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式_公共领域论文

Web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式_公共领域论文

Web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时代论文,博客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内容到技术上的质变。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2.0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让用户参与创造内容,被普遍认为能更好地变革互联网的内容组织与信息传播,创造关联性与社会性。而博客是Web2.0核心的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是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变革,自20世纪末出现以后,持续影响和改变着互联网交流模式。博客符合Web2.0定义的技术,强调大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

博客的定义有点含糊,且运用的类别很多。本文只讨论新闻博客(News blogs或Journal blogs)。而且,博客最初的传播价值,就在于作为对主流媒体传播新闻的补充。依据近年诸家对于博客传播现象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博客新闻的传播形态与传播路径及其传播力度和影响力。这一讨论包括:博客新闻传播是如何发生的;博客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博客新闻改变互联网新闻形态的方式,以及博客新闻能否在实质上以“新媒体”的姿态实现预期的去中心化传播的目的。

一、“自媒体”传播中的博客新闻

“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出版方式。在指撰写这些博客的作者时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博客已从边缘传播,逐步靠近主流媒体传播。网络撰写者由此把自己变成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体,博客就是这些言论的最好载体。博客传播形态正在改变整个互联网的传播形态,并且进入一个新阶段。博客还被认为是继BBS、IM、E-MAIL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人际沟通方式,是Web2.0的典型代表和应用,其所体现的去中心化、社会化、个性化、交互性、自主性、草根性,被认为是具有“必然在日后吸引大量的网民参与,迅速扩大应用受众”的趋势。

但是,博客传播真正迥异于其他网络传播的分野,在于它的公开性。博客等于一个在web上发布的出版物。其实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 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好像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此外,还有从形式上定义的,认为比较完整的博客概念,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二是以日记体方式而且频繁更新;三是充分利用链接,拓展文章内容、知识范围以及与其他博客的联系。还有的论者认为:博客本身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通常它不过是一个个人利用相当便捷的免费维护软件运作的个人网站,网站中包含许多其他网站的链接及其他网站报道的链接,当然,对这些网站及报道的简短评注是博客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的描述性语句用来表达博客的核心本质还有些模糊。

博客在网络的影响,最初就是它的特立独行的新闻发布效应。1998年1月18日,美国人马特·德拉杰发布的克林顿总统绯闻消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此事的人,并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传统媒体也竞相跟进。对2001年“9.11事件”现场最真实的描述性的新闻报道来自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 这些日志成了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即时、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了第一手的、最真实的新闻。而许多幸存者在博客中发表了对事件的反思与讨论,成了绕过媒体直接发布的新闻评论。而在2002年的美国伊拉克战争期间,互联网新闻中最具价值的当数博客萨利姆·帕克斯发布的博客新闻。他连续地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记载着战火下的围城巴格达的真实生活。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他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并且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搜索他的网络日志。

类似的这些新闻博客很多,以至于欧美几乎每一家主流媒体转而追捧博客。如2005年的对live 8全球慈善音乐会的现场报道,以及对伦敦地铁恐怖爆炸的报道等等,均来自于民间的第一手新闻博客。如在2002年,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发表的一些言论,起初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这才使他成了全美新闻关注的目标,并且导致其最终辞职。2002年5月,《新闻周刊》、CNN、福克斯新闻网、英国卫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联办的MSNBC相继发表关于博客的评论;很快,MSNBC自己也成了博客新闻的主角。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公布,对2004年互联网上查询的热点词汇统计中,“博客”一词排名第一。该公司认为:博客代表了新旧媒体的区别。2005年的第11版韦氏词典中,“博客”一词被收入。

二、去中心化与价值共享

博客新闻传播体现出去中心化的本质,既体现自我,也否定传播过程中的“把关”和“筛选”,博客网站是无数人对无数人的传播社区。博客在社会学领域的意义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在传播上的意义是很快能得到读者的反馈;在经济上的意义现在正在凸现,因为其运行成本低而为商家窥伺着。《纽约时报》曾经评论说:“如果博客只有一个人看,它就是日记;如果有几十个人看,就是和朋友在一起;如果有几百个人看,就是有影响力的势力和权力;如果有几千个人看,就是一个商业、一个媒体。”

