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篇初中语文课文的“细节”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几篇论文,初中语文论文,细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四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十段中写道:“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第十三段写道: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第十四段写道: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诺曼底”号上的人数有问题:按照第十段的介绍,全船只有57人。《“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刊(7)》(1986年出版,该册为外国微型小说专辑),原文有题记: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第十段是这样写的:“‘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第十三、十四段内容与苏教版课文一样,人数也只有60人,没有61人。小学五年级也有这篇课文,第十段内容与《微型小说选刊(7)》内容一样。
我们知道,对于课文,教材编者是精心选择、精心校对的,而且也会进行适当的修改。因为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极为重要的内容,教材是不允许出错的。不可否认,各种版本的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像《“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人数不符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对学生把握课文主题的影响很大:学生可能会因人数的不符,对哈尔威船长的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的精神难以认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7课是梁衡的《夏》(选自1984年6月4日《语文报》),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文章第二、三两段写夏天的热烈,第四段写夏天的紧张、急促的旋律,第五段抒发对夏天的赞美。粗看没问题,仔细一想,问题来了:第一段作为全文的总起,下文内容应该与第一段内容形成照应关系,而下文三段内容却不能与第一段的“紧张、热烈、急促”的顺序相照应。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处理好前后照应的关系,而课文却没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能服气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七课是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热爱生命》,课文第二十六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条流得很慢的、宽广的河就是铜矿河,那片光辉的大海是北冰洋。”读来总觉得不大舒服:这条河是流得“很慢”且流得“宽广”的河,还是“流得很慢”且“宽广”的河?也许有人说这个问题问得太幼稚了,当然是“‘流得很慢’且‘宽广’的河”了。是的,应该是这样,但是本句这样表达就不可以理解为“流得‘很慢’且流得‘宽广’的河”吗?(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理解是错的)
旧版的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曾选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是介绍图书发展历史的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最初出现在教材中,课题是《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口袋图书馆”改掉是对的,但是改成“缩微图书”就合适吗?我看未必。“甲骨文”是文字的一种,同样与“图书”不是一个类型,这样改,犯了与原题同样的错误。课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这句话中的“这”显然是指“甲骨文”,“甲骨文”是“书籍的雏形”是说不通的。
以上4例可以进行如下修改: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数,找到雨果的原文对照,如果原文本身就有错,就把船员人数改为29,或把乘客人数改为35(船员是28人的,乘客改为32人)。
《夏》的第一段改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紧张、急促的旋律”。
《热爱生命》第二十六段的这句话改为“这条宽广的流得很慢的河就是铜矿河,那片光辉的大海是北冰洋”。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题目可改为《从甲骨文片到缩微图书》(或《从甲骨到缩微图书》)。“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可改为“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