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_贸易条件论文

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条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下的自由贸易能够使贸易国消费可能性边界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从而促进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进。这一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主流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直到20世纪50年代,两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Prebisch,1950)和辛格(Singer,1950)分别通过实证方式发现,在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模式下,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境况,这使它们不得不出口越来越多的初级产品才能换回等量的工业品。自由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传统贸易理论所预言的贸易利益,反而使自身的增长好处被发达国家无偿占有,形成巴格瓦蒂(Bhagwati,1958)所谓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他们的发现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 Hypothesis)。

Cypher&Dietz(1998)在普雷维什思想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进步下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效应。他们建立了一个2*2动态南北贸易模型,该模型中,发达国家在工业制成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世界制成品的技术进步率大于初级产品,且在有无贸易下都不变。根据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以一个固定的比率下降。贸易初期,两个国家都通过贸易获得了好处,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的收益不断增大,而发展中国家的收益不断减少并最终变为负值,贸易下的财富水平开始低于封闭条件下的财富水平,损失不断扩大,形成“贫困化增长”。他们认为,贸易条件的恶化必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阻,永远无法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convergence)。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要获得经济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实行贸易保护,扶持制造业的发展。

我们知道,经典贸易理论仅仅分析了国际贸易的静态效应,即国际分工和资源重新配置所带来的直接财富效应,而没有考虑贸易的动态效应即贸易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规模经济和制度创新的影响。实际上,国际贸易的动态效应不仅存在,而且经济发展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静态效应。动态效应最重要的体现为技术进步效应,它表现为贸易带来的更快的技术创新(innovation)、技术外溢(spillover)和干中学(learning-by-doing)。众多的实证研究证明,部门出口的增长与生产率增长密切相关,出口部门的TFP增长率比较高(世界银行,1993;Pack and Page,1993;Wei,1993;AW and Hwang,1993)。本文试图对Cypher&Dietz(1998)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引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建立一国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一步讨论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设想。

二、模型分析

如图1所示,在技术进步下,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外移,由于一般情况下,故是非平行移动的。

现在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自由贸易,两国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它即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要使贸易能够发生,初期应有。在比较优势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应专门生产X,进口M。初期一单位M的进口成本为,则初期该国贸易下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为:

如图2所示,AB代表(1)式,即该国初期生产可能性边界,CD代表(3)式,即该国初期消费可能性边界。初期该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CD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AB之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增加,这是静态效应的结果。

贸易下由于存在技术进步效应,X的技术进步率上升为,那么,n时期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变为:

如图3所示,CD为贸易条件恶化时贸易下n时期的消费可能性边界,即(5)式;AB为n时期封闭下的生产(消费)可能性边界,即(2)式;CB为n时期贸易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即(4)式;CF为假设贸易条件不变时贸易下n时期的消费可能性边界,显然,CD在CF之内,其斜率大于后者;CE为过点C与AB平行的直线,它体现了国际贸易条件与封闭下国内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当CD在CE之外时,前者就优于后者,当CD在CE之内时,前者就劣于后者;AG为与CD平行的直线,它可表示为不存在动态效应(在这里即为对出口产品X的技术进步效应)下的消费可能性边界,AG区分了贸易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效应,贸易下X的技术进步率与封闭下相同,因此X贸易下的最大产量与封闭下的最大产量相同,AG与AB之间的部分ABG即体现为静态贸易效应的结果。如果存在技术进步效应,贸易下X的技术进步率会高于封闭下的技术进步率,即,这使X在初期以后各期的最大产量会高于无技术进步效应下的最大产量,即C总在A之外,有OC>OA,因此,存在技术进步效应的消费可能性边界会由AG向外平移至C点,该国的贸易利益进一步增大,增大的部分ACDG就表现为技术进步效应的结果。Cypher&Dietz(1998)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效应。

如图2所示,初期贸易使该国获益,但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它并不能保证该国在以后各期都能获益。比较优势模式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要视贸易条件恶化率、贸易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大小而定。这可以通过图3直观地加以解释。如果贸易下的贸易条件恶化率大于封闭下国内贸易条件恶化率,即CD斜率变大的速率高于AB斜率变大的速率,CD最终会落在CF之内,静态贸易利益会不断减少并最终变为负,也就是说AG落在AB之内,ABG会消失,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效应,必然会出现“贫困化增长”。Cypher&Dietz(1998)所讨论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分析中,,因此AB斜率是减少的,即越来越陡直,而同时AG斜率增大,越来越水平,AG最终必然落在AB之内,贸易下的财富小于封闭下的财富。但如果考虑动态效应(这里即为技术进步效应),情况就不一定了。由于存在动态贸易利益,它可以弥补静态贸易损失,该国总的贸易利益仍可能为正。在图3中我们直观地看到,只要点D总是位于B、F之间,贸易总会使该国家获益;但如果D点落入B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贸易利益最终会被静态贸易损失完全抵消,总贸易利益为负,出现“贫困化增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坚持以最初比较优势决定的自由贸易模式最终会使该国受损,因此改变这种分工贸易模式是合理的选择。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进口替代战略,这只是一种静态分析的结果。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通过采取“动态比较优势战略”来促进经济发展。