博客新闻在今天已经成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媒体”,俨然以新闻博客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但是,这一身份被认可的前提,在于它的访问量。博客新闻被访问与被转载,是衡量其新闻传播价值的标志,这两项的数量,是博客作为自媒体被社会承认的一个标志。随着博客的影响力扩大,网络搜索引擎开发了对网志内容的需求,并用聚集的形式整合不同网站的博客资源。一些站点博客网址,被互联网网站进行链接和统一的标示,这使得博客的点击量不断上升。这种聚集博客资源传播形式,起到阅读博客导航的作用,形成一种能够通过搜索寻找到更多博客链接式传播。这一传播特点是,任何一个网络博客都可能获得链接与被链接,满足博客传播的需要。

但是,博客的去中心化的悖论是,博客的传播离不开传统媒体这一“中心”的肯定。博客资源较之传统媒体的功能是无法比拟的。博客被主流媒体或网络转载后,会加大博客本身的访问量,同时,也会使个人博客超出自身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注意力。因此,借助传统媒介和主流网络转载扩大影响力,是目前博客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纸媒报道和新闻出版博客的传播构成对博客的系统报道,这种使博客走出网络向现实社会靠近的做法,是利用传统媒介来传播博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博客文章从电子虚假的文本转换成为现实可读的出版物,这是虚拟与现实双重进行传播的一种形式。

与互联网传统新闻主网页版式一样,博客网主页将分散式的个人博客主页进行编辑式整合,让非主流媒体的新闻资源获得了集中的平台,新浪、网易、搜狐、博客网、和讯都采取这种传统方式推介博客快速传播。“这种传播带着主流文化和传统认同的推荐力量,将边缘化的博客迅速带入到主流文化浪潮,同时也影响了新闻阅读的方式;那些第一时间报道地震和其他新闻事件博客,就是如此获得了影响力和公信力”[1]。

博客彰显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形态;同时,它自身的特点又产生了两大影响:从媒体传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对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形成挑战;从知识管理角度考察,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2] 博客网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赋予个人的发布信息寻求共享的可能性。从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去看,博客的出现是符合整个网络技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的。

博客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从新闻传播的形态上说,博客日志这种民间发表方式,与BBS和个人主页又有不同。 有研究者分析了互联网上不同的沟通方式指出:第一,电子邮件和ICQ偏重于个人性,BBS偏重于公开性,而博客则是这两者的结合,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领域”[3] 。从文本的样式比较看,博客文本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文章于一体的,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 讨论脉络的清晰度、论题的拓展空间能超过BBS的网友发言帖子。其次,从帖子之间和文本之间的关系看,博客文本相对独立,排序方式也与BBS不同。博客网站的不同文本,通常聚焦于不同主题, 文本之间相对独立,每个文本本身就是一个主题的展开和深化。文本的放置有的是按逆时间顺序排列,有的则按重要性排列。第三,从传播目的来看,BBS更侧重于发言、 评论,而博客文本则追求共享性。

三、博客新闻传播的社会性

博客新闻的媒体作用显而易见的,是它在传播技术上获得的支持,在传播效果上具有社会性。博客以“自媒体”、“新媒体”形态在网络上的新闻发布,在技术上具有的公共传播的平台以后,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博客新闻因而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形态的创新与变革,受众与发布者地位的模糊,并不能保证博客新闻本身的准确和正确,也难以避免传递中产生的噪音。无可讳言,很多非理性的新闻报道甚至虚假新闻都是博客的推波助澜。

从信息社会学角度看,博客的传播能得到关注,并提出权利的诉求,与专业传媒机构的公信力危机有很大关系。近几年,跨行业跨媒体的集团兼并愈演愈烈,媒体更深地卷入了错综复杂的利益漩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传播行为往往偏离职业准则,而成为被关联利益集团所左右的“社会舆论”。加之媒体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报道水准的问题,也损害了其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但是,博客迅速开始面临着的是自身公信力的危机。当博客新闻具有社会性的时候,新闻博客本身的客客观性同样值得存疑。

