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条件的东西部中小企业产业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条件论文,东西论文,环境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扶持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乡镇企业或技术密集型,新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应以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西部地区则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
东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产业定位的战略思考
东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定位首先要着眼于东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首先,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转换升级较快。东部地区中小企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两高一低产品(即高技术起点、高附加值、低能源或原材料消耗)。产业结构已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方向转化。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则主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其次,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大部分已进入集体产权改革的制度创新时期,新的产权制度、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和新的政企关系初见端倪,从而为东部中小企业新一轮增长打下了制度基础。而目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制于区域内人才、资金的短缺和观念意识的保守,多元化产权的主体严重缺位,因而在中小企业的财产制度上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上,保留着传统的形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因此,西部地区要巧借区位优势,学会错位发展,提高竞争力,进而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全国发展格局看,当东部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做强做大,在许多行业建立了“霸主”地位。西部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很难攻破,比如啤酒、钢铁等。另外,从目前市场看,消费者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密集,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几乎集中到了3、5个品牌。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整合过程中,与西部相比,东部已先行一步,具备了资本、技术、品牌、网络和区位优势。如果西部在此时提出和东部一样的做大做强的口号,显然处于劣势,所以西部要扬短避长,把企业做得小而专、小而强、小而精。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总是把东部企业作为首选,比如汽车、啤酒、高新技术等,很少光顾西部企业。东部的大企业较之跨国公司是小企业,所以在此情形下,西部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就有很大的落差。基于此,西部中小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东部已快一步时,再加上跨国公司的一臂之力,西部企业不可能和东部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所以西部中小企业就要退而求其次,把企业做小,因为有这样的机遇和空间。目前东部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要做大、做强,否则将会被“吃”掉。因为它做小就面临无力承担资源和成本的提高造成的困难,这就是东部中小企业做小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而这又正是西部中小企业所具备的条件。另外,东部对国外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所以,正是由于东部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国外中小跨国公司在东部的错位,就为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机遇。西部中小企业就可以借此良好机遇,承接到东部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中,完成东西部产业的耦合,实现东西部经济一体化。西部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家的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将在合作中得以改变。
因此,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扶持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乡镇企业或技术密集型、新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应以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重点,而西部地区则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环保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
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选择
中西部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不少人比较悲观,认为一方面国际上美国、日本、欧盟等三大经济主体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产品出口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已经被东部企业占领,加之我国经济从短缺转向相对过剩后,整个市场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无大的起色,工业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不少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倒闭。因此,投资空间不大。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虽然上述情况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变得狭小了。主要的问题是,要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努力拓展投资空间。
一、发挥自身优势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技术创新优势。大企业在正式投产后通常使用的都是成熟的技术,也不可能经常性地开发新产品。而中小企业则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特点,不断开发新产品,革新生产技术,并实行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市场需求的拾遗补缺优势。中小企业人员少,产量低,可以生产小批量的产品,满足人们随时变化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小批量、多品种和多花色、价格灵活的产品,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经营。三是特殊资源的发掘利用。特殊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原材料资源、市场和人文资源等,可以充分利用其文化产品、民族产品以及一些无法用机器生产的产品等。四是专业化分工优势。不仅可以和大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之间也可以开展专业化协作。五是可扶持发展优势。利用中小企业规模小、易于调整的特点,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
