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观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英国论文,学派论文,国际社会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6)03-0077-05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一直为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所主导和控制,但这并不表明其他国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毫无贡献,英国学派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尽管游离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外,英国学派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赢得了国际关系理论界的青睐。英国学派,又称国际社会学派,其宗旨是追踪国际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国际社会的性质与功能。[1] 自1959年诞生至今,先后经历了形成(Foundation)、巩固(Consolidation)、再生(Regeneration)和扩张(Expansion)四个阶段,其代表人物也几经更替。按照历史顺序,查尔斯·曼宁(Charles Manning)、马丁·怀特(Martin Wight)、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文森特(John Vincent)与布赞(Barry Buzan)等分别引领着英国学派发展的潮流。[2] 尽管他们的理论表述各异,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思想上坚持以理性主义为基底、侧重研究“国际社会”这一概念,在研究途径上坚持传统的哲学历史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在道德上坚持非完美主义伦理观等等。[3]
一、国际社会的主要思想
英国学派对国际社会这一问题的论述是从它的思想渊源开始的。怀特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存在三种传统:现实主义(re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革命主义(revolutionism),分别对应于霍布斯主义、格劳秀斯主义和康德主义三种思想。[4] (P19)这三个传统对国际关系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诠释,而英国学派正是这三种传统对话的产物。
霍布斯主义坚持国际关系的冲突观,它认为在无政府状态的国家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利益始终是冲突的,因此国家为实现自身目的而不择手段。在道德与国际规范的作用问题上,它认为相对于国家利益而言,道德和国际法无足轻重。康德主义则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国际关系实质上是潜在的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全人类共同体中,人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合作是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康德主义者强调国际道义,但国际道义所鼓励的并非是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而是推翻国家体系,以世界社会取而代之。格劳秀斯主义则介于霍布斯主义传统与康德主义传统之间,它继承了霍布斯主义关于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的观点。但在国际关系的实质这个问题上,它与霍布斯主义分道扬镳了。在格劳秀斯主义者的眼中,国际关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它们之间相互的经济与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国家应受到它们所组成的社会规则与制度的约束。规则并不是以推翻国际体系和以世界共同体取而代之为目的,而是让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实现合作与共处。[4] (P20—21)
英国学派认为,现实主义过于悲观,革命主义又过于理想,只有理性主义才是最为自由的国际关系理论。[5] (P29—32)它一方面摒弃了现实主义关于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摒弃了革命主义过于理想的世界社会观。在英国学派看来,对理性主义的推崇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完全排斥,因为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三个传统是一种“共存与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必须将三个传统结合起来,使其共同起作用,组成一个最优化的思想体。[6] 因此,英国学派在综合这三种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三个关键概念来建构国际关系的图景,并取国际社会作为其核心思想。[7] [1]
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中较早出现的概念,布尔认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有足够的交往,而且一个国家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从而促成某种行为,那么国家体系或国际体系就出现了”。而“如果一群国家意识到他们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并认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同规则的制约,而且它们一起建构共同的制度,那么国际社会就出现了”。[4] (P7—11)国际社会又分为区域国际社会和全球国际社会,在区域国际社会如何过渡到全球国际社会的问题上,英国学派的前辈们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他们仅仅从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视角解释了国际社会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如怀特从欧洲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社会的形成,布尔也只是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社会形成的功能学说,他们都无法回答国际社会的扩展问题。[8] [9] 对此,布赞提出一种“共同身份”论来分析当代全球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他认为,“共同身份”是国际体系走向国际社会的最好理由,也是区域国际社会走向全球国际社会的最佳道路。共同规范、规则和制度最终必须产生共同身份或由共同身份产生,形成“我们性(weness)”,国际社会的成员之间必须要有共同的利益认同、价值观认同,因为当区域国际社会扩展出自身区域并进一步向全球扩展时,那些试图融入这个区域国际社会的国家尽管有可能与这个区域国际社会享有共同的制度,却未必与其享有共同的文化,它所遇到的全球国际社会只能是多文化的,不可能只是一种制度性的结合。此时,维持全球国际社会的最佳纽带只能是成员间的身份认同。[9]
在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上,布尔认为国际社会以国际体系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但国际体系未必以国际社会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因为在国际体系中,国家通过互动关系影响对方的行为,却并不必然导致其享有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观念。[4] (P7—11)另外,相对于现实主义传统的国际体系而言,理性主义的国际社会则要稳定得多。
世界社会这一概念出现的较晚。国际社会的重心是国家间关系,世界社会则将个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整个人类作为全球社会身份与安排(globe societal identities and arrangements)的焦点。在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英国学派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一致的看法。布赞认为,尽管二者在某些方面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比如说国际社会坚持无政府状态的假设,而世界社会则强调普世的人类利益,但整体上看,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以对方的发展为前提。因为没有世界社会观念与文化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国际社会的发展;同样,没有国际社会这一稳定政治结构的支持,也就不会有世界社会的存在。[9] [1]
二、国际社会观对欧洲一体化的解读
长期以来,传统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如从事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联邦主义、功能—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等)专注于对策分析与经验研究,它们往往都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谈论如何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因而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程度的缺陷。例如,联邦主义主张通过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自上而下地实现一体化,但它忽视了国家主权对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新功能主义则主张,各主权国家在让渡部分主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与政治领域的合作,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一体化。问题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国家的主权让渡需要有政治共识,而目前的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共识远未达成。政府间主义在分析欧洲一体化时,把成员国尤其是成员国政府当作首要的行为体,强调政府的优先选择和政府间的谈判对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但它忽视了超国家组织和跨国行为体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反映欧盟制度实际发挥的作用。[10] 可见,这些理论都没有从整体上抓住欧盟内部治理体系的运行特征,低估了欧洲的外在环境对其一体化进程的影响。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观则弥补了这些不足,它一方面用一种整体框架抓住欧洲一体化进程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解读了这种进程的国际定位问题。[11]
