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重庆新一轮振兴_重庆发展论文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重庆新一轮振兴_重庆发展论文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重庆新的振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为契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庆发展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1978—1998年全市GDP年均增长9.9%,人均GDP年均增长9.0%;预计2000年GDP达到1620亿元;人均GDP达到5223元。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市场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构筑起大开放的格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重庆行政体制由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到直辖市的重大转变,掀开了重庆发展的新篇章。

“九五”是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五年期,在直辖市效应的推动下,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构建起直辖市行政体制。提高了重庆在国家政治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层位。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为本”的战略指导思想,大大推进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的实施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取得一定进展,市属国有小企业全面下放区县,并完成改制;集中力量抓30户优势扩张型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金融、投融资、财税、外经外贸、粮食流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第三产业迅速成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1.8%提高到1999年的40%。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6%提高到1999年的8%,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正在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在GDP增量中与国有经济平分秋色。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交通、通信、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增强。全市已建成高速公路近2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有300多公里。成渝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完成,达县至万州铁路正加紧建设。重庆港九龙坡港区集装箱码头建成。江北国际机场飞行区扩建即将完成。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3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达到157万门。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加快,电力供应“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示范县建设项目、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正在实施。

——城市辐射能力增强。建成了一批城市形象工程和市政设施,建成解放碑步行商业街区、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北部新区开发开始启动,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城市文化层次进一步提高。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永川、江津等一批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始崛起。

——招商引资空前活跃。重庆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吸引外来投资的一片热土,一批跨国公司纷纷抢滩重庆,已有26家跨国公司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其中,BP阿莫科公司投资的15万吨醋酸项目1999年投产并达产,成为我国最大的醋酸生产厂商;ABB变压器项目进展良好,开始成批生产220千伏变压器,并已承接到一批500千伏大变压器订货。中日合资长安铃木汽车公司运转良好,长安奥拓轿车成为中国市场畅销产品。1996—199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

——老工业基地正在焕发青春。重庆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较好。重庆的重型汽车、微型车及轻型车、摩托车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份额。1999年,我市产销汽车21万余辆,占全国市场的11.8%,跃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产销摩托车175万辆以上,雄居全国榜首。渝东气田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目前天然气年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重庆天然气化工初具规模,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生产领域之一。重庆医药工业开发技术能力较强,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和西南铝加工厂是冶金工业两大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有显著提高。

——扶贫、移民取得阶段性成就。通过集团扶贫、对口扶贫,加大投入,基本解决36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8个贫困县基本实现成建制脱贫。三峡库区一期移民全面完成,确保了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二期移民已经展开,到2000年累计将完成三峡库区22万移民任务,库区外迁工程开始启动,将为2003年三峡工程第一台机组发电提供保障。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取得丰硕成果,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与库区搬迁企业嫁接,一批新增长点正在成长。

——社会文明程度提高。重庆已形成较发达的科研、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渝已深入人心。重庆卫视上星,实现广播电视的全区域覆盖,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活动,建成了一批社会公益设施,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

但是,重庆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困难,需在未来的发展中着力解决。重庆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艰难,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脆弱;三峡移民和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积大,自然灾害频繁。

二、西部开发——重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1世纪初叶,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加快西部开发作为我国“十五”及2015年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沿江地区和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在21世纪初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压力与动力共生。

经济全球化将加速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入WTO后,我国将更迅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我们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着眼于全球来组织自身的经济活动,可以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信息时代来临,高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电子商务迅速崛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抢占21世纪经济制高点,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断在世界各地开发适宜的高技术生产基地,科研活动也日趋国际化。我们可以适应这一趋势,寻求国际分工和合作,在跨国公司实现其生产要素跨国最优配置的同时,也加快我们自身的发展。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威胁,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对国防工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也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可以加快发展高技术军民结合产品。

