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经济现状与矛盾的总体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总体论文,矛盾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国有经济的现状究竟如何,它的前景是怎样的?人们很关心,看法也不一致。这里根据调查研究所得,从总体上谈一点看法。
主导方面:廿年来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廿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廿年,也是国有经济深化改革、积极调整、逐步理顺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以新的步伐起步前进的廿年。固然,这一时期也是国有经济的矛盾和困难暴露得相当突出和彻底的时期,下岗职工、产品滞销、亏损加大等尖锐矛盾一齐向它袭来,猛烈而集中,压得相当一批企业喘不过气来。但比较地看,从大的方面看,它的进步与发展居第一位,贡献居第一位,改革成效居第一位;它的活力巨大,实力雄厚,前景美好,有远大广阔的发展前途。同时也要看到它存在的困难的尖锐性,克服困难的艰巨性,和经过努力,困难一定能够得到逐步克服的必然性。
国有经济近廿年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总体水平、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三个方面。这里着重谈谈第一个方面。
相对量下降,绝对量上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执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改变发展单一公有制经济的违背国情的做法,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国有经济也发展很快。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量是上升的,总体实力增大了。
国有经济相对量下降是意料中的事,是执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针的必然结果。国有经济相对量一定程度的下降,是在改变过去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和总产出中占80%以上的不符合国情状况下产生的,这种改变,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这种变化又是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中产生的,变化中,整个国力及国有经济本身总体实力和控制力并没有下降,而是明显增长了。相对量下降中也包含着一些不正常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改制中出现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有的人以各种名义将全国人民的财产转化为私有财产;有的地区对重要国有资产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和扶植,使之受到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恶意竞争和侵蚀,损失严重;国有工业总产出量和重要流通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也令人担心。这些可能引起国有经济控制力下降的重大的倾向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些是能够克服的。
在相对量下降的同时,国有经济的绝对量和总体实力提高。1978年国有经济拥有的固定资产总量(原值)为4488.2亿元,1996年提高到65894亿元,18年中按原价算增长了13.6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约增长2.8倍(注:1978年总产值按377.8%计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卷第267页)。);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985-1990年的13.9%,提高到1991-1995年的26.2%,分别比前44年高0.3%和12.6个百分点。国有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3289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8361亿元,18年中增长了7.6倍,扣除价格因素,约增长1.3倍(注:1978年总产值按377.8%计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卷第267页)。);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985-1990年的15.7%,提高到1991-1995年的15.9%,分别比前44年高1.5倍和2.6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绝对量的增长,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由于基数不同,不论是固定资产,还是工业总产出,目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内涵,与过去大为不同。1996年固定资产每增长1%代表658亿元,1985年增长1%只代表80亿元,而1978年增长1%,只代表44亿元。换句话说,1996年增长1%,相当于1985年的8%和1978年的15%。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提高,成为国有经济总体实力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二,国有经济拥有相对强大的实力,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物质技术基础。1985年国有经济拥有固定资产8004.9亿元,是集体经济的2.1倍,个体经济的148倍,其他经济的81.9倍;1995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为42595.4亿元,是集体经济的2.3倍,外国资本的7.1倍,港澳台资本的6.6倍;拥有资本金11168亿元,是集体经济的1.5倍,外资和港澳台经济的各3.7倍。目前国有经济职工有1.1亿人,在全国就业人口中占18%,在城镇就业人口中占64.9%,表明国有经济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占主导地位。
企业平均规模扩大,资产逐步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十年前,全国有大型国有工业企业2464家,1996年增加到4946家,十年中增加了2482家,增长了1倍;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从2010.1亿元上升到14690.2亿元,增长了6.3倍;平均每个大型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从8157.8万元,上升到29700.7万元,上升了2.6倍;平均每个大型企业的产值,从9354.8万元,上升到34941.3万元,上升了2.7倍。国有中型企业的平均规模也扩大了:按固定资产计提高了95.2%,按产值计提高了1.1倍。大中型企业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占的比重,按企业个数算从8.5%提高到18.1%,按拥有的固定资产算从占75.8%提高到85.9%,按产值算从59.8%提高到82.5%。
