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南县 413200
【摘 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儿科临床中阿奇霉素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性质。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 %,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中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患儿的救治,可能引发患儿发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医师应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关键词】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及药学 临床应用
阿奇霉素属于临床抗生素药物,其在肺炎支原体、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格兰阴性菌及衣原体等病菌引起的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杀菌、抑菌功效,可有效的抑制细菌的繁殖。该药物在细菌感染造成的炎症治疗及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一般患者使用后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但儿科临床治疗中,部分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其抵抗力较差,使用阿奇霉素后因用药不合理等因素引起的并发症较为明显。临床治疗中,儿童属于特殊群体,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患儿出现肠胃不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及发热等症状【1】。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患儿出现肠胃不适,用药后,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等症状。由于婴儿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其用药后出现面部潮红、拒乳、拒食及啼哭不止等现象,研究表明,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患儿出现肠胃不适的概率为60%以上【2】。在儿科临床治疗中,采用阿奇霉素进行各种疾病患儿的救治,其效果显著,但该药物使用过程中,部分患儿出现休克、肠胃不适及发烧等症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患儿的基础性资料,以探究阿奇霉素的药学性质,分析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 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为3-10岁,平均为(4.80±1.4)岁,病程为1-7d,平均为(3.50±0.75)d。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为2-9岁,平均为(4.8±1.3)岁。病程为1-6d,平均为(3.4±0.73)d。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中,予以对照组患儿注射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结合患儿的实际体重静脉注射10-400mg阿奇霉素,2次/d,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研究组采用患儿口服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具体为:结合患儿的体重将150-400mg阿奇霉素以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1-2次/d,连续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所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所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及X2检验进行数据的处理。P<0.0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对照组为32.5 %,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临床治疗中,阿奇霉素属于一种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其在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嗜肺军团菌、肺炎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作用,研究表明,该药物具有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强及半衰期长的优点。多数临床研究实践表明,儿科临床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会引起患儿过敏性休克、发烧、皮疹及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阿奇霉素属于大环丙酷类抗生素,其因良好的抗菌作用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杀菌效果显著,在部分感染疾病及炎症治疗中,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科中幼儿的治疗,其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研究表明,阿奇霉素会造成一定的血液系统反应、肝脏损害及体力损伤等,以上症状在临床中不易常见【3】。通常认为,患儿治疗中停止使用阿奇霉素后,其不良反应会自行消失,出现停药后不良反应为自行消失时,应结合患儿的实际症状进行处理。一般对发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处理,物理降温后症状未消失的,应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出现肠胃不适的患儿时应采用甲氯普胺进行治疗,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患儿不良反应接受抗休克及脱敏治疗,以及时的纠正患儿水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及时的缓解其不良反应。
研究儿科临床中患儿用药方式,可以看出,口服阿奇霉素较为常见,阿奇霉素静脉注射说明书中值规定了成人用药的剂量,患儿用药量未进行明确的规定。在静脉注射阿奇霉素中,儿科医师普遍按照口服剂量进行患儿的救治【4】。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注射阿奇霉素的方式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口服阿奇霉素研究组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儿科临床治疗中,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式,其用药的安全性更高。
临床医师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患儿的救治时,应首先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目前,临床中缺乏2岁以下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安全性方面的报告,在注射阿奇霉素中,16岁以下儿童用药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同样缺乏,在过敏体质儿童或药物过敏患儿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的关注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其次,临床医师应遵照“可口服不肌注,可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进行患儿的救治,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部分患儿的情况较为严重,无法进行口服治疗时,医师应酌情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阿奇霉素属于长效抗生素,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应避免患儿每天用药,医师应保证给药时间不能过长,通常情况下,连续用药5-7d即可,以有效的预防长时间用药造成的患儿不良反应率增高。在具体用药过程中,考虑到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应避免大剂量给药,避免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 %,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阿奇霉素应用于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会造成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医师应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降低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白平生,熊凤梅.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 西北药学杂志,2011,26(04):312-314.
[2]谢本昌.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观察[J]. 当代医学,2015,21(27):147-148.
[3]官晓艳.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05):69-70.
[4]石李芳.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2):335-336.
论文作者:熊娅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霉素论文; 患儿论文; 阿奇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儿科论文; 药学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