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有识之士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创新,并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误解,谨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借鉴。
一、对创新的理性思考
创新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并服从于实践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对以往理论、观念、制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扬弃”。要深入理解创新的内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是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实践的需要决定了要创新,创新最终也要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门课程体现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程本身的知识性,又要时刻强调它的思想政治性。所以在教学创新的实践中不能只关注涉及到知识传授的纯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应该考虑如何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并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的创新,这是更高层次的创新。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应该紧密围绕这个要求,拓展视野,把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和德育方法的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而创新的成效一方面要依靠课堂效果来反馈,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于考察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的大小来综合评价。总之,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必须从实践出发,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正确性,适时纠正误差,做到效率最大化。
2.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要创新?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新思想涌现出来,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况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过去曾经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教育观念的更新、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是思想政治课焕发生命力的有效保证。就目前思想政治课创新的成果来看,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大多数停留在纯理论阶段或只限于认识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摆脱不了闭门造车的窠臼。二是实践应用的盲目性。由于教育者自身理论水平不足,不能真正领会创新的精髓,加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使教学创新实践始终停留在低层次上。虽然形式不断花样翻新,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甚至走进误区难以自拔。所以教学创新是思想政治课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教育现代化所提出的时代要求。
3.创新的实质是一种“扬弃”。
从哲学角度探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应该认识到其实质是一种“扬弃”,即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与继承。综观现状,普遍批判有余而继承不足。创新是人所共识,但什么是“新”,什么是“旧”,往往容易形成误解。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是指已经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要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为依据,不能完全以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划分。因此,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手段和方法不能武断地判定为“旧事物”而彻底否定,脱离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一些所谓“创新”也不值得大加颂扬。“新”寓于“旧”之中,是对“旧”的辩证否定,这种否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立竿见影地找到一条全新的教学捷径。只有立足于传统,勤于创新思考,形成新的创意,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充分发掘传统教学中一些成熟的、有价值的手段和方法的潜力,循序渐进,并充分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总之,理解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创新的感性体验表现为对以往的一种改变、一种不同,一种新鲜和活力、一种开放和多元化、一种层次上的升华。但这一切的实现都应该建立在对“创新”的深层次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二、搞好创新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除了正确理解“创新理论”之外,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做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总结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我觉得创新离不开三个基本因素:信仰、激情、效果。
1.信仰。
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待世界和人生。信仰是一种意志,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坚持自我,明辨是非正误,摆脱功利的影响,不流于庸俗,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在追求这种崇高境界的同时,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得到提升,这种身教的作用比“言传”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通过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可以得知学生心目中认可度较高的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格魅力。比较而言,他们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赖,这种人格的影响不仅限于他们是知识上的良师,更超越课堂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指引者。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这个具体命题的背后,还隐含着教师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
2.激情。
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提高实效性,必须注意到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的共性与差别。思想政治课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增强实效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有饱满的热情。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凸显德育性的课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带着感情去进行教学工作,用自己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实现一种情感的共鸣。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接受你的观点,而且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去进行道德实践,在这过程中,道德情感的激发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对于课堂教学我始终这样认为,说服学生首先要说服自己,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外,情感因素也是构成一节好课的必要组成部分。
3.效果。
创新需要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最主要部分还是围绕教学基本要素进行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以教学内容来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内容,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善于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来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孤立的,在其思想教育主题之下穿插着文学、历史等知识的内容,它们可以为教学主题提供有力的证明,也可以增强课程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方法来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说服”,即“讲道理”。这个过程是一个论证观点的过程,是明确的论点、详实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方面的高度统一。过程中既包含着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运用。要收到良好的效果,_定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以教学手段来看,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语言的规范性和表现力、感染力是衡量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有人过分看轻语言的功能;转而过度依赖于一些教学硬件,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语言的表现力是最强的,语言所实现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语言的应用也是最简便的,实践证明语言在教学中的功效是不可替代的。以教学评估来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也不能仅仅限于以知识考查为目标的考试成绩的优劣来断定,应该综合评价才更接近客观。就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们可以采取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平时对学生状态进行记录,最后以课堂出勤、听讲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加上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基本上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我们对它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朝夕间就功成圆满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坚定成功的信心。常言道:法无定论。只要始终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创新路上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拨云见日,获取成功。陈云同志曾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此为座右铭,与探索路上的师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