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论文_成毅1,张莲芳2

成毅1 张莲芳2

【摘 要】 目的 探讨使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联合尿激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单纯锥颅置管引流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痊愈患者30例(60.0%),好转患者20例(40.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患者共19例(38.0%),好转患者26(52.0%),无效5例(10.0%),总有效率为90.0%。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组间治疗效果,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采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联合尿激酶治疗方法,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改良式; 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 联合尿激酶; 慢性硬膜下血肿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在临床手术中使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前来我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1],本次研究所选取的观察对象均全部经过临床诊断以及CT等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偏瘫[2,3]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26例,患者年龄为62-77岁,平均年龄为(64.5±3.6)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28例,男性22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7.8±4.1)岁。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治疗[4],具体方法:观察组选择CT片断层最大层面,血肿的前、上部三分之一和后、下部三分之一为穿刺点。在局部麻醉下徒手锥颅,置入直径3mm带侧孔的硅胶管于血肿内,用注射器于硅胶管尾端轻抽吸出陈旧的血性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引流液清亮[5]。而对照组选择T片断层最大层面,血肿的后、下部三分之一为穿刺点,同法手术。术后第一天引流平面高度保持在侧脑室平面上10-15cm,以免因颅内压降低过快造成继发性颅内血肿。术后第2天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2万u加生理盐水5ml,夹管2-3h开放,每12h一次,引流袋放置位置应不高出患者创面。

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全部消除,肢体的肌力得以恢复,头痛头晕的现象消失,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的提升[6];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硬膜下的血肿影像基本消失,其他的症状也发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数据, P<0.05,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疗效比较

通过头颅CT复查之后,发现观察组的5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痊愈、好转以及无效的患者人数分别为为30例、20例和0例,痊愈率为60.0%,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的5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治愈、好转、无效的患者人数依次为27例、18例和5例,痊愈率为54.0%,总治疗有效率为90.00%;对比两组间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1。

讨 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是指外伤3周之后所出现硬膜下的血肿,此疾病发病率较低,目前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为0.2%-0.5%之间,仅占到硬膜下血肿的15%。疾病的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轻微外伤病史或者是外伤史已不记忆。患者受到损伤之后,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很明显的表象,可能会伴有头痛或者是头晕等现象,但是患者很难引起重视。直到外伤1-3个月之后,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能无头痛症状),颅内压缓慢升高,此时才会接受临床治疗。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给患者常规的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专家对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进行改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的到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9]。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可使纤维蛋白降解而溶解血块。术后可以通过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凝血块及纤维蛋白,同时把阻塞引流管孔的沉积物进行溶解,保持引流管通畅,是减少复发的关键,同时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增生的包膜,注射的尿激酶会被限制在血肿腔内,可以将血肿腔内的纤维蛋白酶原直接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及血块溶解[10]。尿激酶辅助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引流效果、缩短引流时间,同时能减少血肿的复发,特别是对于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良好效果[7-8]。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其中痊愈、好转人数分别为22例和28例,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生命系数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硬膜下血肿比单纯的锥颅置管引流术疗效好,引流更加彻底,患者术后恢复快,经济承受压力减轻[9]。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时,可以采用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结合尿激酶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这种治疗方式治疗,患者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好[10]。有效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田传明.慢性硬膜下血肿锥颅置管引流冲洗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06:48.

[2]彭兆龙.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56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25:90-91.

[3]贾源,马龙义,韩青松.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式优选分析[J].海南医学,2011,05:66-67.

[4]孙祥民,程红梅.锥颅置管引流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2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6:3997.

[5]代永庆.锥颅置管引流与尿激酶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38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10:1235-1236.

[6]周林裕,代永庆,王治国.锥颅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32例报告[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01:82-83.

论文作者:成毅1,张莲芳2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5

标签:;  ;  ;  ;  ;  ;  ;  ;  

改良式双孔锥颅置管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论文_成毅1,张莲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