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外协调运行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2-0063-10
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开始,以经济特区建设为龙头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已由内容单一、渠道狭窄、层次较低的旧格局,向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结合,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相互促进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也正在实现着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使国家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加,外贸产品的经营方式日趋灵活多样,而且还促进了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经济交往的不断发展,密切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在表1的数据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表1 1978-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数据一览表①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年份
金额
比上年增长 净出口额金额
比上年增长
金额 比上年增长
(亿美元)
(%)(亿美元)(亿美元)(%)
(亿美元)
(%)
1978
206.4 30.28 -11.4 97.5 19.97108.941.11
1979
293.3 42-20.2 136.6 40.2 156.843.9
1980
381.4 30-19
181.2 32.7 200.227.8
1981
440.3 15.4 -0.1 220.1 21.5 220.210
1982
416.1 -5.5 30.3 223.2
1.4 192.9
-12.4
1983
436.2 4.8
8.4 222.3 -0.4 213.910.9
1984
535.5 22.8 -12.7 261.4 17.6 274.128.1
1985
696
30
-149
273.5
4.6 422.554.1
1986
738.5 6.1 -119.6 309.4 13.1 429
1.5
1987
826.5 11.9 -37.8 394.4 27.5 432.2 0.7
1988
1027.824.4 -77.5 475.2 20.5 552.727.9
1989
1116.8 8.7 -66525.4 10.6 591.47
1990
1154.4 3.4 87.4 620.9 18.2 533.5-9.8
续表1 1978-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数据一览表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年份
金额
比上年增长 净出口额金额
比上年增长
金额 比上年增长
(亿美元)
(%)(亿美元)(亿美元)(%)
(亿美元)
(%)
1991 1357
17.6
81.2 719.1 15.8 637.919.6
1992 1655.3 22 43.5 849.4 18.1 805.926.3
1993 1957
18.2 -122.2 917.4
8 1039.629
1994 2366.2 20.9
53.91210.1 31.91156.211.2
1995 2808.6 18.7 167 1487.8 23 1320.814.2
1996 2898.8 3.2 122.21510.5 1.5 1388.3 5.1
1997 3251.6 12.2 404.21827.9 21 1423.7 2.5
1998 3239.5 -0.4 434.71837.1 0.5 1402.4-1.5
1999 3606.3 11.3 292.31949.3 6.1 1657 18.2
2000 4743
31.5 241.12492
27.8 2250.935.8
2001 5096.5 7.5 225.526616.8 2435.5 8.2
2002 6207.7 21.8 303.73255.7 22.3 2952 21.2
2003 8509.9 37.1 254.74382.3 34.6 4127.639.9
2004 11545.9 35.7 320.95933.2 35.4 5612.336.0
为了更加清晰地考察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变化趋势,我们将表1数据制成下图。
图1 1978-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率变化图
附图
观察图1中进出口额及其增长比率的变化轨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出口额更是逐年增加,中国的净出口额也由负转正。这不仅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对外贸易状况连年处于顺差状态,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日益增强。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于合理配置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出口的增加能够为劳动就业开拓新的门路,也能为国内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使国内生产规模能够在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而进口的增长,特别是技术、设备进口的增长,则能够使国内投资的技术构成提高,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关于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表2和图2可以得到验证。
表2 1978-2004中国净出口拉动GDP增长数据一览表②
GDP增长率 净出口率③净出口
净出口拉动
年份 (上年=100)(%) 拉动率④
GDP增长⑤
(%) (%)
1978 11.7 -0.32
1979
7.6 -0.48-1.88 -0.14
续表2 1978-2004中国净出口拉动GDP增长数据一览表
GDP增长率 净出口率 净出口净出口拉动
年份 (上年=100)(%)
拉动率 GDP增长
(%) (%)
1980
7.8
-0.331.55
0.12
1981
5.2
0.23 3.63
0.19
1982
9.1
1.66 5.17
0.47
1983 10.9
0.84-3.73 -0.41
1984 15.2
0.02-1.94 -0.29
1985 13.5 -4.17-8.37 -1.13
1986
8.8 -2.52 2.19
0.19
1987 11.6
0.10 4.95
0.57
1988 11.3 -1.03-1.36 -0.15
1989
4.1 -1.13 0.65
0.03
1990
3.8
2.79 8.28
0.31
1991
9.2
2.90-0.21 -0.02
1992 14.2
1.07-0.82 -0.12
1993 13.5 -1.97-1.92 -0.26
1994 12.6
1.36 1.41
0.18
1995 10.5
1.71 0.98
0.10
1996
9.6
2.14-0.46 -0.04
1997
8.8
3.81 4.30
0.38
1998
7.8
3.86 0.74
0.06
1999
7.1
2.72-3.88 -0.28
2000
8 2.51-0.77 -0.06
2001
7.3
2.24-0.17 -0.01
2002
8 2.60 0.85
0.07
2003
9.1
2.21-0.36 -0.03
2004
9.5
2.87 0.32
0.03
由表2中的数据和图2中所展示的净出口拉动GDP增长的变化轨迹,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净出口率虽然个别年份有些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6年以后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对外经济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净出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净出口拉动率及进出口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虽然有些波动,但波幅较小,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
二 经济开放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国内经济的运行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经济运行的内外协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
1.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制约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项承诺的逐步履行,外贸依存度也在逐年提高。详细数据和走势见表3和图3。
