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诊治体会论文_郭志民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诊治体会论文_郭志民

郭志民(四川省仪陇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637600)

【摘要】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 方法:对仪陇县人民医院2001年1月----2013年1月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临床以腹部不适或者腹痛为主要表现的8例,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5例,腹痛伴出血4例,贫血3例,病程1月-----5年。诊断方式:剖腹探查18例,腹腔镜探查2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12例,全胃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7例。 结论:GITS是消化道最多见的间叶肿瘤,手术切除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54-02

间质瘤是最多见于胃肠道的一种既没有神经源性能也没有平滑肌分化的抗原表现。在1983年被Mazwv等人发现,该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体征及临床表现[1]。手术之前明确诊断具有困难性,近几年来才逐步确立起其诊断标准。仪陇县人民医院200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GITS)病人20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方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20例GI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0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50岁。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食管胃结合部3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1例。病程7天-3年,平均11.8月。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12例,腹痛3例,腹痛伴出血2例,贫血3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辅助诊断方式

行B超、CT影像学检查发现3例,电子胃镜检、电子纤维结肠镜发现12例,超声胃镜检查发现8例胃粘膜下隆起样病变,活检成功1例,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11例,轻度贫血(8/20),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查未发现异常。

1.3病理学检查

术后标本体积4.2cm*5 cm*6 cm---15 cm*10 cm*8 cm,最大值径大于15 cm有3例。免疫组化CD34(+)(10/20)、SMA(+)(8/20)、CD117(+)(20/20)。

2 结果

2.1 术中证实肿瘤位于胃小弯6例,食管胃结合部3例,小肠3例,结肠2例,直肠1例。手术方式:胃部分切除9例(其中胃局部切除3例,远端胃切除行胃空肠吻合术1例,胃十二指肠吻合术2例,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例),小肠部分切除8例,左右半结肠切除各1例,直肠切除1例。

2.2 随访

本组20例病人随访1-28月,有5例病人死亡,其中包括2例术后吻合口瘘死亡,3例患者术后半年发生肠梗阻,再次手术治疗死亡,1例出现肝脏转移,口服伊马替尼得到控制,且在随访中。

3讨论

GIST是在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过度表达CD117和CD34的梭形上皮样或者混合性间质性肿瘤。好发于胃肠道,依次是胃、小肠、结直肠,我院通过12年统计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0.8%。该病例临床表现有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贫血,腹痛等多种临床表现,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甚至少数人无任何临床症状,这为临床治疗前确诊带来困难,术前B超、CT、内镜及超市内镜等联合检查提高了术前诊断的正确率,临床确诊GITS以免疫组化CD117阳性结果而确定。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已从免疫组化水平对GITS加以认识。CD117是一种络氨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是骨髓原始造血干细胞标记物,其中100%的阳性率成为诊断GITS的特异性抗体,对于胃肠道平滑肌、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可以通过阳性表达50%---80%的CD34、SMA和S---100联合应用进行[3-4]。本组病例以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以中年人居多。本组患者5例死亡、3例术后半年复发,均来自于胃间质瘤,表明其愈合较差。发生在小肠及结直肠间质瘤愈合较好,在治疗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完整切除和术中不破坏肿瘤的完整性是保证术后良好愈合的关键。本组资料中3例复发病人证实术中肿瘤过大,而导致肿瘤破裂,不能够完整切除,且肿瘤浸犯到肝脏、肠壁,手术远期效果较差。也与文献报道的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GITS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率[5]相符合。目前报道认为直径小于3cm的GITS可以观察,直径在3—5cm之间的可以以局部切除或者部分切除,直径大于5cm且有周围脏器浸润可行脏器联合切除,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但无需进行淋巴结清扫,因为GITS极少通过淋巴结转移扩散。长期观察GITS的治疗效果不佳,但随着病理、基因、药物研究的进展,特别是伊马替尼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GITS的治疗效果,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再辅以个体化使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达到令病人满意的效果,且对于有转移或者不能够切除的GITS的病人,通过口服伊马替尼能够使超过半数病人取得持久客观的有效作用,并降低死亡风险[7],伊马替尼减少手术切除术高危数并啊人和不能够切除的GITS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案。GITS治疗已经从一个单一外科手术切除向综合治疗方向发展。

近年来,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对疾病的病因、生物学特性、分型分级标准、术后病理诊断、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上还是需要进一步取得共识。

参考文献

[1]顾学文、陶小钰、肖芹、等,胃肠道间质瘤41例免疫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55-856

[2]马大烈、刘小红、蔡在龙,等,胃肠道间质瘤中原癌基因C-Rit突变及其蛋白表达【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5):461-464

[3]季加孚,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外科实用杂志,2006,26(8):582-584

[4]Lan Junson,Prognosis,Lmatinib Dose,and benefit of Sluni-tinib inGIST:Knowing the genotype[J],clinonncol,2008,26(33):5322-5325

论文作者:郭志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0

标签:;  ;  ;  ;  ;  ;  ;  ;  

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诊治体会论文_郭志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