1.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内部特征。
英国学派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欧洲国际社会与欧洲世界社会共同存在、共同起作用的二元过程。[12] 首先,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内部存在着一个欧盟国际社会,这个欧盟国际社会的规则与制度必须由其成员国决定,因为欧盟国际社会是由它的各个具体的国家组成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中心,拥有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权利。在英国学派眼中,尽管国际社会塑造了国家,但国家也同时在塑造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形成不但不意味着国家的消亡,相反它还要求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核心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进程无不是其成员国自愿放弃部分主权的结果。仅以决策机制为例,在一体化进程中,凡是涉及到欧盟各成员国利益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他们集体决定的,如《欧洲联盟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等都是如此。
英国学派还认为,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欧盟世界社会。第一,欧洲一体化的文化与思想渊源由来已久,它植根于欧洲古典文明的沃土,经历过基督教普世主义的洗礼,受过“欧洲合众国”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和思想的推动下,欧洲意识不断觉醒,并日益成长为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其次,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洲的共有价值观也开始深入人心,其公众的社会政治观念与文化价值观念在不同程度上同化,这些都进一步地促进了欧洲认同的发展,并促使着它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承载者与重要动力;再次,欧盟层次的非政府组织活动非常活跃,欧盟国家内部人民之间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它们正进一步深化欧盟世界社会的发展;最后,欧盟条约中对欧盟公民权的确立、欧洲自由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更为欧盟世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11]
由此可见,在英国学派学者的眼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既存在着一个欧盟国际社会,也存在着一个欧盟世界社会,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就其目的而言,欧洲一体化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两种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力求取长补短、趋利避害,最终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12] 英国学派在这里既肯定了主权国家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又没有忽视非主权国家因素的影响,从而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给出了有意义的解释。
2.欧洲一体化的国际定位。
在英国学派看来,尽管国家是欧盟国际社会的核心,但欧盟国际社会的成员国与欧盟的成员国是不同的,因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是通过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的,要求其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利益认同、价值观认同和共同的规则与制度,然而欧盟的成员国却并不完全拥有共同的利益认同、价值认同和共同制度,因而也缺乏一致的身份认同。近年来,欧元、欧洲宪法的艰难开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份认同的缺乏,使得欧盟国际社会的结构变得相当不稳定,而这必然会阻碍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英国学派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将其放在更广阔的国际大环境中,在一个更大层次的国际社会中寻找身份认同,即寻求共同的利益认同、价值认同和共同制度,以此推动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相对于欧盟国际社会而言,欧洲国际社会的范围大得多,当然其共有的制度也相对薄弱一些。另外,在欧洲国际社会之外,还有一个范围更为广阔的全球国际社会。英国学派认为,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欧盟国际社会只有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国际社会的价值观,不断学习借鉴非欧盟国际社会的制度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如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就是借鉴欧洲集体安全模式的结果,它与欧洲价值观相一致,并且在欧洲国际社会之内的另一个层次发挥着有效的制度作用。[11] 同样,欧盟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将推动欧洲国际社会与全球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这样欧盟国际社会的价值观与利益观也将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其所建立的经济、外交与安全制度,也将对欧洲国际社会乃至整个全球国际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推动全球国际社会的价值观、利益观以及全球制度的进一步调整。
欧盟国际社会、欧洲国际社会与全球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身份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认同关系从欧盟的候选成员国公开支持欧盟原成员国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可以看出。英国学派认为,这三个层次的国际社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着欧洲一体化进一步走向深入。[11]
三、结语
尽管英国学派不以欧洲一体化研究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但作为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它的国际社会观还是能够有效地解决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内部特征与国际定位问题,这种独特的解释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优点与缺点,英国学派对欧洲一体化的分析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英国学派主张身份认同是国际社会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键因素,但是,在这种认同的标准问题上,英国学派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既然身份认同标准是不明确的,那么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之间、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之间的界限也就是模糊的。当然,瑕不掩瑜,事实上,英国学派对欧洲一体化分析的潜力还远未被挖掘。例如,既然欧洲一体化一直试图在欧盟国际社会与欧盟世界社会之间寻求平衡,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这种平衡呢?又如,如果跨越空间的限制,将现在的欧盟国际社会与其他地区的国际社会进行比较,又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呢?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2]
英国学派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它已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正如布赞所言,将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研究相结合,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富于创造性的成果。[13] 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国学派自身也将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认同和发展。
标签:欧洲一体化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英国欧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