博客的对传播话语权的诉求欲望,来源于对自身能量认识上的膨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受众对未被揭露的真相和被隐藏的事实的认知需求,提供了博客新闻传播的空间,而博客新闻以不受制于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禁区自居,经常爆出轰动性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信源。此外,博客在同题报道中能揭露另一部分真相,博客报道能成为专业媒体报道的延续。有些博客网站专门将各大专业媒体的报道汇总后制成链接群,这是对专业媒体报道的再度整合,在主题延展上自然更进一筹;博客网站成为专业记者稿件的第二出口,甚至出现了记者博客群体。另外,一个传统媒体也会将一个博客网站作为补充出口,将其文字和摄影记者获得而未能在传统媒体上刊登的内容,在博客网站上披露,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这等于对报纸整体加值。

博客新闻首先存在着新闻精神的尴尬。在博客论坛中,一直存在过激的语言和情绪的表述。相比较于BBS构建的公共领域而言,迅速崛起的新闻博客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浮躁。而且,由于新闻博客产生数量级的增长,关于“博客更具理性精神和个体责任”的神话被迅速瓦解。

其次,博客新闻存在着发布身份的尴尬。博客的身份尴尬来自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明确分野。于是,一些博客不再畏惧公开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并且希冀以博客身份来改变现实身份,或以此提升现实身份的影响力。理想化的说法是:“网络的社会化”,即认为“网络真正形成一个社会,而不仅仅是一种新媒体、新商务和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主体。”网络社会化的核心就是个人网络化。而实现个人网络化的途径就是博客,但是,这一理想从出发至到达,有着漫长的距离。

复次,博客新闻存在着发布权利的尴尬。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博客新闻在网络中开始构建起强大的公众影响力量,逐渐显现出企业、政府权利、个人或是个人所代表的某一组织等多种力量纠缠的格局。一些博客将之视为:“使互联网能够持续、平衡、健康发展。而不会被传统商业力量、政治力量完全控制。未来互联网创新活力主要来自个人网络化的崛起。互联网力量回归个人,形成以网络为基础,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共同体。这是真正知识社会的基础,也就是开放式的个人中心式网络社会。”换句话说,博客追求一种参与制造“社会舆论”的力量。这样,除了信息发布的诉求外,个人(或者以“公众力量”的名义)参与政治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

而且,这一欲望取决于社会开放的“度”,以及博客发布意见的内涵。但是,仅从技术上说,博客传播的发展,以业余传播力量要取代专业传媒组织行为,难以奏效。因此,在这样的态势下,博客网站与专业传媒机构之间将形成一种互补竞争,相互渗透的关系。目前,一些博客新闻最终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才能形成较大的舆论影响力,从受众注意力集中度和信息覆盖面来看,博客还远逊于专业大众传播机构。

四、“个性化传播”与“公共领域”

关于博客日志发表方式与个人主页的区别,核心词是“公共”和“开放”。一般认为:从论坛发言、个人主页到博客,这三种个人意见发布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公共论坛上张贴帖子,只是在网上的发言。个人主页则能享受更多自由表达权并集中保存自己意见。网络个人用户的博客样式个人主页,则能解决个人信息资源有限,以及长久维持其主页的被关注。博客网站则是个人主页的集中化,低门槛使其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博客网站还具有个人主页所缺乏的公共性。博客网站的低进入成本特点,吸引了无数的博客参与,它的读者号召力、内容包容度、网络点击率也使个人网站无法望其项背。

但是,对于新闻博客的传播而言,“公共”和“开放”等传播形式的突变,并不等于新闻传播价值的重新发现。倒是博客强调的公开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对于新闻博客存在的价值更具影响。换句话说,新闻博客的本质是“个人媒体”或者“自媒体”,个性化传播以及个人独有新闻资源的播发,也许更靠近博客新闻的内核。从传播角度看,个人媒体的新闻应该具有独家发布的价值;但是,这些个性化传播与大众媒体应该具有互补关系,无论从技术能力上,以及资源的丰富性上,都是如此。

