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1997年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走势论文,情况论文,工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增幅平衡回落
进入1996年,在国家总量从紧、调整结构的宏观调控导向下,工业生产的增长幅度与高速增长的前几年相比,应视为平衡回落,稳定增长。据统计,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13.6%,二季度增长13.1%,三季度增长11.8%,预计四季度仍然增长12%左右。全年累计大体保持13%左右的增长幅度。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工业增长相对缓慢,非国有工业仍保持较快增长。截止9月末,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5.7%,其中纯国有工业只增长5.5%。在全国工业新增加的份额中,国有工业的拉力明显减弱,其比重由1995年的38.6%降至24.2%,猛跌14.2个百分点。而非国有工业增长16.1%,其中乡办工业增长20%以上。非国有工业在全国工业新增份额中的拉力更加强劲,其比重由1995年的61.4%升至75.6%。这预示着,在市场竞争中,正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体。
2.轻重工业生产增长大体同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
1996年以来,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分别拉动了轻重工业的增长。1996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集体和个体)8270亿元,同比增长19.3%,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327亿元,同比增长19.7%,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也增长12.2%。由于两个市场的拉动,轻重工业相应增长。1996年前三个季度,轻工业增长13.3%,重工业增长12.5%,轻重工业增幅只相差0.8个百分点。这与1992~1993年由于投资膨胀拉动重工业畸形发展,而1994~1995年,国家严格控制投资规模,经济急剧降温,使重工业增幅低于轻工业3~4个百分点强行扭曲相比,1996年显然是平缓的态势,宏观经济由紧张转化为相对宽松。
轻重工业产品结构,适应两个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作了一些调整。1996年前三个季度,50种主要轻工产品有31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种产品有所下降。增幅较大的轻工产品主要有:录相机、组合音响、冷冻箱、空调器、碳酸饮料、凸版纸等市场需求较旺、发展前景看好的产品,增幅达13~57%。由于市场需求量减少、出口难度加大而导致生产下降的主要轻工业产品有: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收音机、录音机、排油烟机、吸尘器、纺织品等,降幅为2~35%。多数重工业产品稳定增产,在113种主要重工业产品中有81种增产,32种下降。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9.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6%。其中原煤10.1亿吨,增长8%;原油1.18亿吨,增长6.2%。全国共发电7813亿度,增长7.2%。其中火电增长9.4%,水电因西北地区春夏雨量较少,欠发电较多,同比减发2.3%。主要原材料产品稳中见旺,前三个季度生产钢材6316万吨,同比增长6.9%,其中的短线产品增幅较大,线材、薄钢板、带钢、无缝钢管增幅达14~23%。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铝材、氧化铝等也增产6~19%。主要化工产品生产情况良好,硝酸、纯碱、烧碱、乙烯、合成氨等化工原材料增长10%以上。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农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增长10%和22%。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和平板玻璃分别增长6%和12%。但多数投资类机械产品生产下降,其中发电设备、交流电动机、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铁路货车等减产2~17%。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形势走强。电子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生产增长较快,增幅达20~98%。
3.工业产销衔接情况欠佳,尚未达到正常水平
从1996年前三个季度工业品产销情况看,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度尚未到位,产销率(产品销售产值占总产值的比率)尚未达到正常水平,经济运行正常情况下,产销率达97%以上,而1996年一季度只有93.04%,二季度为94.43%,三季度为96.16%,1~9月平均也只有94.58%。按年率计算,产销率每一个百分点的产值当量约600亿元,全年将少销1200亿元左右。虽然随着国内外市场相对平衡,工业生产速度相应放慢,宏观部门进行限产压库调控等导向措施,产销率逐季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企业仍不适应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形势,导致大量工业品积压和流动资金沉淀。据全国38万家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8月末企业产成品占压资金达5345亿元,比年初增加747亿元。企业流动资金不能正常流动,加剧了企业资金的相互拖欠,企业应收帐款的净额高达8856亿元,平均每月增加100亿元左右。这种恶性循环,边投入边沉淀,导致宏观上资金供应量不少,而微观上资金十分短缺的矛盾现象。
4.工业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国有工业堪忧
近几年来,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而经济效益陡降,打破了长期以来速度效益型的模式,可谓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点和突出问题。1996年这种形势尤甚。从前八个月38万多户工业企业统计资料显示,一季度实现利润只有114亿元,38万户企业的利润仅相当于1995年玉溪卷烟厂一个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8亿元)的2/3,同比下降54.7%。二季度实现利润348.8亿元,同比下降26.5%。七、八两月实现利润197亿元,同比下降31%。前八个月共实现利润659.8亿元,同比下降34.9%。在全国29个省、市、区中(未含西藏),除山东与河北省的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7.4%和9.1%外,其余27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亏损企业和亏损额猛增。截止八月末累计,亏损企业达10.04万个,同比增加15.5%,亏损企业比重占全部企业数的26.3%。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多达948.1亿元,同比增亏47.7%,亏损额超过实现利润44%。亏损率(亏损企业亏损额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比率)达59%,亦即亏损企业抵销了盈利企业所创造的近60%的利润,如无亏损企业的抵销,前八个月全国工业的实现利润应超过1600多亿元。
