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支撑-《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评介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支撑-《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评介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支撑*
——《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评介

孙德忠, 黄 晨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科技文化具有重要而深刻的软实力意蕴。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一书,在研究视角、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和优点。

关键词: 文化强国; 科技文化; 软实力

自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逐渐奏响了文化大发展的号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体现并彰显着国家软实力。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深度科技化,作为一种极具普遍性和震撼性的文化类型,科技文化不仅直接地表征着国家硬实力,而且从整体上支撑和提升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培育科技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切实加强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教授新著《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科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一书,在系统梳理近年来科技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多重维度审视科技文化,深入揭示科技文化的软实力意蕴,充分论证科技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提出了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该书立意宏远,资料翔实,逻辑严谨,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和优点。

首先,该书体现了新颖的研究视角。自从30年前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注定领导》(Bound to Lead)中第一次提出soft power以来,“软实力”概念不胫而走,“文化软实力”日益引起学术界乃至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就广义的文化而言,人们往往关注科学技术的硬实力效应,但对于科学技术是否具有文化软实力、科技文化何以构成软实力、科技文化软实力如何实现等问题,却鲜见深入的研究。杨怀中教授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理论研究上的缺环,对文化软实力的外延进行合理拓展,明确提出“科技文化软实力”概念,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视域下进行审视。这种理论创新和现实关切无缝对接的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以科技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为经纬线,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从容游走,密缝细织,构建了一个文化强国战略视域下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有机整体。

其次,该书表现出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颇有新意的概念,要真正立得住,就不仅需要阐明其内在的前提性问题,而且还要阐明它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定位问题。作者不避繁难,紧紧扭住这两个问题。一方面,该书从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文化与科技融合)入手,分析科技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从主流文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重维度审视科技文化,为提出和论证科技文化软实力廓清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科技文化的软实力意蕴,探寻科技文化软实力生成和发展的逻辑进路,剖析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特质、构成、功能和内在精神。这样,科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外延逐渐清晰,内涵不断丰满。另一方面,作者立足于永葆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动力,论证了科技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至此,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通过理论与现实的相互关照,科技文化软实力研究形成了理论上的自洽性和明晰性,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出场和定位也具有鲜明的中国语境、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

再次,该书运用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它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既要面对形而下的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文化转型问题,也要总结和提升形而上的科学精神、技术范式、文化理念。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需要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的组合联动。该书在整体架构和具体分析上坚持做到两个结合:第一,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科技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逻辑必然。该书追问科技文化缘何兴起,探究科技文化进化及其机制,发掘科技文化的现代性价值,从展望科技文化的必然走向中进一步揭示科技文化软实力的深层蕴含和基本理念,在历史溯源与逻辑分析的结合中逐渐逼近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本真状态;第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尤其表现在对当代中国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及分析中。该书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合理选取调查样本,根据调查数据,运用描述统计法、单变量频率分析法和双变量交互分析法,研究当前公众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认知状况,分析公众对于科技文化软实力认知的差异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寻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公众的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国家对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学校科技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科技文化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和优化等四个结论。应当承认,这种哲学反思与社会学实证调查分析的结合,是接地气的,其结论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最后,该书提出了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合理化实现路径。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科技力量的日益强大,科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演变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也逐渐转变为科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换言之,科技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全方位竞争的“角力场”、多层次合作的“接力带”。因此,探索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就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作者提出了彰显中国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与时俱进等科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原则,拓展了立足本国科技文化传统、吸纳世界科技文化精要、推进科技文化创新、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文化体系等科技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空间,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科学技术共同体不懈努力、公众积极参与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动力系统,并致力于提升国民科技文化素质。这些基于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既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开放的视野,也回应了时代的召唤,彰显了中国特色,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科技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中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丰富和深化文化软实力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科技文化体系,对于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索绪尔胸怀宏伟目标,想把语言学建成为一门科学,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19]195。历史语言学为了类似的目标曾做过不懈的努力,但索绪尔[1]21颇有一点不屑地批评说,历史语言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做到建成一门真正的语言科学。这里有两个原因:(1)索绪尔认为历史语言学从来没有费工夫没有弄清楚研究对象的性质,即没有找到语言学的真正对象;(2)在索绪尔看来,语言学没有预先确定的对象,而对象问题又是普通语言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只有找到了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才能建立一门真正的语言科学。不难看出,索绪尔从一开始就想跟历史语言学划清界限,走一条和历史语言学完全不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杨怀中.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79-288.

[3]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12-31(01).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6.025

收稿日期: 2019-07-10

作者简介: 孙德忠(1971-),男,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文化研究;

黄 晨(1993-),女,湖北襄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文化研究。

译文: “When everybody adds wood to the fire, the flames rise high.” We invite more of our compatriots in Taiwan to work together with us.[2]264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第五批);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资助项目(2018-YS-097)

(责任编辑 王婷婷)

标签:;  ;  ;  ;  

文化强国战略的科技文化软实力支撑-《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评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