个体转变成公众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它首先需要一个被哈贝马斯称为“公共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强调,在这种不受政府侵扰的自由空间,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进行公共交往。公共领域是由汇聚成公众的私人所组成的,他们把社会的需求传达给国家,但本身又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伴随着公共领域的发展,个体向公众的转变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大众传媒。也因此,哈贝马斯才一再强调传媒研究对分析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重要性,把传媒力量看作是一种新的影响范畴,认为它既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又统领了公共领域[4]。实际上,大众传媒所谓的“大众性”只是描述了一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它并不能同时描述这种传播方式的公共性程度。因为当国家看到了公共领域在组织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它也试图通过对大众传媒的操控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国家社会化的意思。

受众、大众与公众,这是三个互相关联却又显著区别的概念。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那里,受众的参与本身仍然是受到有力操控的。所有的大众传媒都在执行着自己的“守门人”职能,通过议程设置筛选公共辩论的主题和程序,“受众是被动的;而公众则富于参与性。我们需要一种从公众角度对媒介的定义”[5] 。个体要想成为真正的公众,而不仅仅是受众或者大众,取决于他对社会的参与究竟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这种实现并不仅仅取决于制度安排,也取决于媒体形式提供了怎样的可能。而网络所以能成为把个体构建为公众的力量,表现在这种媒体具有其他大众传媒所没有的迅疾特性和离散特性。创造了“面对面”的传播环境。这是包括博客在内的“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的媒介形式与其他大众传媒的根本不同。所谓“面对面”的传播,即人人可以传递新闻。

非主流媒体的“自媒体”也可以生产新闻,而且,就事论事说,在“9·11 ”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自媒体”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媒体。从“点到面”传播走向“面到面”传播,传统媒体握有的新闻发布权受到了挑战,因为网络上不存在发布信息的唯一的“点”。而个体在其中所以能成为博客,又因为他有可能成为发布信息的“点”之一。过去的大众传媒正是因为拥有信息发布权,才把个体构建为受众的。而在网络上,博客的价值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当无数的“点”组成整个的“面”之后,它才真正成了“公共领域”,个体被构建为名副其实的“公众”。

五、博客新闻的交互性

从新闻博客的社会结构看,博客既不是一个社会组织也不是一个传媒机构,而是一个由无数松散的、观点不一致的、甚至匿名的个人组成的去中心的群体。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没有门槛的交互性。由博客生产的新闻产品,形式上大多数是未经专业新闻人加工的半成品,内涵上则良莠不齐。“如果说只是用于传统意义的个人传播,即点对点的传播,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很有限的。然而一旦流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它们就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对社会来说,它们可能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也可能是一种毁坏性的力量。这使博客现象又陷入另一系列悖论。”[6] 从这点上说,新闻是否需要“把关人”和“议题设置”在先,值得思考。

更加重要的是,博客作为“自媒体”或是“新媒体”,其自身的公信力依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根据专业媒体无法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这一事实,就认定来自博客的信息能提供真相,这无疑是种“新媒体神话”或者“新媒体崇拜”。一个新的工具并不能保证行为者的正确使用。在博客网站仅仅被“神圣化”了一年时间后,2006年初,已经不断看到来自博客内部的对博客造假的抨击,并且呼吁博客自我约束,或是吁请政府立法约束的声音不断出现,这正好可以反观,作为新的传媒载体,博客同样出现了公信力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博客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与发表意见的包容性很大的媒体。因此,“独立媒体”、“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等理念已经与网民的新闻实践相联系。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与管理进行相互博弈。博客成为“个人传播的工具”这个问题存在悖论:从表面上看,从传播主体到传播内容似乎都是很个人的东西。从这种意义讲,博客具有个人传播的特征。但事实上很少有博客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娱乐”或与朋友和熟人来“分享”个人的信息,而是希望通过“外链接”拥有更多的读者,这就进入了“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的过程。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其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一句话说”。就是:“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并通过这句话引申出:“传播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传播媒介分析、传播受众分析、传播效果分析”五大概念和阶段。博客作为一种媒体、信息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具备媒体传播的根本特性和以上五个具体阶段。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制度性的博客法治有其客观的需要”,而不要幼稚地指望博客的新闻传播会因为自身形态的特殊性,而比传统的媒体“清白”。

