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探微论文_徐陈

建筑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探微论文_徐陈

(南通市精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 南通 226001)

【摘 要】钻孔灌注桩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施工技术,具有完善的施工工艺,高效的施工效率和较好的施工质量特点。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技术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加强灌注桩技术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red Pile Technology of Application

Xu Chen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ored pile technology has perf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and goo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rilling pile technolo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e of the problem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lling pile technology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Construction; Drilling; Bored pile; Techn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066-02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市场发展机遇,建设高度和规模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就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建筑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钻孔灌注桩技术的流程优化,加强各施工环节的管理,通过及时的发现技术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从而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2.建筑施工中目前钻孔灌注桩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导管提漏问题

建筑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实施中导管提漏问题较为常见。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1)钻孔灌注桩施工人员在进行钻孔灌注桩管埋深度的测量时,没有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高度进行分析,导致卸管的多提,再加上泥浆稠度较高,形成混凝土面上的提离导管,这就出现了提漏拨拖现象。(2)导管发生堵塞,在进行导管提出的上下提振操作室,因管埋深度不够而发生导管提漏。

2.2 桩身完整性缺陷

常见的缺陷有夹泥、断裂、缩颈、护颈、混凝土离析及桩顶混凝土密实度较差等。分析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大致有: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够,致使新灌混凝土上翻,或提升导管速度过快,导致导管中翻水,造成两次灌注,使桩身形成夹泥的断裂界面。②孔中水头下降,对孔壁的静水压力减小,导致局部孔壁土层失稳坍落,造成混凝土桩身夹泥或缩颈。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桩后形成护颈。③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运输路径太长、或导管漏水,混凝土受水冲泡等,使粗骨料集中在一起,造成桩身混凝土离析。

2.3 影响桩底支承条件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灌注混凝土前清孔不彻底,孔底沉淀厚度超过规定,影响承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3.1 进一步优化钻孔灌注桩实施流程

3.1.1 确保施工场地的平整性,在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之前,必须对施工地面进行平整处理,对桩基底部的杂物进行清除,以提升钻孔灌注桩周围地面的密实度。

3.1.2 进行桩位的准确测量。设计人员必须依据施工图纸,对桩基坐标进行测量,同时利用经纬仪来进行桩基控制点和桩位的确定,测量误差允许控制在10mm以内,以准确确定桩埋深度和桩顶高度。

3.1.3 钻孔安装必须保持钻机处于良好的垂直状态,并在钻孔底部放置木枕来避免钻孔过程中机器的振动而产生位移和倾斜。同时要合理控制钻孔力度,由慢到快的速度来提升钻孔牢固性和平稳性。

3.1.4 钻孔成型必须以正循环形式进行,并合理控制泥浆比例,避免塌孔发生。

3.2 优化桩身完整性缺陷

3.2.1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除能自行造浆的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钢护筒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米,在砂土或填土中不宜小于1.5米,上口高出地面100~200,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保证孔内泥浆面高地地下水位1~2米以上。

3.2.2 出现缩孔塌孔时,应立即投入粘土块,并使钻头慢速空转不进尺进行固壁。

3.2.3 每次拔管高度以能容纳吊斗一次所灌注的混凝土量为限,在任何情况下,套管内应保持不小于2米高度的混凝土。

3.2.4 当桩身配置局部长度钢筋笼时,第一次灌注混凝土应先灌至笼底标高,然后放置钢筋笼,再灌至桩顶标高。第一次拔管高度应以能容纳第二次灌入的混凝土量为限,不应拔得过高。在拔管过程中应采用测锤或浮标检测混凝土面的下降情况。

3.2.5 桩管内灌满混凝土后,应先振动5~10s,再开始拔管,应边振边拔,每拔出0.5~1.0m,停拔,振动5~10s;如此反复,直至桩管全部拔出;为防止缩颈,在一般土层内,拔管速度宜为1.2~1.5m/min,;在软弱土层中宜控制在0.6~0.8 m/min。

3.3 优化桩底支承条件

3.3.1 桩孔底沉渣厚度端承桩不大于50mm,摩擦端承桩不大于100mm,摩擦桩不大于150mm。转至设计要求深度后,应开始清孔,可使钻机空转不进尺,直至排出的泥浆相对密度与进浆相等或接近,手捻泥浆无砂粒感时为清孔合格。清孔结束后在1小时内必须浇筑混凝土,否则应重新清孔。

3.3.2 采用灌注桩后注浆工艺。灌注桩后注浆指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于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试验证明,桩底注浆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均大于未注浆的承载力,提高幅度在30%~60%;桩侧、桩底同时注浆,单桩垂直承载力提高幅度更大,达到了85%。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 后开始,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10m;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后桩端;对于非饱和土宜先桩端后桩侧,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的建筑施工来说,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离不开结构及桩基部分的稳定支撑。对于钻孔灌注桩技术的质量及基础工程安全控制上,必须做好全程的施工控制和检测,一旦发现不利条件,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将施工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从而为整体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徐陈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建筑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探微论文_徐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