图2 1978-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净出口对GDP增长拉动率变动曲线
附图
表3 1978-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数据表
外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贸9.8
11.2
12.6
15.1
14.6
14.5
16.8
23.1
25.3
依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存
25.8
25.6
24.6
30.0
33.4
34.2
32.5
43.6
40.2
度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 35.6
36.2
34.3
36.4
43.9
43.4
48.9
60.1
70.0
图3 1978-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变动曲线
附图
图表数据明确展示了1978年至2004年间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的趋势。外贸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在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还容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从1995年WTO成立至今,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比2004年前三季度的11.1亿美元增长超过7倍,[1]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不容乐观。从某种程度上讲,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其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中国出口增长过速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长远看,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对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和稳定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贸易对象过于集中给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图4为2004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分布图。
由图4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的三大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美国和日本。事实上,中国前些年的贸易对象也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的左右,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波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就会受到冲击。这种状况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结合在一起,就使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4 2004年中国前十位贸易伙伴分布图
附图
2.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给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贸易连年顺差,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2005年10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中的显示,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均呈现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2.6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97.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98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5年6月末,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010.41亿美元,达到7109.73亿美元。[2]
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将使国家外汇占款及其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同时上升。表4中的数据和图5明确的显示了这一点。
表4 1978-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额、外汇占款及其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数据一览表⑥
外汇储备总额
外汇占款总额
货币供应量(M[,2])总额
外汇占款/M[,2]
年份(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19781.7
1159.1
19798.4
1458.1
1980 -13.0-8.5
1842.9 -0.5
1981
27.189.6
2182.5
4.1
1982
69.9
217.7
2589.8 8.4
1983
89.0
266.1
3075.0 8.7
1984
82.2
263.6
4146.3 6.4
1985
26.493.1
5198.9 1.8
1986
20.738.1
6720.9 0.6
1987
29.2
132.1
8330.9 1.6
1988
33.7
158.4 10099.8 1.6
1989
55.5
264.5 11949.6 2.2
1990 110.9
599.4 15293.7 3.9
1991 217.1 1228.1 19349.9 6.3
1992 194.4 1102.0 25402.2 4.3
1993 212.0
875.5 34879.8 2.5
1994 516.2 4503.9 46923.5 9.6
1995 736.0 6774.5 60750.5 11.2
1996 1050.5 9578.7 76094.9 12.6
1997 1398.9 13467.2 90995.3 14.8
1998 1449.6 13728.3 104498.5 13.1
1999 1546.8 14792.3 119897.9 12.3
2000 1655.7 14291.1 134610.4 10.6
2001 2121.7 17856.4 158301.9 11.3
2002 2864.1 23223.3 185007.0 12.6
2003 4032.5 34846.9 221222.8 15.8
2004 6099.3252591.0 253207.7 20.8
图5 1980-2004年外汇储备额、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M[,2])比重变化图
附图
图5和表4的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每年都以千亿美元的数额增加。在当前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对本币需求的增加,外汇市场必然呈现本币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会导致本币汇率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币值、维持汇率,中央银行必须一方面增加货币供给以收兑外汇,另一方面又要做大量的对冲回购以收回为收兑外汇而多投放的货币。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明确表明了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因素时,中央银行既不能自如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又不能灵活地运用利率政策。
3.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引进外资方式,对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不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际资本在大量流入中国的同时,其流入方式及资本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流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中,对外借款所占比重较大。进入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逐年上升。表5中的数据和图6所描述的曲线给我们展示了这一趋势。
表5 1979-2004年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一览表⑦
国际直接
实际利用 国际直
年份
投资(FDI)外资
接投资/
总额比上年 总额比上年
实际利用
(亿美元) 增长(%) (亿美元) 增长(%)
