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约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论制约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论制约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
——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陶晶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咸阳 712082)

【摘要】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讨论影响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人文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少数民族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 德宏州;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制约因素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是云南省西南边境的民族自治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与缅甸相邻;地形结构主要以山地、河谷和盆地为主;全州总人口为1211440人(截至2013年底)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州总人口比49%,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和德昂族5种世居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以第一产业为主。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山区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受到制约。德宏的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云南发展的中心地区,与缅甸相邻,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方式以耕作农业与山林作业为主,自然环境对生产方式影响较大。一方面,小面积的河谷盆地为傣族种植,而其他少数民族则长期寄居于山林之中,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山林作业符合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等民族的生活方式。但是,“靠山吃山”的古老作业难以适应时代变革与发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山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影响,比如毒品泛滥和社会秩序不稳定等等;民族心理和视野格局、认同感制约了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这三个方面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由于这些原因,山区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不适应教学、厌学、不做作业、反抗教师、难以与其他学生相处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会养成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抽烟、酗酒,欺负同学;一些学生不愿意待在学校,到农忙时会偷偷离开学校回家或者父母直接回家帮助家里务农,其中以部分会选择不再回到学校;他们中的一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性格孤僻;跟不上教学进度、抗拒学校、违纪等原因辍学。

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滞后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第二,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入手讨论他们与基础教育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笔者分析民族心理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讨论当前德宏山区少数民族的心理对基础教育的制约。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首先,地理位置制约德宏经济发展。德宏地处云南西南部,远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属于边疆地带,地理位置制约了德宏的经济发展。在2016年全省GDP排名中,德宏排名全省16个州市第12名,远远落后于昆明、曲靖等地。德宏各族的经济与德宏大经济环境的发展是一一相关的,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总体平均水平。缅甸国内政局不稳、经济发展滞后,与其的交流、互通难以持续进展。《关于2009年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和 2010年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指出,把德宏的瑞丽市作为编制西部地区演变计划的重点开发试验区。德宏州委、州政府适时提出了“把德宏建设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政策倾向为德宏的发展规划及与缅甸合作的方式提供了契机,但是一方的主观热情很难延续双方的合作。我国政府有能力与缅甸展开合作,但是缅甸的经济发展势头并不理想。相反,“缅甸国内的地摊银行、缺乏专业的人才、缅甸部分地区战事不断等问题”制约了双方的合作,也不能良好的促进德宏的发展。[1]

⑭ Henke,Das Recht der Wirtschaftssubventionen als oeffentliches Vertragsrecht,1979,S.23.

其次,地理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德宏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大山之间深切割地带,山高坡陡,可耕地少,雨多霜多。德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多集中在春夏季节,长期的雨期和山间的雾气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山间开垦的可耕作土地面积小,日照不足也限制了农业发展。耕作条件有限,山区地理环境使得第一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影响经济生产发展。德宏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发展经济的难度较大。以傈僳族为例,“2015 年,德宏傈僳族有 33002 人,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但是90%都生活在山区。”[2];以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为例,17个村民小组有15个坐落于山地滑坡地带。[3]综上所述 ,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自然环境对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基础薄弱,难以实现关于求知等高层次的需求。显然,“经济繁荣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文化发展是人才辈出的前提。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总会自然地转向精神方面的追求,把投入重点转向教育。”[4]

人文地理环境指的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其中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有:家庭教育、资源配置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后,地形结构影响基础教育产生的发展。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主要由山地与少数山谷盆地构成,东北高而陡峭,西南为低缓的切割山山原地貌。山区交通不便、道路艰险,学校选址难以在最小半径内覆盖到山区的居民,致使学生上学困难。比如,芒市风平镇的大香树小学。小学建在镇区至乡间公路边,但是由于山区各村寨覆盖不集中,学校大多学生都必须住校才能解决上学的问题。

第二,家庭对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视不够。山区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基础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为维持生计,父母把家庭的重点放在务农养家之上,而不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事实上,父母更愿意把小孩留在家中为家里分担部分务农任务。部分父母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学校,也是基于把学校的“托儿所”作用的考虑。学生在家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帮助父母务农之上。近年来,受“打工潮”的影响,大多父母会外出打工,小孩在家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和身心方面的关爱。尽管义务教育的不断落实、完善,越来越多的小孩会被送到学校,但是在家长的意识中,孩子的一切事务都应由学校来管理。德宏山区少数民族总体来说教育程度不高,大都意识较为落后。家庭对儿童教育的不重视源于父母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滞后弱化了人们发展进取的意识”。[6]