西部大开发是重庆在21世纪初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重庆要抓住机遇,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找准位置,加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骨架可能为"H"型,经济最具活力的东部和最具增长潜力的西部为两翼,横贯东西的长江为联接两翼的桥梁,两交点一为上海,一为重庆。重庆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重庆在西部地区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科教优势、交通通信优势、产业优势、对外开放优势。据《财富》杂志1999年度公布,在中国被外商看好的最有投资潜力的城市中,重庆排第四位。据国家经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小企业投资者问卷调查,重庆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最优。从现实基础及良好的发展潜质来看,重庆有条件、也有可能在西部开发中加快经济发展。

集直辖概念、西部概念、三峡概念、长江沿江开发概念于一体,必将为重庆实现跨越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直辖的重庆,要争取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开放的重庆,要以竞争的姿态走向世界;承东启西的重庆,要争取成为中国长江沿江经济带和西部开发的增长极之一;拥有世界库区移民之最的重庆,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三、重庆发展的战略思路

“十五”期间,我们将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进西部开发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开放的市场体系为依托,以引资嫁接和高技术产业化为实现跨越发展的切入点,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办好移民、扶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四件大事”,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立足“创新跨越、塑造特色、强市富民、持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科教优先发展观,努力提升经济创新、竞争和辐射能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实施科教兴渝、可持续发展、西部开发、城市化和特色经济战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核心经济圈。

重庆为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目标,将致力于提高三大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努力提高制度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政策环境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竞争力。

——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在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确立重庆在西部开发中的增长极地位,巩固和强化重庆中心城市生产要素对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

为此,必须着力推进四大进程:

——市场化进程。着力完善商品市场,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使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成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跨越发展高技术产业,强化传统产业改造,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升级,全市在2015年前完成工业化中期发展,主城区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

——城市化进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2015年达到50%,成为西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加速信息生产和传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为确保实现我市“十五”发展目标,将大力实施五大战略:

——科教兴渝战略。着眼于民众素质的提高,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跨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我市生态环境等问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归根结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绿色产业。同步推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促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

——西部开发战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沿江战略加速实施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庆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利益为动力,与西部地区协作共进,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西部开发,增强重庆的经济竞争力。重庆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资本市场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有所作为,并取得明显成效。

——城市化战略。加快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政策改革,构建起现代化的城镇体系。把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区别不同地区实际,分层次推进城市化进程,主城区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形成次级中心城市群;大力发展小城镇。

——特色经济战略。坚持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区县政府推进体制转换、实施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提升重庆竞争力的主导力量;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住、行和服务消费为主的产业,使之成为“十五”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四、重庆加快发展的轮廓构想

为实现21世纪初的战略目标,将实施以下战略措施:

(一)推进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增强市场要素集散功能

重庆是一个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但全地域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体系不合理,缺乏大、中城市的支持,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发达。21世纪初,在进一步完善重庆主城功能的同时,把万州和涪陵发展成为大城市,加快一批中小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功能结构和布局结构,形成网络化、开放式、多级次的城市群,促使全市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主城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城市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市场中介服务、会务展示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现代化服务体系,成为区域性资金、商品、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

(二)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化通讯网络建设,强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功能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载体。重庆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上游,位居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是西部地区唯一集水、陆、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城市。21世纪初,要继续加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打通具有区际意义的交通干线,构筑起连接相邻省区省会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我们设想,建设兰(州)渝铁路,连接新欧亚大陆桥,打通与中亚的快捷通道;建设遂(宁)渝线、渝怀(化)线,打通与东南沿海的便捷通道;建设峨眉—乐山—宜宾—重庆—万州—恩施—武汉的沿江铁路。完善公路主骨架,建成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的高速公路,建设重庆—宜宾—昭通—昆明的高速公路。注意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三峡淹没搬迁,新建一批专业港口和码头,发展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增强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成现代通信网络。加快重庆信息港建设。