外资(%)
1979-1982
49.6 — 201.7 —24.6
198319.2 —
34.3 —55.9
198428.850.0
47.939.7
60.0
198516.6
-42.3
44.6-6.9
37.2
198618.713.0
72.662.7
25.8
198723.123.5
84.516.5
27.4
198831.938.0 102.321.0
31.2
198933.9 6.2 100.6-1.6
33.7
199034.9 2.8 102.9 2.3
33.9
199143.725.2 115.512.3
37.8
1992
110.1
152.1 192.066.2
57.3
1993
275.2
150.0 389.6
102.9
70.6
1994
337.722.7 432.110.9
78.1
1995
375.211.1 481.311.4
78.0
1996
417.311.2 548.013.9
76.1
1997
452.6 8.5 644.117.5
70.3
1998
454.6 0.5 585.6-9.1
77.6
1999
403.2
-11.3 526.6
-10.1
76.6
2000
407.2 1.0 593.612.7
68.6
2001
468.815.1 496.7
-16.3
94.4
2002
527.412.5 550.110.8
95.9
2003
535.1 1.4 561.4 2.1
95.3
2004
606.313.3 640.714.1
94.6
图6 1983-2004年国际直接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变动曲线
附图
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逐年上升,表明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实现了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向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转变和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但是,利用外资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目前状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表6、7、8、9的数据中找到答案。
表6 1997-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地区分布数据表[3]
年份东部(%) 中部(%)西部(%)
1997 85.9910.58
3.43
1998 87.26 9.72
3.02
1999 87.88 9.29
2.82
2000 86.62 8.83
4.55
2001 87.15 8.75
4.1
2002 86.70 9.50
3.8
表7 1995-2004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出口数据对照表⑧
总值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 其他
年份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19951487.9 713.7
737.0
37.1
19961510.5 628.4
843.3
38.8
19971828.0 780.1
996.6
51.3
19981837.1 742.0 1045.5
49.7
19991949.3 791.4 1108.9
49.1
20002492.0 1051.9 1376.5
63.7
20012661.0 1118.8 1474.3
67.8
20023256.0 1361.9 1799.3
94.9
20034382.3 1820.3 2418.5 144.9
20045933.2 2436.4 3279.9 217.4
表8 1995-2004年中国不同性质企业出口数据对照表⑨
总值 国有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集体企业其他
年份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亿美元)
1995 1487.9 992.5
469.022.8
3.6
1996 1510.5 860.6
615.130.7
4.1
1997 1828.0 1027.4
749.445.4
5.7
1998 1837.1 968.5
808.554.0
6.1
1999 1949.3 985.0
886.368.0 10.0
2000 2492.0 1164.5 1194.4
105.7 27.5
2001 2661.0 1132.0 1332.2
142.2 54.6
2002 3256.0 1228.5 1699.9
188.6 138.9
2003 4382.3 1380.3 2403.4
251.3 348.7
2004 5933.2 1535.9 3386.1
317.91704.2
表9 1986-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表[4]
全国进出口外商投资企业进 所占比重
年份
总额(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
(%)
1986 738.5 29.9 4.0
1987 826.5 45.8 5.6
19881027.8 83.4 8.1
19891116.8 137.1 12.3
19901154.4 201.2 17.4
19911357.0 289.6 21.3
19921655.3 437.5 26.4
19931957.0 670.7 34.3
19942366.2 876.5 37.0
19952808.61098.2 39.1
19962898.81371.1 47.3
19973251.61526.2 47.0
19983239.51576.8 48.7
19993606.31745.1 48.4
20004743.02367.1 49.9
20015096.52591.0 50.8
20026207.73302.2 53.2
20038509.94722.5 55.5
2004
11545.96631.8 57.4
表6的数据告诉我们,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近90%。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我国地区间贫富差异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表7的数据又告诉我们,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在2004年的出口总额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价值额占到55%以上。加工贸易虽然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缺乏技术性,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企业的劣势地位。从表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又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57%以上。分析表9中的数据,我们就进一步看到,虽然中国进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也同样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2004年已高达57.4%。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发展对外贸易,也采取了出口退税等鼓励性政策,同时还大力吸引外商投资,希望能从中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民族产业、自主品牌仍然落后,许多企业只是外商在中国的加工厂。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逐年扩大,但贸易量增长最快的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实际上还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真正提升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中国经济内外协调运行的政策选择
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及经济运行的现状,笔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经济内外协调运行,必须实施内需与外需并重、内币与外币相适应、“走出去”与“引进来”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此,必须调整贸易政策,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提升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引进外资,促进资本输出。
1.调整贸易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结构
