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论文_董国民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论文_董国民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651100

摘 要: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学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理念。教育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理论明确提出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和主导,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去探索:

一、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是探究的前提”。只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乐学、愿学。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现有的信息储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起探究欲望;或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引起学生对其的关注;或触及学生的情绪,找到心灵的交融点,唤起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就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创新。

现在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共同商量这节课你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目标。如在教学古诗《秋词》时,用多媒体呈现春夏秋冬四幅图景,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当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之后,教师相机提出:一位大诗人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禹锡的《秋词》……这样,创设了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使激发起来的兴趣,不偏离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探究的积极性。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疑活思,自疏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心理学认为,疑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去实现创新的目标。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的,有些甚至是毫无价值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归纳、讨论、疏理、筛选,从而获取有效的问题,作目标定向。在此过程中,浅显问题,可以由学生直接回答;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而学生难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而经过筛选,疏理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文的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先用过渡性语言引入课题,然后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在老师创设情境中,学生智慧之门打开,思维火花跃起,提出了许多问题,经过筛选、过滤,保留了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目标:1.作者是怎样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作者怎样借助联想托物抒情?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自主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主学习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尽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形成感情交融点。交流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在汇报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如何想到的。为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时教师既是热心的听众又是指导者。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汇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有序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先从解题入手,然后再理解课文内容;先汇报查阅到的收获,再提出疑问和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中下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倍加呵护,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合作出效率,合作出成绩,使自主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这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甚至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将世界引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中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应扩展延伸到课外,让其有施展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拓展和创新的广阔空间。因为我们学习语文,本身就是在学习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随着预定的问题被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次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对于学生在课堂余意未尽,又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课外探究。

在完成《孔乙己》一文教学后,有学生质疑:“孔乙己真的死了吗?”这是个可喜的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网、进图书室,对鲁迅的作品及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了大量的查阅和研究,并写出如《我眼中的孔乙己》、《孔乙己的悲剧》、《孔乙己之死》等文章,而这些文章中无不渗透着学生自己的思想。这样,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运用、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通讯》。

[3]《语文教学参考》。

论文作者:董国民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论文_董国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