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协同共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二者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系统合力,形成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通过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借助于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在推进二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同时也要注重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充分发挥高技术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中的作用。

标签:;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与培育政策取向_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