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_研究性学习论文

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_研究性学习论文

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初中语文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农村中学教师学术交流少,信息渠道不畅,资料匮乏,且无教材……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老师们有畏难情绪的根源在没有弄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把它想得太神秘、太复杂、太难。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加思考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几个科学家;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以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是开放式、综合式的大语文研究,它的外延包括课内的(主要是课本、自读课本、名诗、名著等)、课外的(主要是自然和社会生活)和自我学习方法方面的研究等。大到一个课题(或专题),甚至当作一门课程;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的含义,甚至一个字的读音。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

1、语文教师应树立新观念,完成由主体到主导角色的转变。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教师传统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削弱,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教师不再满堂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必须完成从主体到主导的角色转换,给学生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双方对于文学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不再是单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在对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也可以说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根植于语文教师的心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

2、内容丰富、时代感强、颇具开放性的新教材, 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与传统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无论从量还是质、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编排来看,从过去的只重阅读到现在的阅读、写作并重,特别编排了写作、口语交际单元,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量上看,除课本外,还有与课本配套的读本,内容的变化和篇目数量上的增加,改变了过去那种举国上下共读一本书的现象;从入选的文章看,除了保留一些经典的文章外,还选入了一些脍炙人口的美文,更强调一种人文精神,更强调多种情感的流露,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羚羊木雕》等。特别是读本,入选的文章内容更为广泛,更具时代感,内容的丰富多彩,风格的多样纷呈,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二、让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1、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研究性阅读”应运而生。

“研究性阅读”即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去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从以下“四点”入手:①“兴趣点”。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学生关注的,才会使他们产生热情,比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提出了两个问题:孔乙己是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我们如果考不上高中、大学会不会成为新的“孔乙己”?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时,觉得是在解决“自己”的事,那种学习的热情、动力是一般问题无法相比的。②“疑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对教材中的疑点、难点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木兰诗》,“可汗”是古代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这不是矛盾吗?你如何理解释?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教学中可利用这些问题诱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③“空白点”。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为此,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语句,想像生动的情节和描绘的景物;可抓住教材中的省略部分,虚构故事情节;可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想像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可以让学生想像皇帝游行后回到皇宫后的心理与言行,骗子离开时的表情和言行等。④“延伸点”。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若瑟夫现在是一个涉世未深、纯真善良的孩子,他同情于勒,可是今后他会怎样呢?会有什么变化呢?”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2、作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写作”

“研究性写作”的核心就是把“研究”的内容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围绕课题去开展研究并用文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出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自信、自律、自悟中写有所得。具体操作如下:

(1)尊重差异,强化主体,作文主题体现人文性。

每个学生主体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情感、品质、思维、兴趣等方面各不相同。“研究性写作”确定作文主题不能“目中无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同层次,让学生的思想在作文中飞扬。如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就从多种角度、不同层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写作:①概括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于勒人生简历》;②探源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于勒人生启示录》,分析于勒悲剧的成因;③延伸性研究——合理想像写《假如于勒回家了》,进行拓展延伸;④探讨性研究——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写《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调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上研究课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使作文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写作”中来,感受写作的快乐。

(2)立足课本,扩展延伸,作文内容突出兼容性。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研究性写作”一方面应凭借教材,对课本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延伸,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要整合地域资源,开拓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而后作文。

a、源于课本。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语法、修辞、逻辑、文法,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教师要赋予学生选择研究内容的权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实际实施研究写作。如教学《白兔和月亮》,可引导学生探讨腐败的现象和廉洁建设,写《我看校园廉洁教育》等。

b、高于课本。这里,一方面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如教学《社戏》,可引导学生对高甲戏、歌仔戏进行调查研究,写《中学生眼中的社戏》;另一方面是结合地区资源开展调查研究。①校园生活,如后进生心理研究,校园文化剖析,追星族群体效应等。②社区生活,如社区人力资源分配、社区垃圾处理、社区人文资源研究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选题、分组调查、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环节中予以指导。比如我针对同安地区的民俗(如闽南话、小吃、歌谣、风土民情)展开调查研究等。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一片新的天地。

标签:;  ;  

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