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中医医院 四川 广安 638500)
【摘要】目的:对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将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间在本院小儿内科接受治疗的52例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A、B两组,26例/组。一组实施常规治疗(B组),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后的氧分压(70.52±2.15mmHg)、二氧化碳分压(51.20±2.15mmHg)和紫绀纠正时间(2.14±1.36天)、心率恢复正常时间(3.05±1.61天)、呼吸频率恢复正常时间(2.51±1.29天)均优于B组数据(P<0.05)。结论:在小儿呼吸衰竭疾病中采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165-02
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会使机体出现代谢紊乱、部分生理功能障碍等表现[1],一般由哮喘、肺部感染等疾病引发,小儿由于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而引发此病,以往临床常采取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案,但其创伤性较大,不适用小儿。为了观察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小儿内科收治的52例呼吸衰竭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病例选取时间是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采取数字随机分组法将52例患儿分成下列两组:
A组(n=26)——男:女=14:12;年龄范围1~8(4.51±1.34)岁。
B组(n=26)——男:女=15:11;年龄范围1~9(4.24±1.18)岁。
A组和B组呼吸衰竭患儿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别不明显(P>0.05)。
1.2 方法
B组——常规治疗。给予患儿补液、抗生素、氧气支持治疗,使患儿电解质、酸碱恢复平衡,预防感染,恢复各项身体指标。
A组——常规治疗+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氧疗器通过鼻塞给氧,借助气源管将氧源和患儿鼻腔相连,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对氧流量进行调节,保证氧疗器压力稳定,在患儿病情改善并稳定后,适当调低压力,待患儿身体状态良好后,撤除氧疗器,使用普通面罩给予氧气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记录患儿紫绀纠正、心率及呼吸频率恢复正常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将动脉血气指标、各项症状改善时间用(x-±s)表示,t检验,投入SPSS 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动脉血气指标
如表1所示,A组和B组治疗前两项动脉血气指标相差不明显,P值>0.05,经一段时间治疗后,A组的氧分压明显高于B组,二氧化碳分压较B组更低,P值<0.05。
表1 对比两组呼吸衰竭患儿动脉血气指标(x-±s)
注:数据组间对比(P<0.05)
3.讨论
在小儿临床疾病中,呼吸衰竭属于急重症,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等。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加上各项生理机能不够成熟,无法将有效的生理信息在各组织器官之间进行传递[2],因此会对呼吸中枢功能进行抑制。小儿若患有呼吸衰竭,会常出现呼吸暂停的不良状况,发生率较高,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3],主要因呼吸中枢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会使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以及肺通气量降低。
有效给氧是治疗的关键,改善呼吸抑制的常用方案机械通气在小儿中不适用,主要因其创伤性较大。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的治疗原理是借助氧疗器通过鼻塞给予氧气支持[4],创伤性较小,可使患儿疼痛程度减轻,进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该给氧方式可使患儿的呼吸抑制状态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逐渐稳定生命体征,在治疗期间合理调节各参数,密切监测生命指标,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恰当的时间撤除治疗仪器可减轻患儿痛苦,增加其舒适度。小儿缺乏主观意识,在治疗时需家长密切配合,为了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案,提高其生命质量。
本文表1中数据显示,采取治疗措施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均不理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治疗后,两组指标虽都有改善,但A组改善幅度更大且更为理想,P值<0.05。表2中数据显示,A组患儿紫绀纠正、心率和呼吸频率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较B组更短,P值<0.05。
由此可知,采取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可快速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紫绀等临床症状,效果优越。
【参考文献】
[1]李海英.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1-111.
[2]梁光明,邓滪,甘晓虹.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5,26(2):258-259.
[3]孟娥.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2):1852-1854.
[4]陈中云.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60例病例资料回顾[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382-3383.
论文作者:唐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呼吸论文; 患儿论文; 正压论文; 小儿论文; 呼吸道论文; 血气论文; 指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