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给博客立法。但是,博客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安全、政治等问题,使得需要设置禁限的呼声已经很多。在博客发源地美国,已开始对博客实行审定制,合格者可获得官方颁布的许可证;印度政府也准备给博客写手和那些自由网络记者颁发官方资格许可证。对此,中国的博客管理者也在考虑。立法、公约、法治等概念在博客新闻传播中被提出,体现出以“自由精神”相标榜的博客新闻走到了“自律”或“接受管理”的路口。2006年初,多家博客网站开始征集由网民共同起草的《博客公约》,希望“以自发的形式规范博客言行”。这份公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博客服务提供商(各大博客网站)的约束;另一部分针对作者本人,包括博客必须对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六、博客新闻传播的创新点

对博客新闻的传播机理的分析,从本质上讲,博客新闻只是个人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在网上的融合。博客新闻是否能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并为大众所接受,不仅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也取决于传统媒介对它的选择。博客的自主性来自自身的创新和博客网站的再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博客网站传播有这样一些特性:(1)信息主要来源是传统媒体,独立发布并且具有价值的新闻不多;(2)新闻发布的同时,提供了较好的反馈机制;(3)对新的互联网交互技术应用广泛;(4)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衰减和变形;(5)信息的流动以转发链接为主;(6)重视信息的循环,信息更新较快。由此可见,博客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改变传播媒介的性质,更谈不上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整体颠覆。对博客的过度溢美和过度贬低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博客新闻的新闻深度报道模式,大约有三个特征:(1)它以立体多元的报道形式,让网络保持动态;作为独立媒介参与了事件进程始终,创造了一个传统新闻不曾有过的报道局面;(2)有意无意地“集合”众多博客(从职业到非职业的新闻人)的即时在线点评、新闻背景揭露、多视角分析、预测未来事件的走向、判断事物发展进程等方面,为网络新闻报道发掘新的深度,也再现了网络报道即时性新闻事件的能力;(3)它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更从技术上达到了面对面、 端对端的报道模式,这大大改变了以往新闻平面性、单一端口的传播方式。因此,博客新闻体现了个性自由与深度结合的新闻诉求。

通过对新闻博客传播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传播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力。从新闻的编辑角度看,每日大量的书写上传各式各样文字图片聚合改变新闻编辑方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新闻记者和编辑聚集方式,它不再需要专职的记者与编辑先期整合编辑组织网页,而是全然依赖博客网志的群体式书写提供的内容,组织网络内容与整合它们的信息,为人们提供更加原生态化的阅读新闻或体验独特的文字表述方式。

内容分散式的上传,是博客聚集难以整合的一大特点。博客网站首页上每日更新的网志内容,都是不同博客书写自然上传带来并即时更换的,它们不仅是个人化观察视点集合,也是不同于以往专业化门户网站内容的聚合方式。一个群体性博客书写内容自然的聚合形式,改变了新闻从业人员价值理念,也改变了人们通常坚守的编辑原则和控制言论的准则,更多的让网络自我生成的内容形成一个新闻聚合流动样式,这种自然聚集起来又以完全个性化方式展示的网志,就是不同于以往人们阅读的新闻门户内容聚集形态。

博客网的编辑既是一个自然流程,也是一个二次加工整合的过程,还是一个无法预知随时变化的页面,改变它们的是无数个人博客上传的内容。首页上同时具有博客网编辑整合聚集的精华所在,还有从别的网站收集起来的内容,与之明显对照的是那些瞬间沉没的内容自然排序。博客网编辑整合内容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网站那些由编辑与记者先前修改再行发表的顺序。

