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总结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45例胃溃疡患者采取泮托拉唑治疗,实验组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对比两组胃溃疡患者的组间疗效、安全性以及症状、病灶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胃溃疡患者总有效率为9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胃溃疡患者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经统计学计算,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症状、病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接受单一泮托拉唑治疗效果不及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联合用药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有效性高的价值,具有推行优势。
【关键词】胃溃疡;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安全性;有效性
引言:
胃溃疡是消化道疾病代表,疾病具有潜伏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均会加重病情并诱发胃出血以及穿孔等并发症问题[1]。相关资料指出,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且安全性更高,符合患者疾病治疗所需[2]。基于此,本文选择我院2015-2017年确诊治疗的90例胃溃疡患者,总结联合用药治疗价值,实验内容、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胃溃疡患者,病例选择时间为2015年6月到2017年3月,总计90例。患者均符合胃溃疡诊断标准且无实验用药禁忌症,在患者知晓且配合参与情况下进行分组治疗。实验组:45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25-72岁之间,年龄均值(43.50±3.50)岁;病程在3个月到2年之间,病程均值(1.30±0.20)年。对照组:45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26-68岁之间,年龄均值(41.50±3.30)岁;病程在2个月到2年之间,病程均值(1.30±0.30)年。两组胃溃疡患者一般资料经计算,差异不明显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泮托拉唑治疗。药物剂量40-50mg之间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d。
实验组:对照组用药同时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枸橼酸铋钾口服,2次/d,50mg/次。
两组胃溃疡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用药治疗期间根据具体病情所需使用肠胃动力药物,并进行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
1.3效果评价[3]
显效:患者疼痛、溃疡、周围炎症等情况均消失。
有效:患者疼痛、溃疡、周围炎症等情况明显改善,但是并未完全消失。
无效:对比治疗前,以上症状维持不变甚至有加重表现。
1.4观察指标
记录胃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头痛、恶心、腹泻等)发生情况、病灶、症状消失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胃溃疡患者实验指标数据均进行统计学计算,使用软件包SPSS17.0。总有效率结果以及并发症结果均以%形式展开,卡方检验。症状消失时间以 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为指标结果差异统计学意义标准[4]。
2 结果
表1 胃溃疡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n(%)]
3 讨论
当前,饮食、生活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导致胃溃疡临床发生率递增表现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胃溃疡治疗需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肠胃粘膜。泮托拉唑作为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改善胃酸环境、抑制胃酸分泌。枸橼酸铋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快速溶解,加速质子生产并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联合使用,不但能够强化抑制效果,还可以更好的改善胃酸环境、保护肠胃粘膜,降低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5]。
本文选择90例胃溃疡患者,并分别采取泮托拉唑单一治疗以及枸橼酸铋钾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胃溃疡患者组间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症状、病灶消失时间等指标数据结果对比,采取联合用药治疗的实验组均明显优于采取单一用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
结语:
综上所述,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安全性、有效性价值明显,短时间改善患者症状情况,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德,李建军.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91-2192.
[2]巩琳.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初评[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7):47-47.
[3]韩兰梅.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0):201-202.
[4]程冬娇.胃溃疡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J].医学信息,2014,(28):312-312.
[5]甘育林,刘银生,张清河等.胃溃疡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9):4070-4071.
论文作者:文敬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8
标签:胃溃疡论文; 患者论文; 枸橼酸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胃酸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