二、拓展适宜的投资空间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不仅不会缩小,而且会越来越大,因为涉及人们吃、穿、用、住、行的传统领域永远不会消失,而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产业。
1.为大中型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空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型企业会逐步增多,加之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国大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会增加。这必然会加大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从某些特定产品领域看,大中小企业之间会有一定矛盾,但是就总体而言,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不是此消彼长的。仅就专业化配套方面看,大企业的发展可以拉动中小企业投资空间的增加。汽车、家电、机械、食品等行业大企业的发展,都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也正是由于有一大批适应大企业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才使大企业有了雄厚的基础。即使是国外进入中国的大企业,也离不开当地中小企业的配套。例如,日本松下电工进入中国后,便和名不见经传的只有50人的上海盛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共同开拓家居装饰业市场。
2.农业产业化投资空间。
农业产业化,即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龙头,以农民家庭为农副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以海内外为目标市场,形成“公司+农户+市场”的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形式。我国的农副产品原料丰富,但加工度不高。据有关资料,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价值比率(注:农副产品价值和加工产品价值之间的比例。)不到美国的10%,甚至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和某些组织措施,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与需要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蔬菜、瓜、果保鲜及其初加工和深加工,农作物的果实、秸杆、叶、皮,壳的利用,木、竹、藤、棕的加工利用等,都是大有可为的。
3、商品加工空间。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商品市场是经久不衰的,而且在这一领域中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生产。这些产品也有一定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吃、穿、用、住,行,第二个层次是适应人们发展需要的文化、教育、体育等,第三个层次是适应人们享受需要的娱乐产品等。据西班牙《趣味》月刊1996年1月号文章,世界上有20种经久不衰的产品,其中除前苏联发明制造的卡拉奇尼科夫自动步枪外,其余19种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产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如下三方面特点必居其一:一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二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不断更新市场营销战略。因而,无新产品可以替代。在这方面浙江省做出了典范,其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及市场化经营。
4.高新科技产品空间。
高新科技产品代表未来,也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特别是在技术成熟之前以及技术刚成熟时,不可能就大规模地生产。即使是在研制、开发阶段,中小企业也是大有可为的。此外,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起步投资少、对场地要求不高、设备相对简单,一两个素质比较高的科技人员带几个帮手就可以开业。还有生物技术、电子新产品等开发研究,中小企业都可以承担。在这方面,开发空间是无限的。
5.修旧利废投资空间。
沙里可淘金,废旧物中有宝物,一个大企业生产淘汰的废旧物就是一座宝库。目前这些废旧物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还有很大部分没有回收,作为垃圾填埋或烧了;另一方面即使回收了加工深度也不够。有人认为这是捡破烂,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有人算过这方面的账,如果废旧物都能得到回收,对其中的一半左右进行深加工,其产值将超过万亿元之多。
6.环保产业投资空间。
和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的是,垃圾回收、加工利用也可以归结为环保产业,但环保产业的外延要大得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将来经济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环保产业的需求量就越大。目前环保投资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很大,国家鼓励并给予优惠政策,而且还几乎没有出现竞争。一般地说,环保产业利润率不高,但风险也不大。
7.旅游及其产品投资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之一。据有关调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是外国游客的重要游览地。同时,我国居民旅游人数也越来越多,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有40%左右的居民每半年出去旅游一次,每次平均花费3000元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要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就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生活和购物需求。我国目前不仅旅游设施不足,旅游购物环境更差,有特色的产品不多。
8.纺织服装产品创新。
在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中,普通产品过剩,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不足。大量的高档面料需要从国外进口,高档和时尚服装比重低。尤其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很多是为国外厂商加工,附加价值很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时尚和高档次的服装需求将会大量增加。投资方向,一是填补高档面料生产的空白,以形成进口代替产品;二是创自己的名牌,提高时尚和高档服装的比重。
9.特殊产业空间。
有些特殊需求产业,实际需要量不大,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投资。这些产品一般需要专门知识和生产技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资经营的。而掌握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路径,一旦进入,就可以形成独家经营。例如防雷产品,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防雷产品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现代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一些老产品逐渐被新产品替代,更新换代产品层出不穷。就以防雷技术产品为例,过去主要是避雷针,现在已经不能满足新建筑避雷的要求,被新产品替代。还有假肢、假发,以及体育、卫生产品等,都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10.打造某些垄断行业的价值延长链。