下面,我们就通过数学模型更加精确地加以论述。根据前面可知,封闭下n时期的消费可能性边界(2)式的斜率为,那么其国内贸易条件就为:

如果任何时期贸易下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的斜率都小于封闭下的斜率,即k'<k(n∈(0,∞)),则前者的贸易条件就始终优于后者,有:

DTTn<ITTnn∈(0,∞)

(10)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际贸易条件是恶化的,但封闭下国内贸易条件却恶化得更快,因此贸易下消费可能性边界CD会始终在封闭下消费可能性边界AB之外,并且静态贸易利益会保持正值,总的贸易利益恒为正。那么,即使在Cypher & Dietz(1998)所假设的情况下,该国也不会出现“贫困化增长”。

将(6)、(8)代入(10),得:

从(14)式看,只要封闭下X的技术进步率大于M的技术进步率与贸易条件恶化率δ之和,也就是说,如果封闭下该国在初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对进口替代品就已经具有了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那么由初期比较优势决定的自由贸易模式始终会带来正的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不会出现“贫困化增长”。该国的贸易条件虽然恶化,但相对于封闭下的贸易条件而言,却仍然是改善的。选择比较优势模式是合理的。

如果贸易下消费可能性边界斜率变大的速率大于封闭下该曲线变大的速率,即前者的贸易条件恶化的速率大于后者,“贫困化增长”一定会出现吗?不一定。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会有k'>k,出现静态贸易损失,但是由于存在动态贸易利益,总的贸易利益仍可能为正。在这里,只要任何时期都有:

那么,贸易下的消费可能性边界CD就会始终在封闭下的消费可能性边界AB之外,贸易仍能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将(7)、(9)代入(15),有:

从(22)看,只要封闭下进口替代品M的技术进步率与贸易条件恶化率δ之和在贸易下出口产品X的技术进步率和封闭下X的技术进步率之间,虽然最终会出现静态贸易损失,但总的贸易利益仍为正,贸易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不会出现“贫困化增长”。也就是说,虽然封闭下X对M的相对潜在竞争力不足,但如果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很大,能够使X的潜在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即有),那么它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就足以弥补静态贸易损失而有余,这种比较优势贸易仍然是合理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带来有效的技术进步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以后,该国贸易下的财富水平开始落后于封闭下的财富水平,出现“贫困化增长”,而在此前,该自由贸易模式对该国仍是有益的。因此,以前该国仍然可以通过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来获得贸易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的提高,该国可以适时转移到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提升产业和贸易结构,这样就可以不断地获得贸易利益,产业和贸易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稳定发展。

实际上,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一国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国学习创新能力越强,则该效应就越大,就越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时,技术溢出效应就比较大,贸易下X的潜在竞争力就会有较大上升,即比较高。随着这种差距的缩小,技术溢出效应就会减弱,导致X的潜在竞争力下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的成本会随着和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而上升(Barro and Sala-I-Martin,1997)。进口替代品M的技术进步率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较低的经济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条件,其技术进步率会比较低;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则会为其提供较充分的条件,就会比较高。林毅夫等人(1994,1999,2001)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经济和技术越落后的国家越应该实行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会逐渐减小,而则逐渐增大,如果维持原有的贸易结构,必然会出现。由此看来,静态贸易结构是不符合一国经济利益的,生产和贸易结构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并随之改变而改变的动态产业和贸易结构发展模式应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动态比较优势战略”。

三、结论

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当存在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贫困化增长”,Cypher & Dietz(1998)的结论是在仅存在静态效应和进口替代品技术进步率较高的假设下得出的。我们可以将产品的技术进步率看作是其潜在竞争力,对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国家而言,如果初期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本身已具有较大潜在竞争力,即封闭条件下该产品的技术进步率大于进口替代产品的技术进步率与贸易条件恶化率之和,即使不存在技术进步效应,贸易仍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且,贸易下的国际贸易条件相对于封闭下的国内贸易条件而言仍然是改善的;如果封闭条件下进口替代品的技术进步率与贸易条件恶化率之和介于出口品封闭下的技术进步率与贸易下的技术进步率之间,也就是说,虽然封闭下出口品的潜在竞争力不是足够大,但贸易下的技术进步效应使该产品的竞争潜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足以抵消贸易条件恶化的不利影响,虽然初期比较优势决定的自由贸易模式下的贸易条件相对封闭下国内贸易条件仍然是恶化的,但贸易依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贸易没有使出口产品的潜在竞争力有效提高,即其技术进步率仍小于它们两者之和,这种比较优势模式最终会引发“贫困化增长”。但是,即使会出现“贫困化增长”,它也存在一个时间过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此之前通过发展比较优势贸易来获取贸易利益,并适时发展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这更具可行性。

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与一国的经济水平、要素禀赋、学习创新能力和市场制度紧密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无视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违背比较优势原理,过早地发展进口替代品工业,则会适得其反,它不仅使该国丧失贸易利益,而且带来经济扭曲和资源浪费,危害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合理的发展战略应为“动态比较优势战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要素禀赋的提高,适时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_贸易条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