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一种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本特征,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而存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合著的《经济学》第13版为市场经济的定义是:“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何配置资源,目前知道的主要有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计划配置资源是指经济决策高度集中,经济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几乎都是通过中央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执行的。而市场配置资源则不然,它不是通过计划,而是让平等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自由竞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基本工具是价格,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包括工资、利息、地租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自动传递出关于各种经济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信息,从而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选择的条件和依据。如马克思所说:“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都是由商品的价格来调节的,而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又是由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在不同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来调节。”(注:《资本论》第3卷,第998页。)因此,在市场配置资源体制下,既无需行政命令,也无需动员和号召,市场主体都会“天然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满足市场需要亦满足社会需要而努力生产,努力降低成本,努力在产品和技术上创新。由此实现的不断提高的经济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全面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在市场经济政策下,市场机制这种高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空前地调动了人类的创造力,积累起了无量的财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是因为市场经济机制的这种巨大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实行了市场经济或引进了市场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作为自发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虽然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创造出巨大的供给,却无法在创造和扩大供给的同时,创造和扩大出相应的需求,因为需求的形成并不直接取决于市场机制,而是取决于由经济制度决定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制度下,由于工资与利润的对立,社会需求的增加往往落后于供给的增长,因而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特别是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1929—1933年爆发的震憾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大萧条,从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那种只求国家放任,不要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彻底破产了。为了摆脱危机和克服市场经济弊端,资产阶级不得不借助国家的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1933年罗斯福提出“银行紧密令法”、“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70多项“新政”,就是适应这一历史要求的产物。但真正从理论上提出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弥补市场机制之不足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和通货膨胀》一书中抨击了自由经济学派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只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由调节,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供求平衡,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说教。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出现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既然有效需求不足不可能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得到解决,就只有借助国家干预来实现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他以这个理论为依据,提出要扩大国家干预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支出,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的国家宏观经济干预和调节的主张,在二次大战后,受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欢迎。尽管西方各国由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手段和力度不同,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已成共识。
如果说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变为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重大发展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则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突破。我们知道,在老祖宗的著作中,社会主义是没有市场经济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一个集体的、以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和资本主义相反,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显然在这里,市场经济是被看作资本主义的。近百年来,在资产阶级学者的文献中,市场经济更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的确是起源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却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的。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中就存在市场经济,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写道:“商品交换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就开始了。……因此,价值规律已经在长达五千年至七千年的时期内起支配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封建的市场经济曾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只是没有能转化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没有成为社会中的主要经济形态。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和发达的商品交换关系。因此,只要是具备这些条件的经济活动,不管它是怎样的社会制度,都可以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多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交换关系,它显然是商品经济社会,而且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则,社会主义完全可以运用。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他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这一系列精辟、透彻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之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并写进了宪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一个重大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称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多方面的,立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概括,例如,从调节方式看,市场经济是以价格信号的调节为特征的;从决策的角度看,它是以分散决策为特征的;从动力结构的特征看,它是以竞争为基础的,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但是,根据世界市场经济特别是几百年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看,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交换离不开市场,生产要素要到市场上购买,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要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中心,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经济关系市场化包括生产市场化、收入分配市场化、交换市场化、消费市场化、生产要素价格如工资、利率等的形成机制市场化。
2.市场主体平等化。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市场活动的主体(厂商或企业)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政府给予的外部经济条件是平等的。市场不承认市场主体社会地位的差别,除了竞争外,不存在任何超市场的经济和政治特权,这也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