我国某些目前为政府所垄断经营的行业,如电信、邮政、铁路、航空、石油、金融、保险等,由于企业规模过大,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其价值链条很短,服务质量不高。随着加入WTO后体制改革的深化,某些方面的业务将会以分包的方式交由小企业经营,从而延长这些行业的价值链条;加之入世后的“国民待遇”规则的实施,企业准入范围扩大,为小企业投资拓展了空间。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企业经营中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国企业进入的约为60个,而允许国内民营企业进入的约为40个,空间还很大(注:参见《经济日报》记者专访陈乃醒研究员:《中小企业投资空间大》,载《经济日报》2002年8月19日。)。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以上十大投资空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产品技术性能看,每一项里都既包含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又包含着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此相对应,从生产过程的技术手段看,既包含着以体力为主的手工操作,又包含着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还包含自动化生产过程,因而,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事实上,就这些投资领域而言,有的曾经投资过,但失败了;有的还在经营,其中经营效益也有差别。那么问题在哪里呢?在于运作。
运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需要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互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与起步时的产业选择很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凡能从当地传统产品做起的企业,一般都比较成功。总结它们的经验,有如下几条重要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资源、技术等条件,合理选择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分析本地与其他地区的资源差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适合搞什么项目就搞什么项目。要扬长避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农业大县,要搞农业产业化,种养加、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或粮油加工、畜禽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林果产品加工等。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龙头产业,发挥特色,合理安排基地和配套项目。有的地方利用相对好的交通、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农副精加工产品,以商促工,以工带农,以商活农,效果很好。不要小看身边的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因为其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往日也许不值钱的东西,往往和市场的盲点、空隙相结合,经加工后能卖个好价钱,甚至能形成大产业。位于长白山心腹地带的白山市,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工作的着重点放到了“半分田”上,忽视了“九山”的优势,现在通过认识地情,认识到该吃资源饭,打特色牌,最大限度地让农民从狭谷中突围出来,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上转移出来。该市全面实施山林改革与综合开发,向大森林生态系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全力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建立了野山参开发保护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中药材繁育基地、山野菜保护开发基地,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几乎没有工业基础的宁夏海原县,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种粮不行,就改为种草,发展规模草产业,从1998年开始,全县规模种植苜蓿已达20万亩,苜蓿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带动了畜牧业发展,还保护了生态。有的地方虽主导产业不明显,但种养加都有,商贸带动齐发展,形成了综合特色,也是一条好路子。有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的地方虽然人多土地少,自然资源少,但利用自己和大城市、大厂靠近的优势,“攀高亲”、“靠大树”,为大企业配套服务,走上了坦途。有的地方则是在原有工业基础通过优化工业结构,培育工业经济支柱,加强技改,上规模,创名牌,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有的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密集,知识、技术、人才密集,适宜于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则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使“知识资本”创造出巨大效益。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为适应这个现实,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中必须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结构,搞农业产业化经营,无论种养加,都不是孤立的,都应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要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地,恢复林草植被。有的地方在发展畜牧业方面,把过去单纯的放牧改为圈养,有效地保护了林草。有的地方搞农业综合开发,既形成了养羊养牛和粮食基地,又绿化了荒山荒坡,治理了小流域。有的地方把发展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结合起来,和发展观光农业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地方在沙漠上搞开发项目,既治理了沙漠,使人进沙退,又发展了农林产业,发展了生态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对于有矿业资源的地方来说,必须防止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务必有统一的合理的规划。老能源基地的小矿则应让位于大矿,既要合理利用,也要保护资源,还要注意矿区的环境保护。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必然加快小城镇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务必十分重视保护耕地,节约使用土地。