由于国内市场容量不足、国内资源供给不足和劳动力就业过剩“三大约束”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出口需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必然占有重要位置。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潜在需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扩大内需。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状况的改善,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应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取向。
对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进行分析,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其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2年外,其他年份国际收支均表现为顺差,而且与经常账户中贸易账户余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金融账户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不大,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商品贸易连年顺差的结果。其二,连年的贸易顺差,不仅导致国际储备的快速增加,而且还产生了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但是,我们知道,国际储备的持有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越多,就意味着资源被用于可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的生产建设方面的部分越少。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不仅会因国际储备的增加带来货币供给的不断增长,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生产出口品的生产资料被大量使用、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资源却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还容易引起国际摩擦,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因此,国际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国际收支也不总是顺差就好。在储备资产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变化不大或有可能减少逆差的情况下,经常项目就不应该继续保持大额顺差状态,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进出口贸易仍将在中国国际收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是整个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想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理顺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关系的目的,则必须对过去的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即由过去单纯以追求国际收支顺差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转向在进口与出口的动态发展中寻求均衡(基本平衡)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来讲,首先,要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尽早启动出口商品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移的机制,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并由此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中国对外贸易的连年顺差以及已经形成的数额较大的国际储备,都为这种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贸易中,进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这不仅有利于维持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促进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应该是以资本的净流入和适度的贸易赤字为最佳组合。目前存在的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的局面,对处于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是弊大于利的。最后,在采取鼓励货物出口政策的同时,也采取一些鼓励服务出口的措施,以改变多年来服务贸易的逆差地位,避免货物贸易所带来的利益被服务贸易逆差所抵消现象的发生,为进出口关系的协调创造良好的条件。
2.改革汇率制度,促进本币政策与外币政策的协调
应该说,目前按照美元的汇率制度走向浮动汇率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前提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前,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不可能实行。
从现行汇率制度出发,为了最终实现浮动汇率制,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重要是应该促进本币政策与外币政策的协调使用。而本币政策与外币政策协调的关键,则是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首先,中央银行应逐渐放弃顺经济周期而行的利率政策。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基本政策操作是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就提升利率,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就下调利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提升利率时,很容易使人们产生通货膨胀将高企不下的预期,从而产生货币进一步贬值的压力,通货膨胀将加剧。当下调利率时,又易使人们产生通货紧缩将持续的预期,使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通货紧缩难以摆脱。因此,这种顺经济周期而行的利率政策不利于经济的协调运行。为了避免顺经济周期而行的利率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可依据下岗待业状况、国际收支状况、零售商品价格趋势、长期国债利率走势等变量,以保证利率变动不仅不会加剧外汇市场的波动,甚至能消除这种波动。其次,利率市场化和取消资本管制应分步进行。若利率市场化和取消资本管制同步进行,当市场力量促使人民币贬值时,长期利率将上升且波动加大,进而将造成长期投资的成本加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根据市场分割原理,在长期利率上升时,短期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这种情况下,资金将大量流向短期货币市场,从而会引起长期投资的下降。鉴于此,中央银行应先实行利率市场化,然后逐步放开资本管制。这样也可避免政策变动对投资和产出增长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3.合理引进外资,促进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缓解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资本短缺问题,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而且,由于国际资本主要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流入中国,其所具有的“外溢效应”、“学习效应”和“贸易增长效应”,不仅使中国的出口贸易不断扩大,而且还使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管理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如前所述,近年来以国际直接投资的引进外资方式,对增强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并不明显。