3.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这就要求参加市场活动的企业必须是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具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拥有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及实现这些权力的高度自主性,从而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追踪市场信号特别是价格信号,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政府干预适度化。市场经济是一种可控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政府部门虽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事务,但要通过非指令性计划、经济杠杆以及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等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经济手段来引导、调节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通过经济立法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5.经济管理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的规则、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它以法律为边界,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市场运行和宏观调控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为准绳。法制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其成熟的标志,离开了规则和法律,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
这些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自身的制度特征外,还应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经济关系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加快国民经济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我国经过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商品市场繁荣兴旺,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要素市场发展滞后,部门和地方对市场的牵制和封锁还比较严重,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一些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健全,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推进经济关系市场化,当前的重点是要积极培育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尽快形成由市场确定产品、服务、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资本市场要进一步扩大股票市场规模,积极稳妥地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规范发展投资基金,尽快形成以多元化银行参与的间接融资为主、现代化证券市场为龙头的直接融资为辅的现代化金融市场。要结合城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多种就业形式并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中介组织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要继续推进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应当考虑将粮食、棉花、石油、化肥等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市场化,抓紧理顺住房、非义务教育等重要服务项目的价格,加快利率、租金、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改革。同时要积极推进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尽快实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等政策参数的市场化。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目前在我国经济中,国有企业的产值、职工、资产、上交国家的利税仍占很大的比重,只有转换了这部分企业的经营机制,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重要的在于找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应当进一步努力探索,除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中力量搞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型重点企业外,对一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量竞争性的企业,要逐步实行股份制企业,大部分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条件成熟的可改造成股份有限公司。从而有效促进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使国有或国有股为主的企业也能够同非国有企业一样,自觉进入市场开展竞争,优胜劣汰。对一些国有小型企业,可通过公开招标或拍卖的形式,有偿转让给集体和个人经营,或者对国有资产实行一定时期的租赁经营,以减轻国家负担,更好地集中资金和政府精力,搞好其他重要的国有企业。
3.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切实改进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也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要搞好宏观调控,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机构改革步伐,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真正转到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规划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战略,调控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结构优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可以建立一套既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又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有权派代表参加或组成企业的董事会或监事会,以所有者集体代表的名义与身份,负责企业主要经营者的选定、重大发展战略和投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财务监督和必要的协调服务等;政府作为管理者,要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或规定,培育和促进各种市场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社会秩序,以保证各方面的公平竞争。
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这既是国家从宏观上协调经济利益和分配关系的制度,又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器”。目前全国的下岗和待就业人数有上千万人,此外城镇还有1000多万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改革的进一步加快,还会出现更多的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失业等现象,这种情况如不给予充分考虑,对社会的安定将是极大的隐患。因此,加快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覆盖不广,实施范围窄,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相脱节,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5.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执法力度,使市场经济运行规范化、有序化和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立法步伐加快,立法已取得明显成绩,大量的规范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已颁布实施,对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我们整个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现行的经济法律规范,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少急需的经济法律规范尚未制定,也有不少经济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修改或废止。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完善交换关系、禁止不正当竞争、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与规章。同时,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很严重,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立法与执法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因此,在制定市场经济法规时,既应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又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经济立法的成果和经验,注意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进行必要的衔接,以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运作和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及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及其借鉴
同一切事物运动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样,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就是市场经济沿着一条曲折起伏、呈波浪型的轨迹运行,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频率形成周期波动。所谓周期波动,是指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出现扩张和收缩,经济结构发生平衡与失调的相互交替的变化运动。市场经济这种交替变化过程,一般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收入水平、国际收支等综合性经济活动指标的统计曲线显示出来,市场经济一次完整的波动过程通常是以经济指标从一个曲线谷底到下一个谷底,或从一个曲线的高峰到下一个高峰为阶段标志,并按一定的发展频率、震荡幅度,作周而复始的周期性运动。