3.把市场导向和政府协调相结合。市场机制,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可以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企业必须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中找好各自的定位,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反馈信号调整生产经营决策。市场通过竞争,使成本低的生产代替成本高的生产,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但也不应忽视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从规划、协调、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近几年来的实践说明,各地确立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无论是发展效益农业也好,还是规模化的特色工业也好,政府规划布局,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合理分工,进行自觉的调控和引导,发挥管理的功效,功不可没。所以一定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把握地区经济的特色。当然,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企业和经济工作部门及企业领导者不必依据自己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必“等”和“靠”,而是要充分地自主、自立、自创。
东部中小企业发展以调整结构为主
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已经越过了成长期,正向成熟阶段迈进,因此集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发展环境也比较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结构升级,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有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市场结构调整;三是组织结构嬗变,一般来说,经济规律有其自身的作用,只要不去人为地阻止,终究会缓慢地向前发展的,会自动地发生转变的。人虽然不能消灭或创造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和遵循客观规律,并运用相关政策来促进这一转变,人的能动作用正表现在这里。东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升级规律,使相关政策有了用武之地。
一、产业结构升级政策
按照产业性质,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基本结束,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社会游资比较多,以至发生持币待投的现象。这时政策应当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鼓励向更高产业层次投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二是生产手段的改进。具体地说,相关政策应当鼓励开发新产品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第一,为了鼓励新产品开发而加大企业科研投入,以及鼓励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而加大技术改造,应当在税前列支。
第二,凡为此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银行方面应优先考虑,信用担保机构应优先提供担保,并给予贴息优惠。
第三,积极利用国家科技创新基金。特别是新产品开发,要争取更多的列项,使新产品开发成为推动东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帮助企业熟悉申请程序,正确填写申请报表等。
第四,凡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做出成绩的,应予以税收优惠。开发出本省新产品,可免税一年;开发出国家新产品,免税二年;开发出世界新产品,免税三年。
第五,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建设,加强专利登记、转让等服务;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升技术提供帮助,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的业务关系。
二、市场结构调整策略措施
这里说的市场结构,主要是指产品销售市场。东部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市场要逐步从国内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这应当是我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主要内容。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应当以产品销售走向世界。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国外厂商到中国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上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我们自己更应当利用好这一优势。假定不是这样,而是到国外直接投资,那么走出去的是资金和智力,这些都是我国的稀缺资源,也是应当加以保护和利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应是产品销售出去。所以,东部中小企业要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实现这一目标市场能够促进东部中小企业的大发展,也可以为中西部中小企业腾出国内市场空间。为了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培育产品经销队伍。中国产品要走出去,就必须建立畅通的商业渠道。要鼓励中小企业到国外设立产品销售窗口,也鼓励大批的人到国外去开设商店,把销售中国产品的商店开满世界各个角落。鼓励运用各种销售方式,将产品销往世界各个地区。
第二,要充分利用国家设立的中小企业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到国外参加产品展览、推销等活动。自己条件不具备的,可以请服务机构协助,也可多家联合行动。特别应当发挥行业组织在开拓中的作用。
第三,要落实涉及产品外销的优惠政策。要建立出口信贷,资金方面要保证出口产品生产的需求。要按照现行政策,落实出口退税,并保证按时、足额退税;还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注:现在出口退税普遍存在着对国内企业歧视现象,外资企业退税一般比国内企业及时、足额。而对国内企业退税拖延时间长,有的拖延一年甚至几年,而且不能足额。)。
三、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随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企业组织结构亦应不断调整。这里,除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外,企业组织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一,产权结构股份化。在发展初期,中小企业的产权构成以独资为主,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为适应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企业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联合兼并,以至形成产权结构股份化。这种变化,也具有融资方面的意义。由独资向股份化转变,是企业跃上新台阶的标志。我国东部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产权结构股份化的条件,问题在于经营者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自觉地实施这一战略性转变。同时,作为地方政府也要顺应这一规律的要求,实施这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联合,以更快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造。为此,要采取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等服务机构。
第二,企业空间布局集群化。目前东部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对集中,向集群化方向发展。这种集群发展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一方面便于形成产品及相应的生产资料集散地,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专业化协作。东部很多地方的企业集群形成了开发区,存在问题是过多、过滥。开发区的发展一定要做到“三结合”,即经济开发区、小城镇建设、专业市场相结合。
