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精神文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起有落,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向上的,并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从总体上看学生们的政治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并具有积极参与改革的意识,其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更加务实的特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步扩大,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较好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在道德追求上表现了对美好道德的向往,重精神、重成就,也注重现实的自我;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进一步弘扬和发挥,竞争成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催化剂;他们渴求知识,成材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读书热”再度兴起;大学生参与意识增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同学自发地组建“爱心奉献小组”、“校园文化监督岗”等,使校园文明状况明显好转。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德育为首”的原则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校园内精神文明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公德失范。比如:个人卫生很讲究,寝室脏乱差却无人主动打扫整理;被同学偶尔用去一点牙膏会耿耿于怀,盥洗室的自来水哗哗直淌却无人过问;自己的物品视为珍宝,对学校的公物损坏却毫不吝惜;校园内男女勾肩搭背,拥抱亲昵时有所见;图书馆的新书没几天就变得“满目疮痍”;节假日的寝室里杯盘狼藉、烟酒气冲天;无故旷课逃学、互抄作业、考试作弊习以为常;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把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看作是真本事,受社会“关系网”、“人情面子”的影响,在毕业分配时,送礼请客,拉关系走后门;打饭、提水时拥挤不堪,甚至恶语伤人;在餐厅、宿舍、走廊内乱倒饭菜,在课桌上、墙壁上乱刻乱画,且格调低下;有的学生见了父母横眉冷对,见了老师形同路人;出口成“脏”,满嘴是污言秽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如何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人人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社会才是安定的,也才能和谐地向前发展。同样道理,只有每个大学生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校才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新时期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新时期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给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青年学生;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高校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其次,新时期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客观要求。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当然也就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第二,这也是由精神文明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是方向,是统帅,“智”是本领、是技能,“体”是“德”和“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诸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再次,新时期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是高层次、高科技、高级专门人才荟萃的地方,它的根本使命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的教育教学,不仅传递着人类社会先进的生产经验、技能和科学知识,在劳动力的再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进行着道德行为规范的传递。高校是人类文明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它所传袭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所以,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力量、强大的依托。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或法律约束所不能替代的。这不仅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决定的,也是由高等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高校教育的育人性、时效性、科学性、传递性等方面决定着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它直接传播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直接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所以,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三、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欲使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做到“四个到位”。

(一)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做到思想认识到位。

从广泛意义上说,高校的一切教育都属于精神文明教育,从教书育人到管理育人,都包容着榜样影响、理论教育、思想熏陶、说服引导等有形无形或无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分,也是一个学校一切工作的内核。实践证明,学校什么时候淡漠或削弱精神文明工作,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和消极的价值观念,就会“倒涌”,侵蚀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混乱。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纯粹的遮雨工具,雨天撑开来,晴天收起来,应始终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唯有如此,方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发挥其应有的潜在价值功能。

(二)从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出发,做到组织协调到位。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多部门、多环节、多层面协同一致、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内容、对象及方法各要素内部及各要素之间彼此协调,必须加强组织内在的协调。首先是部门组织及各环节之间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保持贯通一致,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其次加强学校思想教育与社会影响的一致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力求把社会中有利于教育学生的积极因素纳入学校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系列,做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内在统一;再次,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队伍的正规化、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因领导个人好恶好造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随意间断。

(三)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做到行动到位。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讲求实效,追求社会效益是其中应有之义。为此,教育工作者需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共同心态和思想脉搏,研究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征,遵循学生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主要问题,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系统地进行思想疏导和深入细致地进行建设,克服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

(四)从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益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做到管理到位。

管理到位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最大效益。纵使精神文明建设大量是无形无声的,但其潜移默化的价值通常是透过行之有效的管理而折射出来,所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再者,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往往融会到管理工作中,二者相互补缺达到相得益彰,实现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有效的管理有机整合,在整个过程中使精神文明的科学性与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融会贯通,使精神文明建设生动形象、具体深入、细致感人,真正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最优化。

标签:;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