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拥有较高先进技术,接近或基本达到合理规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资产和销售收入逾8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有497家,营业额逾9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197家。在497家大型企业中,资产达100-600亿元的有51家。这51家企业论个数仅占国有企业的万分之五,而其资产和实现利税均超过30%。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的佼佼者,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骨干和支柱。
总体控制力增强。这有三个标志:一是从所处部门和生产能力看,国有经济在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重要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和支柱工业中,居支配地位。1995年,在全国40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占50-90%的有27个部门,占部门总和的67.5%;占30-50%的有5个部门,占12.5%;按产值算,分别占50%和30%。占50%以上的主要是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工业和公益性事业;占30%以下的基本上是劳动密集的轻工业。第二,从企业的产值构成看,国有经济在全国大型企业中占的比重最高,为72.8%(按固定资产算占81.3%);中型企业次之,为58.4%(按固定资产算占72.3%);在小型企业中仅分别占19.4%和35.3%。说明国有经济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掌握着全国企业的最重要部分。第三,关键部门的生产能力和产出增长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幅射能力增强。例如,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固定资产总量近十年增长了6.9倍,年平均增长21.3%,产值比例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电力工业的固定资产总量增长35倍,年平均增长17.5%,产值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而在有些非经济命脉部门中,国有经济的投资逐年减少,产出比重下降。如十年中家具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了19%,食品制造业仅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上是下降的。说明国有经济的投资已有意识地向关键领域转移,不分主次“撒胡椒面”的状况有所转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技术水平和职工素质也明显提高。尽管这些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设备改造困难,但优秀人才和较先进设备仍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是国有经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和可靠基础。
纯收入量和贡献量增加,是全社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来源。国有工业的产值由占全国的2/3降低到低于1/3,但它提供的纯收入始终超过2/3。1978年国有经济的利润和利税总量分别是508.8亿元和790.7亿元,1995年分别上升到665.6亿元和2874.1亿元,分别提高了30.9%和2.6倍。1963-1977年国有经济利润总量是4040亿元,1978-1995年增加到11665.6亿元,增长了1.88倍;税收总量从6223亿元增加到26898亿元,增长了3.3倍;减去亏损后的净利润从3714亿元上升到8432亿元,增长了1.27倍。1996年,国有工业经济的产值分别比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和港澳台经济高42%、3.1倍和4倍,提供的利税则分别高1.4倍、4.3倍和7.7倍,其中税金分别高2.3倍、8.3倍和13倍。国有经济以高税负、高社会负担、高就业和低价格承担了巨大改革成本,支持了乡镇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也有明显的发展变化。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从高度集中、一切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运转的产品经济、半产品经济,逐步转化为具有法人财产权和相当大自主权的相对独立、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由面向计划向面向市场,围绕着市场供求关系组织生产管理方面转化;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几千家企业中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对上千家企业进行了兼并联合;出现了一批管理出色、具有较高效率和效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宏观管理上,重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企业的职能与权限,在财政、金融、税收、劳动、保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了重要条件,这些都是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关系国有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变化。
怎样看待目前的困难和矛盾
近廿年,也是国有经济的矛盾和困难不断暴露且很集中突出的时期。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新的矛盾,一些矛盾表现得相当尖锐,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国有经济的困难和矛盾,有表层和深层两类。表层矛盾主要表现是:
(一)重复建设,盲目发展。这些年来,国有经济整体发展和建设是正常、健康的。1978年以来,国有经济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从几千亿元上升到1万多亿元,更新改造投资每年也达二三千亿元,每年都形成上千个大中型投资项目(如1996年为3615个)和四五千个小型项目。所有重大的全局性的投资项目都是由国有经济进行的。一批批重大基本建设设施和项目拔地而起,极大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如果没有国有经济这个主体的发展建设,我国综合国力不可能提高得这么快。应该看到,新上的基建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绝大部分是必需的、合理的,效益也是好的。有些项目不能只看一时一企的盈利率,还要看长远,要看到它覆盖全社会的整体效益。
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几乎遍及每个行业、每个地区、每个部门;而且屡禁不止,反复重复。由于重复建设,许多厂上马之日,就是亏损之时,不仅投资收不回来,还影响到原有生产能力的利用,造成大面积停业半停产,设备闲置,人员闲置,亏损增加,效益下降。这些最终都集中到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上。重复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恶性赘瘤和主要矛盾。