市场经济之所以出现周期性波动,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内部的各种矛盾的作用结果。市场经济内部的矛盾,包括价格变动、供求关系、竞争和垄断、资源的利用和浪费、生产力的发展或停滞、市场主体的决策成功与失误、生产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消费与积累、国际收支、就业与失业等等,都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一定时间频率出现均衡与失衡现象。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的主导力量,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利益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内容。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有的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的根本动力驱动下,通过这些机制的作用,适应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并通过优胜劣汰,使资源进行更好的配置。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的功能每一次的发挥作用,都会打破旧的市场平衡关系,建立新的市场平衡关系。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供求平衡和不平衡的循环变化进行着周期性波动,同时,市场机制在这种周期波动中得以发挥作用,并推动市场经济在波动运行中不断发展,如果没有供求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周期变动,市场调节就无从谈起,市场机制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条件。可见,市场机制既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又是致使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波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完全是一回事。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它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产生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周期性波动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方式,是一种同一切的社会化生产和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普遍适用的经济范畴。周期波动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所表现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的相互交替,它的存在和经济制度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同商品、货币、市场机制等经济范畴一样,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独有的。凡是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其经济运行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波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在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周期波动又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融合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是西方市场经济中周期波动的一种典型形态。而且,市场经济波动一般是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最强烈、最明显地表现出来。
周期性波动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火上浇油,而且也给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加剧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由于周期性波动,加大了市场调节的自发盲目性,使西方国家的供求总量和结构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西方国家为了延缓和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不断扩大政府开支,结果形成了巨额财政赤字和国债。这种寅吃卯粮预支未来购买力的作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需求,繁荣了经济,但却缩小了将来的购买力,加剧了未来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孕育了更深刻、更严重的供求失衡。二是造成了普遍的经济“滞胀”。从7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和消费矛盾的加剧,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导致了企业投资偏好明显下降,经济难以启动,形成僵化的停滞趋势。同时,又由于政府采用赤字财政和扩大货币发行量的“反周期”政策,致使市场上货币流通量过大,造成物价普遍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三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其他经济问题。由于周期波动的负效应和国家“反周期”政策的负作用交织在一起,使西方国家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除了巨额赤字、国债和“滞胀”问题之外,还包括高失业率、结构性危机、社会福利负担沉重、“泡沫经济”的破灭、“南北关系”紧张等等。
正是由于周期波动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格外重视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节。它们的“反周期”措施主要有:(1 )运用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由于周期波动最基本的表现是市场供大于求而严重失衡,社会产品普遍过剩。为了调节生产无限增长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政府采取增减税收或增减财政支出的措施,人为地制造出一部分市场需求,用以影响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关系,并借此“熨平”周期波动或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2)运用货币政策, 调节市场总平衡。在经济周期的危机期间,一般都表现为银根紧缺,信用关系破坏,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抑制危机的深化和扩展,西方各国运用货币政策,以利息率和货币发行量两大控制指标为中心,调节金融市场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并以此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化,达到调节市场总平衡的目的。(3)把建立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作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器”。战后,西方各国为了稳定社会,同时也为了保持在危机期间最基本的社会有效需求,都逐步建立起了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这种社会福利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政府实行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使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危机期间也能取得一定收入,使失业人口仍能保持一定水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样既减轻了由危机带来的恐慌和社会混乱,而且也保持了必要的社会需求量,有效地压缩了市场供求总量的差额,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周期”调节的作用。(4 )通过实施有效的对外经济政策,缓解国内经济波动的压力。为了抵御国外经济波动的冲击,同时也为了向外转移经济周期波动的压力,以稳定缓和国内市场,西方各国越来越重视从国际经济关系领域来进行“反周期”操作,即采用有效的对外经济政策,如实行出口补贴政策、订立国际贸易协定、扩大外贸输出、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利用知识经济等。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和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缓解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5)通过制定长、中、短经济发展规划, 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为企业了解整个市场经济波动状况提供信息,用以指导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
西方国家上述“反周期”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但对抑制市场经济的周期波动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这些措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实践活动,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我国经济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和高通货膨胀,到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低速增长和低通货,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步入周期性波动运行的轨道。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政府必须启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反周期”操作。就财政来说,要确定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投入固然可以起到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波动的波幅,但如果过度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应当严肃而谨慎地对待财政赤字和债务,这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规律对政府加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在利用货币政策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要注意汲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过度干预金融活动。危机发生之前,东南亚国家大多存在着金融体制运作不透明,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相渗透,金元政治,财政勾结等问题。一些国家政府出面促使银行向企业注资,实施过多的优惠政策,使一些企业滥用资金、盲目扩张、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之风弥漫,“泡沫”经济极度膨胀,金融资本日益脱离现实经济活动而膨胀,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东南亚这次持续已久的金融危机虽然没有涉及我国,但对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金融活动能够助长危机、掩盖危机、引发危机,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风险会不断出现。因此,防范金融风险愈益重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必须把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作为重点,这对我们推进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