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差。1996年一季度,近7万家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后,竟然出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净亏损34亿元的局面,多数国有工业企业陷入生产经营相当困难的境地。前八个月累计,近7万家国有工业企业仅实现利润85.4亿元,同比下降79.7%。在全部工业实现利润中,国有工业所占份额急剧下降:1994年尚保持50.5%,而1995年下降为41.2%,减少9.3个百分点,而1996年前八个月的比重只剩13%,比1994年骤减37.5个百分点,较1995年也减少28.2个百分点。而非国有工业创造的利润却占全部工业利润的87%,其中,集体工业占39%,人数、资产及产值比重最小的三资、股份制及合营联营企业创造的利润却占了全部工业利润的48%。从实现利润的角度看,国有工业已经失去了主体地位,如无良策改进,也难保住主导地位了。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更是惊人,在月度统计的近7万家国有企业中,发生亏损的国有企业达3.15万家,占46%,同比增加16.7%。发生亏损额602.6亿元,同比增亏47.0%。
二、工业经济中的几个突出矛盾和问题
1996年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除了受市场制约,产销衔接不好,经济效益严重滑坡,企业亏损形势严重等问题外,还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工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容易造成误导
1996年前三个季度,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6%,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增幅基本适度;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回落10个百分点(同比由上年的16.6%降为6.6%),比较有把握地实现全年控制在10%以内的预定目标;农业在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将达9600亿斤,再创历史新纪录;财政金融形势好于往年,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4751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支出4760亿元,同比增长16.8%,赤字比上年同期减少40.4亿元;银行两次调低存贷利率,但银行存款仍增加7370亿元。宏观经济俨然是一派大好形势,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微观经济并非如此,企业困难不断加重,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增多,国有工业企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在4600多万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中,有49%左右的人分布在亏损企业工作,约2200多万人人心涣散,凝聚力减弱,由于企业入不敷出,有相当一批人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有些减发了工资,有些只发一点生活费用回家自谋生路,甚至还有相当一批人长期欠发着工资和医疗保险费用。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发展,使一些职工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有的成了社会上的游民,从事不正当的职业,危害社会治安。因此,应从整体判断经济形势,既包括宏观形势,也包括微观形势。不应让宏观经济一个侧面的繁荣误导整体经济的决策,必须为切实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推出有效的举措,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同向协调健康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企业总体活力削弱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企业改革,就国家而言,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可谓用心良苦。早在七十年代末,就试行过利润留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搞活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接着先后试行两步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等改革措施。现在已经组建了57家企业集团、进行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18个扩大到50个,对部分重点企业由拨改贷转为贷改投,已将企业240多亿元贷款本息余额划转为国家资本金,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还本付息负担。现正在筹划对1000户重点企业实行倾斜政策,明确主办银行,落实生产经营资金,还准备对有些企业返还所得税用于技术改革。国家财政也准备筹措一大笔资金用于改造老工业基地。上述措施,基本上都是注入性的措施,在实施的短期内,也会发挥“速效救心丸”的作用。但从已实施过的措施证明,这些都具有战术性质,而缺乏战略性措施。只能局部缓解而难以根治,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国有企业的摊子太大,负担太重,欠债太多。仅国有工业企业多达10万家,即使注入几百亿、上千亿的资金,对国家来说已是不小的数目,而面对10万家工业企业仍然是杯水车薪,难奏显效。况且,从理论上讲,企业应向国家奉献,国家财政并不宽裕,不宜剜肉补疮。据1996年上半年对1.82万家大中型企业统计,仅10家盈利大户(大庆石油管理局、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沈阳电力局、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辽河石油勘探局、南通供电局、春兰(集团)公司),其盈利额超过1.82万家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的半数,而前八个月5万多家国有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则净亏损60多亿元。正是这少数企业,甚至是个别企业生产效益的繁荣,掩盖了绝大多数企业整体的困难处境。
国有资产应得到保护。据1995年底统计,10万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达4.75万亿元,再加上近万家国有控股企业近万亿元资产,共约6万亿元。这是国家的财富,应该予以保护,并合理利用。但据1996年8月底统计,有37%的资产分布在亏损企业,其资产达2万亿元左右。其中有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不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正在通过各种形式流失。即使盈利的国有企业,其闲置资产也相当可观,其受蚕蚀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决策者理应采取果断措施,尽快盘活国有资产的存量,包括拍卖小型国有企业资产,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在股份合作的原则下,或整个企业或企业部分资产股份化,尽可能多收回一些国有资本,用于国家急需的产业投资,这样做既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国有资产保住了,只是部分的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转化为另一种实物形态。目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企业领导人名义上也对企业资产进行管理。而实际上各方均未能真正负起责任来,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好坏,并不影响个人的升迁,更无人因企业资不抵债而跳楼,几个亿、几十亿的投资项目,建成后毫无回报,甚至未建完就面临着破产,从未追究过决策者的责任。这样的经济机制和企业机制,如不彻底改革,国家和国有资产必将继续蒙受侵害。