(二)机体臃肿,布局分散。机体臃肿,表现为企业臃肿、人员臃肿、宏观管理机构臃肿,企业背着沉重的包袱踟蹰艰难运行。
企业臃肿:到1996年底,全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6982家,建筑9109家,批发贸易业399830家,零售贸易企业257730家,其中过小规模企业占80%以上。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专业化协作分工,大而全、小而全多,大都未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大生产协作效益优势,降低了国有经济应有的控制力和优越性。
人员臃肿:1996年,国有企业职工达7400多万人,约富余2500—3000万人,其中国有工业约富余1000万人。国有工业因人员富余,每年多支付工资1000—1500亿元,约占工资成本的1/4和销售成本的5%。当年国有工业仅实现利润412亿元,富余人员的工资一项比利润至少高一倍。
机构臃肿:企业之上层层有管理机构,包括厅、局、处、所、办和各种公司等等。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向企业要钱,要物,要这要那,却不为企业办多少事。我到一个地区调查,当地政府拿工资的人总数相当于全地区人口的1/7,平均七个人养一个人。钱是哪里来的?来自社会税收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加到国营经济身上了。
(三)从生产力方面看,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尤为突出。我国工业的装备和制造水平,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约落后15—20年。近年来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对改变我国装备的面貌起了很大作用,但不少企业消化吸收不够,自行开发创新少,原属先进的技术现在也在落后了。
国有经济分布结构不符合国有经济应有地位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投资和拥有的固定资产计算,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中仅占60%左右,对有些重要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例如,电子工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只有食品制造业的一半,产值在制造业中仅占5.6%;机电工业的产值仅占制造业的14.8%。高新技术产业占的比重低,工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总产值的30%,我国国有工业仅约占10%;工业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品额的50%,我国只占8.4%。这是我国庞大的机械制造业严重开工不足,而大量机械产品却依赖进口,2/5的机电产品市场被外商占领的主要原因。
(四)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经济剩余产品绝对量是增长的,但与投入增长量对比则很不相称,而且逐年下滑。1995年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产值分别比1985年和1987年下降了18.6%和15.9%,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比1985年和1978年下降了58.6%和62.6%。1995年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40亿元,是“六五”期末的15倍,亏损总额相当于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的81%。经常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约有1.2万户,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约占全部国有资产的1/3。亏损企业中小企业占多数。国有资产中约有1/3是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中,约2/3是不良投资、不良房地产和库存积压产品。据对“八五”期间投产的475个大中型项目的统计,投产即亏损的120个,占1/4,其中严重亏损的89个,占18.7%。这说明,投资不当和管理落后是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五)企业管理不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比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高得多,比个体私有经济更高。约1/3左右的国有企业管理相当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比也不逊色。但许多企业管理薄弱,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方法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管理上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是决策水平低。决策失误是一些企业亏损破产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一些企业热心于铺摊子、搞重复建设,致使许多项目一上马就亏损、长期闲置、半闲置呢?根本问题是不会决策、盲目决策。决策失误又找不到责任人,损失无法追究。另一个问题是基础管理差,基本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散,纪律松弛,或者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成为消耗高,产品质量低,产品滞销的重要原因。再一个问题是领导班子不健全,水平低,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的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什么事情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则讲排场,比阔气,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败坏了企业和社会风气。
从深层次看,国有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企业积累不足,挖走的过多,缺乏扩大再生产,甚至简单再生产能力。大部分企业没有条件自我发展,或只能在极其艰难条件下自我发展。企业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却缺乏必要的约束。绝大多数企业仍是负盈不负亏。说明国有企业还是不成熟的商品生产者、半商品生产者和跛脚的商品生产者,还没有完全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宏观经济与微观间,中央、地方与企业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宏观经济作了大量改革,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了重要条件,但许多该管的事没有管起来,或者提出了大的原则,但贯彻不下去,致使局部利益侵犯全局利益,地方利益侵犯全国利益的事成为正常现象。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重复建设,绝大部分是地方利益造成的。一些地方明知项目重复,上了就挤别人,挤全局,但为了局部利益,仍然争相上马,做了许多损人损全局并不利己的蠢事。说明中央与地方、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责利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出现矛盾还没有找到恰当的处理和制约方法。
