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的繁荣_书评论文

书评的繁荣_书评论文

为了书评事业的繁荣——喜读《书评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评论文,繁荣论文,事业论文,喜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徐柏容同志致力于编辑出版有关学科的理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在,继《书籍编辑学》、《杂志编辑学》之后,他的这本新著《书评学》又问世了。捧读之余,受益良多,不揣浅陋,为了嘤鸣,以求友声。

这本《书评学》体现了作者一贯的理论风格:分析细致,论证严密,广征博引,议论风生。当然对于一部学术著作来说,首要的是它的科学价值。这部学术专著的科学价值我认为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揭示了书评的特征和本质,严格地把书评和“相类而非”的图书介绍、图书广告、文论等等区别开来;其次,揭示了书评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再次,论述了书评的各种类型,书评的评论个性,书评的创造性。此外,以群众性书评事业的瞩望体现作者对书评事业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的关注。全书用近半篇幅详尽地论述书评写作问题,则表现作者不满足停留于理论的探索,而是切望把书评纳入群众性事业轨道而做的艰苦努力。我觉得作者在这后两个方面的努力也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我想也许探视作者在这本学术专著中体现出的理论工作的某些特色将比复述和评价本书的具体科学成果更有意义。但是这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我这里只是大概提出较为显著的几点,用以管窥一斑吧。

1.科学地揭示书评的本质

应当说书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书评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肯定书评是一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的前提下提出了严格的科学的规定性,指出书评是客观的、公正的、有理论分析的价值判断。这一规定性一举抓住了书评的本质。应当承认价值判断是书评内部最重要、最深刻、最能说明书评特性的东西,是从整体上规定书评的性能的东西。作者进而论述书评本质的构成部分及附属部分,指出分析的科学性,论证的严密性,这是价值判断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既决定判断的正确性,也决定判断的说服力。”至于文意的疏通、内容的提叙,作者和作品的研考,对于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论,有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则并非完全需要,它们属于价值判断的附属部分。这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围绕书评本质关于书评的全面性要素的要求的论述。

我以为阐明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对于书评理论来说,是具有根本性的科学意义的。这一科学概念是整个书评学的基础,书评学的理论构造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比如说,只有在理解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之后,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上文论诗话的遗产,一方面把它和现代意义的书评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它的有益的成分以丰富今天的书评科学。再如,只有在理解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之后,才能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深入地理解书评的认识功能,既不把它停留在浅层的指导选择读物的作用上,也不把它停留在较深层的理解作用与启发作用上,而是深入到书评对书籍所作的“言必有中”的价值判断的最深层次。

揭示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这也体现作者在科学问题上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科学立场的独立精神。人们知道,当前盛行的是把图书介绍与图书评论混为一谈的那种书评概念,它也反映在被称为权威性的汉语词典中,如80年代出版的《新编汉语词典》对“书评”词条的解释就是:“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文章。”国外也有学者持同样的观念,可见这种概念的混淆是何等的普遍了。显然摒弃这一习惯的但并非科学的概念,对它大声说:“不”,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认为正是作者表现了这种可贵的理论勇气,从而促使书评科学建立在它的坚实的基础上。

揭示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对于当前我国书评现状来说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或者如作者说的是属于廓清书评的基地的工作。不从根本概念上澄清,不从转变观念入手,那么我们将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书评的质量,推动书评事业的繁荣。

对于读者来说,抓住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的科学概念,这就获得了一把开启书评科学殿堂之门的钥匙。

把书评学建立在书评的本质是价值判断的科学概念上,这是这本《书评学》内容的深刻性的总的根源。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在理论表述上是论述的深刻性。这种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深刻性的结合形成一种颇为醇厚的理论风格,这大概是这本学术专著所以扣人心弦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2.着意于开拓书评研究的新领域

“书评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学科,这就难怪这本《书评学》中创见迭出,新意徘徊了。比如关于书评的本质的论述,关于书评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的概括,关于书评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双向涵义以及书评的多维分类等等,可以说都是属于这类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的创见。理论工作的创新,其中新领域的开拓似更值得注意,因为它处于点的散布的创见与新学科创建之间的中介地位,有着开拓发展的极大的余地。我以为这本《书评学》中关于书评的评论个性和书评的创造性的论述就属于这类书评研究中新领域的开拓之举。应当说,作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颇为完整的。其中,我以为下述论点建构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态:

①论证了书评评论个性是书评的创造性的根本前提。作者认为书评的评论个性(作者称之为异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书评的创造性的根本前提。“如果书评没有异主体性,也就不会有创造性,而只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人。”作者进一步指出评论个性是多层次的,因而也具有相对性。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理论风尚对于评论者个人来说自然是共性,但从世界或历史的范围看,它又是个性。同时作者还指出,评论者个人的评论总是受时代制约的,它是属于更低一个层次的差异,尽管如此,评论者个人的评论个性仍不容忽视。作者这里关于评论个性多层次的论述,关于评论者评论个性虽属较低层次,但不容忽视的论述,都表明了作者关于理论个性问题的辩证思维。鉴于我们长期忽视理论个性以及理论个性问题的研究,作者的上述论点就更值得人们关注了。

②论证了书评评论者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是书评的创造性的源泉。作者指出客观性是书评的主要特性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指出客观性是一个动态概念。强调客观性一是反对书评评论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指书评者的主观意识要能动地去符合客观。在能动地去符合客观的过程中,不同的书评者由于受主客观方面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呈现出千差万别,这就是评论个性之所由产生,这也是书评的创造性之所由来。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则作者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问题,指出,主观意识符合客观性还表现在预见或预感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向。作者认为我国的文化史上不乏此种事例。如唐初陈子昂的诗文评,表现了远见卓识,对时代意识的发展演变,起了先行者的导向作用。二则指出这种超前意识的多样化,即既可以是如陈子昂式的批判时尚观点,也可以是改造或发展现有时尚观点。我想这也就说明超前意识并非人们难以企及。自然,超前书评这是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书评,应该是书评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③论证了书评本身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书评并非所评书籍的附属物,而是与书籍有联系的独立体,它有自身的学术价值,有自身的理论的创造性。“书评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自己的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美感意义。”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如此热切地呼唤专业的书评者的诞生,因为他们本身将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评论队伍,学术队伍。具有这样一支队伍,是可以为繁荣我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做出独自的贡献的。

此外,作者还论述了书评的创造性的若干具体道路如发幽探微,增益驳辩,广角深入等;论述了书评的表现艺术等;论述了书评的创造性及其理论勇气与书评者素养的关系。作者继承我国文品与人品统一的优良文化传统,对书评者的素养——品质、学识、专业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者赞赏那种“无畏无惧,敢于直抒己见地评书”,推崇理论勇气,我想我们是有理由把它视为当前文品的最高境界的。

关于书评的创造性的论述,大概是属于本书中那些最激动人心的章节了。追求创造性,这是有如盗窃“天火”一样的壮举,这是有如捕捉“天机”之类的大事,而作者竟然如此坦然为之,举重若轻,不能不教人感到惊愕,为之赞叹!作者开辟了关于书评的创造性理论研究的领域,并为它描绘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形态,这如同他为整个“书评学”理论所做的努力一样,都是极其宝贵的。

3.密切关注出版业和书评业现状的务实精神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并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与理论热情,这就赋予他的理论工作以某些根本特色。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思想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的原理,作者对书评的社会意义与作用做了高度的也是如实的评价。与当前有些新潮学者迥然异趣,作者不把书评看作茶余饭后、风花雪月的休闲文字,而是从总体上把它视为出版业的经常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武器,并呼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书评在社会生活和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对近年来不时出现的黄色浊流泛滥的现象,他一方面要求书评及时予以揭露和打击,另一方面则主张加强书评的艺术教育与美育教育,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他甚至颇为乐观地认为:“包括书评在内的经常性端正工作做好了,大规模的‘扫黄’集中行动也许就不需要或者可以减少了。”这些论述反映了作者对出版业和书评业的现实状况的关注,透露出他为改进出版业和书评业的现状而殚精竭虑。

关心出版业和书评业的现状也充分体现在作者关注读者在书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普及书评写作基础知识和技艺的有关论述中,这里就不再多引了。

综上所述,我以为这本学术专著不愧为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书评学专著。当然,并非说这本专著已臻完美之境。无论在布局谋篇、材料运用、还是某些论点上容或有可商榷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我认为它取得目前这种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状态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我盼望本书的问世将引起出版业同行们的重视,并且群策群力,把书评工作从规模上和质量上推向新的水平,把书评真正变为群众性的事业。

(《书评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标签:;  ;  ;  ;  ;  

书评的繁荣_书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