第三,生产加工专业化。要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以更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际上,专业化分工协作也是工业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东部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条件基本具备,目前所缺乏的是政府导向性政策措施。
第四,企业组织虚拟化。所谓企业组织虚拟化,是相对于产品生产加工而言的,就是企业重心放在科研和销售方面,主营产品开发和销售,产品生产则以委托加工的方式交由其他厂家完成,以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企业。相应地也就会出现一批反向发展的企业,即专门代为加工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称为“纺锤型”企业,它是企业组织虚拟化的异化形式。
第五,家族企业管理现代化。我们这里说的家族企业是指产权构成是以家族资本形成的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是说就一定不好,而是说它易于形成家长式的管理。家长式的管理特征是任人唯亲,大家长一个人说了算,轻视管理制度的作用和地位等。这样的企业不一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垮掉,但一定长不大。家族企业要很快成长进来,一定要克服家长式的管理,尽快向经营管理现代化过渡,包括:一是不能以职权、待遇、关系等,排斥高素质的人才,一定要搞“五湖四海”,这是企业制胜的根本;二是扩大资本来源,以稀释家族资本,使企业资本构成社会化;三是经营管理制度化,绝对杜绝大家长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实现制度化管理;四是建立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西部地区应在优化创业环境方面有所突破
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从目前态势看,存在着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现在对于西部来说,是下决心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扩大差距的趋势越发展越对西部不利。对于西部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是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1.坚定发展自己的信念。西部很多地方对发展自己信心不足,表现在将农民脱贫致富的立足点建立在输出劳动力上。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是下策。如若将此作为主要方式,自己永远发展不起来,本地经济难以振兴,落后面貌改变不了。所以,应当将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作为临时或补充办法,建立起发展自己的坚定信念。对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也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一种资源看待,即鼓励打工人员回家乡办厂开店,凡这样做的视同外商优惠;鼓励在外打工人员为家乡建设提供信息,招商引资,有功者给予奖励;鼓励他们为推销本地产品服务,能转为经商的更好,能牵线搭桥的也给予奖励。
2.把经济振兴的重心转移到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战略轨道上来。西部虽然经济发展不快,居民收入低,但不少地方政府却严重地存在着对中小企业发展不感兴趣的现象,企图以发展大企业为捷径来很快改变落后面貌;认为西部虽然落后,但只要上几个大型企业,GDP很快就上去了,因而对发展中小企业兴趣不大。当然,能发展大型企业也是好事,但是愿望是一回事,有没有可能发展大型企业则是另外一回事。同时,即使有可能上几个大项目也难以解决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难以实现普遍富裕,特别是难以安排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难以实现农民快速增收。事实证明,西部上大项目机会不多。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发展中小企业上来,而且应当以发展私营经济为主。实际上,西部和东中部的差距不是大型企业的差距,而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差距,是私营经济的差距。所以,西部应当立足于本地实际,下决心优化环境,铺天盖地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动员农民大量参与到非农产业的发展中来。
3.减轻负担,阻断恶性循环链。优化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减少税费。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收入偏少,普遍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加之政府官员急于实现政绩,因此就对企业课以重税,同时无限制地对企业实行行政性收费以及行政以外的收费或者罚款等。这样恶劣的环境难以促进企业很快发展起来,税费源近于枯竭,财政就越困难,越困难就越收……形成难以终止的恶性循环圈。为了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增加,这也许不能彻底改变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局面,但至少吃饭困难得到缓解,这就为阻断上述恶性循环圈提供了微弱的可能。从加快发展西部经济着眼,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从减少企业税费开始,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减少老、少、边、贫地区的税赋;同时营造小气候,给予企业一年左右的试办时间(不收税);尽量减少行政性收费;非行政性收费实行零收费。
4.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多,就业难,因而城乡居民收入低,特别需要实现以增加就业为主的经济体制转轨。实现转轨,就要从降低就业门槛做起。特别是微、小型企业,更应当实行“多与、少取、搞活”的方针,使更多的人从中找到饭碗。具体地说,一是要改革微、小工商户都要审批注册的传统做法,实行先干起来后登记;二是降低开业条件,对微、小型企业实行“五不”,即不规定注册资金,不规定营业范围,不规定有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需要专门营业场所,不收取任何费用;三是城市建设要为增加就业提供方便,不要一味强调所谓“城市形象”,将适合于就业的小商铺、街头摊点等加以整顿,搞大商店、超市、连锁等,否则一边是所谓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另一边是老百姓吃不上饭,严重脱离实际;四是为适应增加就业需要,所有银行都应当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帮助筹措就业资金,各级担保机构也要适应增加就业的要求,开展小额贷款担保;五是减轻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条件和费用。西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的非农参与率太低,为了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要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条件和费用,其中包括子女入托、上学与原城市子女同等对待,对占地户、拆迁户、灾民、水库移民等实行税赋和收费优惠等。
(本文出自《东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结构比较研究》课题主报告。本课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重点(B类)课题。课题负责人:陈乃醒;课题组成员:施晓红、常风林)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定位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