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借鉴“双元制”经验, 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省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对策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自1993年9 月开展借鉴“双元制”经验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走过了6个春秋,6年来的改革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阻碍了改革实验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实验的经验就难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应用、推广。
1.教育观念问题
经过几年的改革实验,人们教育思想观念虽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思想,但并不稳固,时常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一是来自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即鄙薄职业教育,用旧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来评价职业教育,认识不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即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认识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操作技能。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职教改革阻碍很大,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验,推广改革经验,首先就要转变职教观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报刊等新闻媒介以及召开现场会、研讨会的方式加强对国家关于职教改革的方针、政策方面的宣传;介绍先进的职教模式,职教思想;广泛宣传改革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及基本经验,增强人们的改革意识,逐步树起职业教育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为改革实验的深化与发展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有关政策问题
几年来遇到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统考统测
为了确保职教的教学质量,每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对职业高中,各级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的普通文化课,主要专业课进行统考。改革实验采用的是新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与现行的计划与大纲不同。对各实验专业的首批实验班各级教委及劳动局均给予了扶植政策,允许学校不参加统考,但是随着改革实验面的扩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与考试考核体系的改革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应把改革实验纳入自己的工作目标,允许参加改革实验的所有学校不参加统考,同时,为了检测、监督改革实验教学质量,教育与劳动有关部门可根据新教学计划与大纲对实验学校进行抽考,并逐步建立新的考试考核体系。
——职业技能鉴定
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是以国家现行的各工种的应知应会为标准的,与改革实验方案出入较大,在深度上往往超越实验方案,而在知识范围上又远没有含盖实验方案。省劳动厅对各实验专业的首批实验班给予了扶植政策,允许单独出题考试。随着改革实验面的扩大,如何解决职业技能鉴定问题,我们建议,省劳动厅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今后两年内为各实验专业(工种)依据新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参照国家规定的各工种的应知应会标准,建立相应的题库,以确保实验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性,这样才能使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在省内推广。
——高职招生
改革实验打破了原有学科体系,综合设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大大加强,而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则显不足。有些学生家长担心实验班毕业生,文化课知识深度不够,参加高职招生考试无法与非实验班学生平等竞争。为此,我们建议高职招生时应充分考虑改革实验班使用的教学计划与大纲这一实际情况,为报考高职的参与改革实验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单独举行同等水平的入学考试。
3.师资问题
实验中我们遇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改革实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结构、教学计划与大纲到教学方法等均做了大幅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使我国传统的学科型的师资难以适应。实验中,通过辽宁职教所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以及实验教师的自我进修,虽已形成一批骨干改革实验教师,但是,要大面积推广改革实验的成功经验,还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革现行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
首先,师资培训机构应把促进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针对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使现有师资逐渐适应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同时,师资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在实验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组织协调他们为其他学校提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咨询和指导,并承担一定的为其他学校培训教师的任务。
其次,师资培养机构应根据职教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职教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教育实习;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方面的训练,使职教师资的整体素质适应职教改革的需要。
4.经费问题
改革实验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与媒体及原材料费,一定的投入是必需的。实验中各实验校及其主管部门均对实验给予了相应的投入,但仍感经费不足。如何解决投入大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这一矛盾,便成为改革实验的新模式能否为普遍接受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植,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改革实验,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对实验给予配套投入。
其次,在有限的投入中应尽可能加强对基本技能训练的投入,确保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需要,为在生产条件下,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第三,探索产教结合的训练模式。开发产教结合的生产项目,通过项目培训来强化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及综合技能的养成。
第四,探索资源共享的模式,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效益。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统筹功能,对本地区的职业学校根据其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其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学校联合体,实现本地区内职教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应统筹规划建立通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训中心,作为职业学校培训的补充,某些在学校难以完成的基本训练安排在综合性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本地区所有职校服务,使有限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5.企业参与问题
德国的双元制“一元”指的是在学校进行的理论教学,另“一元”指的是在企业进行实训,而且以企业实训为主,学生在接受培训的三年过程中有2/3的时间在企业,显然这种模式是不适应目前我国国情的。在改革实验中根据我国特点,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即头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第三学年学生下到企业,采取顶岗实习的办法,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等。六年的改革实验表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当然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企业参与职教还仅限于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配备实训师付等,更深层次上参与职教的问题并未解决。
表现在:一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编排过程中缺乏企业的参与,仍以学校的教师为主,其所编制的课程往往容易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企业实训的规范化问题并未解决。进行企业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生产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目前企业的实训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于企业的经济状况不景气,许多企业拒绝接纳学生实习,而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往往把它作为额外负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没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实训内容完全取决于生产任务,许多相应的内容得不到训练;很难做到根据培训内容进行岗位轮换实习,企业实习实际上变成了单一岗位,甚至单一工序的实习。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企业把参与职教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呢?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企业参与职教不再仅仅凭企业领导对职教认识水平的高低或学校与企业的感情深浅。国家职教法已明确企业承担职教的责任与义务,地方政府应依据职教法的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不同的参与职教的形式,使企业参与职教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培训制度,使职业培训规范化。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规定企业举办职业培训应具备的基体条件。如对培训师付的素质要求,对企业培训场所及设施的规定;二是明确企业的培训职责,并严格实施。包括明确企业的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三是建立培训师付的选择与培训制度;四是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模式。经济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可建立专门的培训车间,单独举办职业培训;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联合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在提供培训经费、场地、设备及培训人员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助。
(执笔人: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