按照国际经济学中“外国直接投资周期论”⑩的分析,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其资本流动的形态及利用外资的政策是不同的。当一个国家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时,经济处于第一等级阶段。处于这个等级阶段的国家所要面对的是经济发展中严重存在着的“储蓄、外汇双缺口”现象,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当一个国家人均GNP在400至1500美元时,经济进入第二等级阶段。处于这个等级阶段的国家所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以解决投资资本不足和就业问题。当一个国家人均GNP在2000至4750美元时,经济进入第三等级阶段。处于这个等级阶段的国家所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当一个国家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时,经济进入最高等级阶段。处于这个等级阶段的国家所要考虑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利用剩余资金,保持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利用投资所在国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打开投资所在国国内市场等问题。目前,经济最不发达国家通常处于第一等级阶段,经济欠发达国家处于第二或第三等级阶段,而经济最发达国家则处于第四等级阶段。
根据上述划分,以2004年中国已实现的GDP来计算,中国目前虽然仍处于第二等级阶段,但更接近于第二等级阶段的高限。因此,积极引进外资,以解决国内投资资金不足和就业问题是理所应当的,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以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经济发展阶段是连续的,由较低等级阶段向较高等级阶段的发展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这样才能够促进其尽快过渡。为此,未来几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定位应该是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前提下,鼓励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引进,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讲,外资政策应该从以优惠条件鼓励外资流入转向以国民待遇的平等竞争环境吸引外资,对所流入的外资在产业投向、地区投向等方面积极加以引导,并要认真研究资本市场的开放问题,妥善处理外贸、外资、外债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真正能够在对外资的利用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
4.促进资本输出,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了比较大的发展。目前,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利用他们在资金、人才、市场和知识方面的优势,率先走出去,从事海外投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海尔等知名企业。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经商务部批准的中国境外投资非金融类中资企业有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为20.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7%和112.3%。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存量还是很低的。中国累计海外投资额只相当于日本的1%,美国的0.5%,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也仅为0.15%。就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来看,中国为1∶0.09,而发达国家则为1∶1.1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与对外投资额之间是极不平衡的。
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仍十分有限,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还是比较高的。作为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大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规模不协调,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许多国家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国内企业向海外投资。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能够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从现实来看,中国也已具备了对外投资的资金与技术能力。从资金上看,截至2004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到6099亿美元,如果能够转变观念,完全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只要选好项目,收益也应该是有保障的。从技术上看,近年来中国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大大提高。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技术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有些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在这些领域谋求到发达国家投资办厂。对于那些比发达国家略微落后的技术,则往往适合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到这些国家投资设厂,更能受到欢迎。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此,必须调整政策思路,摒弃对外投资会加大国内资金缺口的陈旧观念,将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尽快推出鼓励海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指导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引导企业向海外投资。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合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精通跨国购并具体操作的高级人才,使海外投资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中,以实现中国企业在海外不断扩展的政策计划。
收稿日期:2005-10-22
注释:
①数据来源: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总额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度;净出口额、进口额比上年增长率、出口额比上年增长率、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率为作者计算所得。
②GDP增长率为不变价生产法GDP增长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度;净出口率、净出口拉动率、净出口拉动GDP增长为作者计算所得。
③净出口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支出法GDP×100%
④净出口拉动率=(当期不变价净出口额-同期不变价净出口额)/(当期不变价支出法GDP-同期不变价支出法GDP)×100%
⑤净出口拉动GDP增长百分比=净出口拉动率×GDP增长率
⑥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占款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4》;外汇储备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比重为作者计算所得。
⑦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年度增加额,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度;国际直接投资总额年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增长率、国际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作者计算所得。
⑧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⑨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⑩该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杜宁(J.H.Dunning)根据对67个国家1967至1978年间外国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提出的。
标签:国际收支论文; 国际储备论文; 净出口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顺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