(三)加快科技和教育发展,构筑区域性科技、人才高地

重庆有2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有数百所专业科研机构,5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这是难得的经济资源,是加快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坚持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先导,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教资源富集的优势,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办,努力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有实力和有影响的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四)跨越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产业基地

重庆具有科技人才比较优势,还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具有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有可能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西部的生长点。我们初步设想,21世纪初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力争建成西部地区的光电技术及产业开发基地,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基地,汽车电子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环保技术开发及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

(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

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比重大,国防工业比重大,重工业比重大,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国有经济能否在改革中求得新的发展,关系重庆“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的整体活力。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对西部和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要给予重点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环境比过去已大为改善。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取得突破,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

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00年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庆相对其他地区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决心举全市之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攻坚战,争取基本实现这一目标。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扶优扶强、优胜劣汰、抓大放小的方针,“十五”期间要培植10—15个在国内外有竞争实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坚决关停和调整低技术水平、污染严重、市场前景不好、效益差的小企业。

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期间全部完成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范化公司制改革。争取利用好国家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债转股、国有企业股票上市、土地使用权转让及企业资产变现等政策,优化国有企业负债结构,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减轻企业社会负担。“十五”期间要策划和实施一批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加大引资嫁接力度,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来渝对我市国有企业实施资产重组。

(六)加快资本市场培育,形成区域性资本流动中心

加快西部大开发,必须在国内形成资金要素向西流动的态势,因此要培育几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增强西部开发的融资功能。重庆要争取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之一。重庆金融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重在培育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优化配置,为西部开发服务。培育和发展区域性货币市场,完善同业拆借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区域性短期债券市场。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放宽对企业发行债券特别是短期债券的限制,允许短期企业债券进入市场转让流通。发展期货市场。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渝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构体系和充满活力的竞争格局。创造条件促使我市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如重庆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公司等大胆走出去,增强金融辐射能力。

(七)加强与跨国公司对接,发挥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必将大大加强。重庆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重庆市场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吸引外国公司、企业来渝投资,加强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对接,重庆要争取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西部市场的一个桥头堡。“十五”期间要争取有30-40家跨国公司新进入重庆。把与跨国公司对接和国内企业资产重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促进国外技术、产品与国内市场、资源大融合。利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机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八)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成败,责任十分重大。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移民问题使得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按照轻重缓急,把三峡库区、丘陵地区、中低山区确定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沿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河干流沿线,主骨架公路及铁路两旁逐步展开。重点抓区域和流域,抓典型示范工程,力争短期内有较大的突破。从现在到2010年,要完成封山育林1323万亩,人工造林479万亩,退耕还林27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8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300万亩;完成沃土工程300万亩,草场、草地建设200万亩;建成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建设一批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的重点示范工程。

(九)加快三峡库区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带

三峡库区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经济区域,是长江流域经济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通道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轴线。要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的契机,加快库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合理开发库区淡水资源、旅游资源,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争取21世纪初叶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内陆一个新的产业密集带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成渝高速公路沿线是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当中又一条具有潜力的经济轴线。沿线连接成、渝两个特大城市和一批中小城市,已具有产业密集带发展的雏形。利用成渝高速公路便捷的交通条件,加强同沿线城市的密切协作,进一步促进产业向沿线集中。

(十)加强东西合作,形成东联西进的经济协作新格局

发挥重庆在东西合作中承东启西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营造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区域经济协作新格局。

加强与长江流域省市的合作。重庆地处长江沿江产业带的龙尾,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多共同利益,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主要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高加工度产业的转移和联合发展、市场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要加强合作。

加强与西部周边省区的合作。利用重庆的市场、加工能力、科技人才等优势,与西部省区在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利用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开辟南亚、西亚市场。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抓住东部资金、技术、传统产业向西部转移、扩散的有利时机,创造条件与之对接,加速我市产业升级进程。

标签:;  ;  ;  ;  ;  ;  ;  ;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重庆新一轮振兴_重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