怎样看待这些困难和矛盾?要作具体分析。
有的矛盾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设备落后,职工素质低,企业平均规模小,以及整体资金不足,都与此有关。以设备来说,我国比过去有巨大进步,但发展成西方那样子,尚需时日,何况西方并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企业规模也是这样。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正视差距,又需承认只能逐步克服差距。
有些矛盾是新旧体制交叉中出现的,难以完全避免。企业缺乏自有资金、缺乏约束及重复建设,属于此类。拨改贷本意是约束盲目投资,没想到未起到约束作用,却使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急剧上升。大量重复建设,说明计划投资体制改了以后,还没有找到自主决策与必要约束的规律。体制臃肿与布局分散,与过去我们对国有企业体制的认识与设计存在片面性有关,而这正是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经济效益会大幅度下滑?是“所有制造成的”,还是另有原因?原因恐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采取各项改革措施,利润转移了:转为税、息、费等等。“八五”中国有企业付息高达34476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的108%。国有企业的实际税负多年高于其他成份30%到几倍。国有经济的收益,还以价差转移到农民和其他所有者手中,并以工资形式增加了职工收入。国有经济事实上承担了改革的巨大成本,支持了多种经济成份和全社会的发展。二是宏观市场和发展条件出现巨大变化,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尚不适应这种变化,而这又与它的负担及自我积累能力弱有关。这些,都不能说是所有制造成的,因而,矛盾带有暂时性、过渡性,是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改革,完全能够克服。
几点粗浅的看法
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更加健康顺利地发展国有经济,必须全面和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既定部署,这是搞好国有经济的根本。当前阶段,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增强信心,正视矛盾,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朱镕基同志指出:国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一定要搞好,也一定能搞好。
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搞好国有经济充满了信心。我国积累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党和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出了改革的方向、步骤和措施。我们完全具有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条件。我国今天的国有经济与廿年前的情况不同,与建国初期更不同,已经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涌现出一批具有实力的支柱企业和支柱产业。廿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初步弄清了国有经济的应有地位和发展规律。暴露的矛盾,是前进中的矛盾,进步中的落后,具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社会主义经济总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克服中前进的。更加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反映了我国生产力的性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着全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它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新生力量,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由弱小到强大,具有客观必然性。
唐诗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从来不怕困难和矛盾。过去我们是在矛盾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今后更会是这样。主张“卖,卖,还是卖”的“取消论”,以为搞好国有经济“难于上青天”的悲观论,是不符合国有经济实际和违背广大劳动者愿望的。当然,对于矛盾的尖锐性和克服困难的艰巨性,我们从来并不回避并作充分估计。需要对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必要的宣传;对国有经济存在的矛盾和困难的性质、程度,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作实事求是地分析。思想武装至关重要。信念可以产生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掌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增强信心;增强信心,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二)综合平衡,注重比例,切实解决重复建设问题。按比例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实现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展的,既要遵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又必须遵循国有经济内部按比例发展规律。
从生产力结构看,这些年来,我们在处理农业与工业、一二三产业以及货币金融与物质生产关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和巨大成就,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内部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严重的重复建设抵销了结构调整的成效,也成为阻碍生产力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重复建设是全社会性的,解决好它,要抓社会综合平衡,从国有经济抓起。
要先解决已有的重大重复建设问题。下定决心,以行业主管部门为龙头,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地调整,多余的坚决砍掉,落后的坚决淘汰,可用的部分以兼并、联合、收购、租赁等形式利用起来。有些行业,生产能力明显多余,违背了按比例发展原则,早调整,早主动,任其自然,只会造成更大损失。在这方面,纺织行业已先走了一步,初步抓出成效。其他行业也应该像纺织行业那样抓下去。