人们开始了自我书写新闻的时期,也开始了言论自由发表的时期,编辑式的聚合自然生成博客内容,已经成为第二代互联网阅读的内容。这种新型的门户网站在改变着以往人们阅读的习惯,也在创造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方式。只有互联网的时代才能实现网络技术自动显现的功能,才能彻底影响人们曾经习惯了的新闻观念,这就是博客新闻与其他阅读形式发生的改变与聚集。

七、博客新闻传播的草根性

在我国,目前个人书写的博客内容汗牛充栋,但是,这些博客与新闻之间关系却相当疏远。可以说,博客仅仅是个人网络媒体形式,它的新闻时效性很少见有成功的经验。这点,显示了博客新闻的草根性。真正事件的新闻性报道,在中国网络更多地来自于BBS和门户网站,博客书写并没有显现出它切入新闻事件的能力和特点。新闻博客不过是集中与分化的个人媒体,在书写中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另类新闻阅读形式,而更多的博客媒体却是更自由地表现人们精神多样性的体验方式,来满足新一代网民对于互联网未来的新需求。

在中国网络社会中,个人媒体与新闻的结合并没有显现出来,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人隐私与丑闻或猎奇式的阅读和误读,完全是商业炒作的嬉戏或故意做秀的表演,博客深入社会报道和表达正常情感的方式,还处在一个低水平重复的基础之上,博客介入政治、经济、文化更是天方夜谭。博客目前正处于隐私与公共性无法区分互相缠绕之中,混淆了彼此的界限而一味追求快感刺激、轰动的新闻效应和低俗媚态,迎合了人们的低级趣味需求,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博客网难以克服的问题与矛盾;也是博客走向新闻公共性难以回避的问题与矛盾。

美国学者大卫·阿什德在其《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一书中,深刻揭示了传统媒介环境中,信息技术、媒体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描述了专业传媒在国家体系中如何受到复杂的控制和操纵。他指出,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个人和组织也日益以符合技术和媒介范式的方式行事,转而影响着传播行为。但是,利用博客新闻传播同样可以达到“控制和操纵”,也许是国家体系,也许是组织或个人。既然有“公共传播”,就会有影响舆论的议题设置。新闻评论人安替说:2005年,全世界做报道中国消息的外电的人,每天去看英文的博客“东南西北”,是一个姓宋的香港人做的。当媒体精英开始在中国写blog的时候,中国整个blog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做媒体的人太清楚怎么写东西能把握读者,怎么写东西能把握当下的议题,所以只要中国的媒体、记者或者出版人,所有跟媒体相关的人,加入了这个blog写作,博客的竞争态势就完全被这些人控制了。草根化的博客新闻很容易为精英文化所左右。仅就这点而言,博客新闻依然是议题设置在先。

博客新闻的草根性还表现在新闻内涵的信息量和信息的重要性上。博客在看问题的角度上也许会有新突破,也许会有大量鲜活的关于细节的信息,但是却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是制约它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之一。这一点Web1.0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以目前的情况而言,Web2.0不可能颠覆Web1.0,以博客等为代表的Web2.0在实现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等媒体功能方面几乎无所作为。[7]

媒介就是人们传播信息的工具,在这一点上,Blog、Podcasting、TAG、SNS、RSS、wiki等都算是媒介,而以其应用为核心的Web2.0正是上述两种含义的体现,即:Web2.0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Web2.0要与传统媒体相互关联。Web2.0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参与创制内容的空间和技术平台。面对新技术,从媒介生态学角度来说,Web2.0和Web1.0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靠、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Web1.0和Web2.0也确实应当是共生共存的。

[收稿日期]2006—01—07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教委文科项目“新闻媒体的数字化编辑”研究成果之一。编号:CW0558

标签:;  ;  ;  ;  ;  ;  ;  ;  ;  

Web2.0时代博客新闻的传播形式_公共领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