第一,教育资源缺乏影响基础教育发展。近年来,边远山区教育滞后问题受到国家重视,逐步得到落实解决。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德宏内的山区校舍得到重建、翻修,校内的基础教育设施越发完善,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奔赴山区,为山区的教育奉献力量,但是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在德宏的部分山区依旧存在。少数民族语言与主流用语汉语之间的差异性成为了德宏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山区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低,文盲人数比例较大,一些成年人听不懂汉语,更不用说具备汉语方面读写的能力。他们很难理解国家宣传的政策、方针,与外界的信息脱节,读书对孩子的好处、国家的优惠政策也难以被了解。另外,从学校教学层面来看,缺乏双语教学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少数民族接触汉语的机会较少,从小的语言环境多为本民族语言,学校交流的语言为汉语,学习的教材为汉语教材,这些都降低他们对学习积极性,并产出厌学的心理。“对他们实施单一的汉语教学,是不利于儿童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的,这种做法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导致这些儿童中较大比例的人在小学毕业之前就辍学”。[5]近年来,德宏州教育局开始重视对“双语”教师,逐步吸纳更多的“双语”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但是,双语教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组织编写双语教材或者是建立“双语”学校,对于德宏民族的客观情况来说还是任重道远。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滞后依旧是制约德宏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第三,毒品等社会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宏毗邻毒品重灾区“金三角”,一直是我国的禁毒工作的重点区域。毒品泛滥与其诱发的艾滋病成为该地区的两个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党和国家政府对“禁毒防艾”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山区少数民族区依旧存在这些问题,影响败坏社会风气。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这些不良风气的提防不够,加上小孩的猎奇心理,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发展。综上所述,毒品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秀容川认出这是胡人的文字,他把这些文字读完,发现一桩宁国史书从没记载过的事情,秀容月明确实投降胡人了,但投降的前因后果,却令人震骇。

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在德宏,以汉语为载体实行的民族基础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冲突”,因为“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7]德宏山区少数民族教育过于直接,形式为单一的输入汉族文化,民族基础教育落实不全面、不彻底。比如,民族双语教师的引入不够;双语教师比例不合理等等。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不应该单方面地注重汉语文化、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而应该结合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综合考虑。少数民族儿童的认知主要源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元认知的差异也是源于本民族文化,因为“民族智力有深刻的文化根源。”[8]这样看来,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实则是对少数民族儿童认知中依附的本民族文化的改进与壮大,不断吸收汉族文化中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部分,在维持本民族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融合过程。

基尔克认为,团体法乃是规范有组织的全体成员之法,“主要调整团体内部关系,在团体、团体成员及团体机关之间即团体内部发生效力,对团体外部人不产生约束力”[3]。农村集体与集体成员的关系,实质上属于团体与团体成员的关系,应当遵循团体法的基本逻辑。

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地理环境等影响民族具有地域特色的心理价值观,山区少数民族心理则是源于自然封闭的生活状态。民族心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表征为生活文化、风俗文化、传承文化与宗教文化等。德宏五种世居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心理。少数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实际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心理反应过程。民族文化交流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会产生相互吸收和相互排斥的文化成分。比如,景颇族更加注重本族的目瑙纵歌节;傣族对傣历新年比汉族新年更加重视;泼水节是傣族和德昂族共有的民族节日等。

近年来,德宏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视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在政策、物质、资金上的投入给予了基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内容与形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吸纳汉族的文化时受到的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儿童难以接受单一的汉族文化输入,抗拒学习或早早辍学。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汉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被汉化,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力。我们应该对这种片面的教育过程和单一的效果做出评价,并不断改进措施、方法,科学的安排教学计划,不断提升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质量。

少数民族心理对山区基础教育有影响,我们应该把握住少数民族的心理特点,为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扫清阻碍。笔者认为,山区少数民族教育应该理清少数民族教育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存在的关系,把握住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是少数民族教育与本民族关系基础上与其他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系;二是维护本民族文化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9]

那一声饶哥是在服装厂喊出来的。那是几年后她和饶哥的一次邂逅,当着服装厂宣传科的那么多人,那么多姐妹,那声脆脆的饶哥就脱口冲了出来。饶哥最初是懵懂的,看见一个女孩儿垂着头,一缕刘海拢在耳际,白晰的耳垂从黑发中拱出来,像两颗刚出头的嫩笋,一双小乌眼明晃晃地照人,细脖子白白净净。饶哥先是卡了,后来听见女孩说:“小秋啊,我是小秋啊。”但饶哥还是愣着,好久,在小秋的又一次提醒后,被叫做饶哥的饶建才醒过来,马上惊喜地看着麦小秋,麦小秋还仄着头,亮亮的额头快要抵到了胸前。

四、结语

随着我国山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制约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了促进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改善其物质生活水平;加大对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重视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深入了解民族价值文化及其心理特点。在未来的研究当中,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泽钰,温丝丹,王禹力:德宏州对缅边境贸易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24):96.

[2]董仕华,雷婧: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06):130-134.

[3]蔡笑岳,罗列,何伯锋: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状况[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08):1145-1151.

[4]马光秋,何庆国,方瑞龙:景颇族教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对边区跨境特困少数民族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1(03):69-74.

[5]廖元昌:和谐社会视角下德昂族阿昌族的发展问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9(06):66-68.

[6]詹培民,王文波:地理环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01):112-115.

[7]徐忠祥,陶天麟,郭云龙:双语教学是克服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03(02):39-46.

[8]论少数民族教育特有规律[J].民族教育研究,1996(01):9-14.

[9]徐忠祥,陶天麟,郭云龙:双语教学是克服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03(02):39-46.

责任编辑/关锡飞

标签:;  ;  ;  ;  ;  

论制约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