更加重要的是,要防止新的重复继续产生和发展。满足局部市场需要的重要建设和投资是无妨的,甚至是必要的,要防止的是全社会性的重大重复建设。在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防止投资重大重复,使每项重大投资取得预期成效,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1.企业投资有权自主决策,但涉及全行业供求基本平衡的重大投资决策,应由行业参予、平衡和制约。行业要建立像有律师或巡警权限那样的专家决策小组,掌握全行业情况,指导全行业发展,参予关系全行业重大投资的决策。这样做,可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克服企业决策的局限性,不妨碍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使用自主权,使企业发展走上既符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宏观平衡的轨道。2.在企业内部,建立投资风险责任制。将投资决策与投资效果挂钩,规定投资损益与职工收入的比例,决策对,使决策者和全体职工得到实惠;出现损失和重大责任性失误,除在经济上进行必要的赔偿外,最终决策者还应负行政的和法律的责任。3.实行股份制,以分散投资风险。4.行业要把多种经济成份的投资趋向和比例管理起来。除进行规划指导外,要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全社会的投资进行必要的干预。搞好综合平衡,防止重复建设,不能回到计划经济老路上去。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管法是没有出路的,无效的,只会窒息经济发展。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走向市场,自主决策,在发展开拓中进行竞争,才能促进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也才能取得积极平衡。但这并不排斥必要的制约、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放任自流和无序竞争带来的只能是生产力浪费和破坏,该管的管起来才能使市场经济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减肥消肿,公平税负,减轻负担,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国有企业的负担太重,它的职工数量、各种负担量和税负与它的职能与能力不相称。减肥消肿,必须调整和适当收缩摊子,有旧的就不要再上新的;坚决关停兼并一批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使国有经济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改善结构的提高控制力为主要内容的内含扩大再生产道路上来。二是通过下岗分流,减负增效、减少“企业办社会”,减轻企业负担。以发展生产为主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先挖渠后放水,尽量把多余的人在内部消化的办法值得提倡。
减肥消肿是企业高效运行的条件,使国有企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必须为企业发展创造资金和积累条件。贷改拨,给企业注入必要的资本金,通过各种方式融资,势在必行。要公平税负,使国有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进行平等地竞争。能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才能自负盈亏,否则自负盈亏只能是口头上的。与此同时,必须提高对企业的约束力度。国有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保值增值、科学地经营管理是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任何人都无权利糟踏、挥霍和任意支配。加强对企业的约束,关键是发挥企业全体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和约束力,让群众参予决策,实行民主管理,对企业领导和重大经济运行进行监督。另外还应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约束。
(四)抓大放小,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控制力。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以大中型企业为代表。它是国民经济的真正骨干,代表着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方向。抓大,要抓生产力,抓代表技术进步方向的新技术,抓改组改造,提高它的现代化程度和科学组织程度,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体制上要深化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坚定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组织形式,不能忽略它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要努力创造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
国有小企业面大量广,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要根据“三个有利于”原则,大胆地闯,大胆地摸索,在探索和总结经验中前进。放开不是撒手不管,更不是一卖了之。公有制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的组织形式、两权分离的形式。采取多种实现形式搞活企业则指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合于企业情况和群众要求的经营管理形式和两权分离形式,而不是大量地改变生产资产公有制。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搞好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办好企业的根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终要依靠企业管理。管理是巨大的生产力,又是最现实、付费最少的生产力。一项小改小革就可把成本降下来,把质量促上去;全面科学管理更会对企业发展产生无穷威力。在这方面,相当多的企业具有巨大潜力,下功夫抓一抓,定会出现成效。我们应进一步宣传和推广那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使个别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别人的财富变成我们的财富。
(六)国有经济在发展中还会有矛盾,有困难,但前景远大美好。它的实力将不断增强,优越性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都会变成巨大生产力;改革中群众的新创造,更会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近十年来国有固定资产总量以年平均15%以上速度发展,工业总产值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发展。从我国情况看,上速度并不很难,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效益。后者更加重要,应列在增长的首位。质量和效益决定于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果,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技术进步和加强企业管理。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我国将出现一批具有跨国经营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和灿若群星的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发展新阶段。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