3.关于引进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的矛盾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吸引外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外资的大量引进,又享受着许多优惠政策,在市场竞争中与我国的民族经济处于不平等地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既扩大引进外资,又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极为棘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各行业累计协议外资项目达25万个,进行工商登记的18万个,开业的12万个,工业部门的三资企业有5万家。这些企业,有的垄断或半垄断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前八家企业,外商独资一家、外商控股四家,国有企业只有两家。在移动通讯行业中,外商独资企业产品已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据电子部推算,1995年摩托罗拉在中国的销售额达32亿美元,爱立信、西门子、北方电讯也都在10亿美元左右。这些公司1995年一年在中国攫取利润约15~20亿美元。外资在计算机行业的产量约占60%,在洗衣粉行业占50%,八家较大的汽车轮胎厂统统被香港一家公司收购,今后几年再无国有工业生产的汽车轮胎了。在彩电、家用电器、照相机、啤酒、方便面、饮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大体也是类似情况。就连完全由国家投资建成的上海江底隧道、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也与香港一家公司合资经营了。
引进外资的初衷是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而由于操作不慎,引进的先进技术不多,却丢失了大面积市场,挤压了国有企业。在一些高新技术行业,多是来件组装,并未消化技术。在医药行业多是生产制剂,却很少生产原料药。在基本不存在多少技术的啤酒、方便面、食用油方面,合资、外商独资却占了绝大部分。国产的许多名牌产品被挤垮了,甚至使用我国自己的名牌“美加净”,反而向合资的洋老板付款3亿元。在三资企业中,外资的股比不断增扩,由初建时的49%以下,扩大到51%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合资企业的外商股比发展到60~90%。外商独资企业占三资企业的比例由1993年的24.5%增至1995年的32.9%。在一些三资企业的中国高级雇员中,有的帮助外商坑害国家,形成了一个“新买办”阶层。在扩大引进外资的同时,决策者如无治理外资的有效举措,必将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1997年工业经济走势
经过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四季度如无意外情况发生,全年的经济形势基本定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约增长10%左右,比预定目标高1~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保持较高速度,全年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可完成2.4万亿元左右,增长20%左右。国内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约2.45万亿元,增长20%左右,向国际市场出口1500亿美元,增长1%,从国外进口1360亿美元,增长3%左右。商品零售物价将严格控制在10%的目标之内,全年上涨6.5%。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8.5%左右。
1997年经济形势的走势如何?将面临三种抉择:一是形势明显转好,二是继续大体保持今年的态势,生产速度略有下降,三是生产、效益进一步下滑。笔者认为,第二种形势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因为: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制约经济形势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市场需求,另一个是深化企业机制改革。
要拓宽市场需求,就需要启动经济,松动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贷款投放额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而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市场混乱,能源原材料紧缺,这是宏观决策者不愿看到的禁条。因此,1997年仍将是宏观适度从紧的政策,不可能有大的松动举措,但有可能对局部行业、局部地区、局部企业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并不影响大趋势。所以,经济难以出现明显好转,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更加放慢,但是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有可能保持在8%左右,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可能保持10%左右。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将有所增加,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更加不足。
要深化国有企业机制改革,是个战略性任务。目前在思想认识方面尚不统一,更难以付诸实施。1997年国家推出的企业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目前的50个扩大到100个;二是将用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的呆帐、坏帐准备金由1996年的20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三是1000户重点企业中落实主办银行和生产经营资金的300户企业1997年扩大到500户;四是将企业集团试点由目前的57家扩大到100家;五是研究1988年以后的经营性基本建设基金本息余额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问题;六是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小型国有企业;七是除煤炭行业外,再选1~2个亏损行业进行解困试点。此外,还准备采取扩大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增加技改贷款、调整技改项目进口设备增值税、增加技改项目贴息金等措施。所有这些措施,无疑对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是有益的。但是,国有企业的机制得不到根本解决,企业制度不改革,企业负担不减轻,国有资产得不到保护,也难以提高经济效益。1997年的经济效益有可能继续下滑,亏损企业有可能继续增加。
标签:国企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投资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