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征及宏观经济趋势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与宏观经济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宏观经济论文,走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08)03-0011-06

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对于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外国部门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宏观经济运行前景的关注和担忧从来没有像目前这样严重过。中国宏观经济目前正运行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与以前相比,经济周期具有哪些新的特点?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如何?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从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谈起。

一、中国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自从1956年我国的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经济的波动就从来没有终止过,并且,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特征相当明显,这从图1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的曲线就不难看出来。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A790057)“中国潜在产出的增长路径与经济波动幅度的政策控制研究”和北京市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与可持续增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图1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起点是1953年,终点是2007年。纵轴表示GDP增长率。图1表明,从1956年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的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分别是1958年(21.3%)、1964年(18.3%)、1970年(19.4%)、1978年(11.7%)、1984年(15.2%)、1992年(14.2%)和2007年(11.4%)。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分别是1961年(-27.3%)、1967年(-5.7%)、1976年(-1.6%)、1981年(5.2%)、1990年(3.8%)和1999年(7.6%)。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58年到2007年的49年间,总共经历了6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8.1年;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61年到1999年的38年间,也已经历了5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7.6年。这就是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是7~8年。由此可见,虽然经济制度不同、周期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仅就周期长度而言,这与朱格拉周期的时间特征已经相当吻合了。

图1 1953~2007年中国经济的运行周期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植根于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普遍现象,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没有哪个已经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能够消灭或熨平经济周期,只是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征而已。

二、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

1978年,中国政府宣布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此后,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便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过渡。尽管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是漫长的,并且经济体制在很长时间内均属于双轨体制,但经济的周期波动还是显示出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同特点。

首先,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明显特征表现在周期波动的路径上。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已经提高,因此近30年来的经济运行表现为高位波动。笔者根据可比价格推算,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不到5.2%;从1978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为9.75%,而从1992年到2007年,平均增长率更高达10%。这就是说,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已经上移,并且一直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波动。

其次,经济周期的另一个明显特征表现在波长上。如果按波峰年计算,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共经历了3个周期,按波谷年计算,即从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也是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6.7年。但是,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波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按波峰年计算,在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经济运行共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7年,如果按波谷年计算,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间则经历了两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年。这就是说,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周期的长度比纯粹的计划经济时期延长了2年多。

第三,经济周期的第三个明显特征表现在波幅上。1978年我国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以来,经济波动的幅度不断减小:从1958年到1964年的第一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最高为21.3%,最低为-27.3%,波幅高达48.6个百分点;1964年到1970年的第二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从18.3%跌至1967年的-5.7%,波幅仍高达24个百分点;而从1970年到1978年的第三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从19.4%跌至-1.6%,落差仍高达21个百分点。同时,我们注意到,1978年以前,每当经济跌入波谷时,经济都为负增长,表现为古典型周期,用“高台跳水”、“大起大落”来形容1978年以前周期的波动幅度一点都不过分。然而,1978年以后,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第四个周期以及1984年到1992年的第五个周期和1992~2007年的第六个周期,波幅(波峰年的增长率减波谷年的增长率)分别为6.5(11.7%-5.2%)、11.4(15.2%-3.8%)和6.6(14.2%-7.6%)个百分点。并且无论是哪一次周期,经济运行到谷底时都再没有出现过负增长。这就是说,经济周期不再表现为古典型周期,而是表现为增长型周期。经济波动幅度的缩小意味着我国的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第四,经济学家们很少注意到的经济周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从波谷到波峰的扩张期时间都比较短,一般为2~3年。例如,1961~1964年、1967~1970年、1976~1978年、1981~1984年、1990~1992年的五个扩张期无不如此。而与之相反的是,从波峰到波谷的收缩期时间都比较长,除1958~1961年和1964~1967年以及1978~1981年三个收缩期为3年外,其他周期的收缩期均为6~7年。如1970~1976年、1984~1990年、1992~1999年。一般来说,扩张期短而收缩期长,是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周期的特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是与此相反的,即扩张期较长、收缩期较短。虽然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但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市场化改革应当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价格改革。而从理论上确立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则始于1992年。这就是说,中国真正迈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从1999年以后出现的最近一轮的经济周期,则出现了与以前相反的特征,即扩张期较长,经济从处于波谷的1999年运行到波峰的2007年,已经长达8年的时间。可以预期,与此相对应的是,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将会大为缩短。

第五,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经济运行到波峰还是波谷,都不会出现显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是表现为产品短缺;但当产品的价格放开以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1990年和1999年,当中国经济运行到谷底时,产品不再表现为短缺,而是表现为市场疲软,即产品过剩,并且1996年以后还出现了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波峰年的1992年和2007年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六,在计划经济时期,从来没有工人下岗的显性失业情况出现,也不会有企业倒闭破产,即使是在经济运行到谷底,经济表现为过冷时,失业也只不过表现为隐性失业或在职失业,但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显性失业以及企业倒闭和破产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例如,在最近一轮收缩期的1998年和1999年,就有约2 000万名工人被迫下岗,并且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倒闭和破产。可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

导致经济周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制度变革引起的。在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周期形成机制。正是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中形成经济周期的机制不同,才使我国的经济波动出现了上述新的特征。

三、宏观经济走势:2008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收缩阶段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正运行在周期的哪个阶段?未来变化的趋势如何?其实,只要观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总结我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就可以确定我国经济运行当前所处的位置,并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走势。1978年到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纵轴表示GDP增长率。图中的曲线是把各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连接在一起得到的,因而是1978年以来的实际经济增长曲线。坐标中的水平线是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

经济增长率为多少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呢?尽管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测算,并且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从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剔除不可比的因素,把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路径,应当不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把1978~2007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视为这一期间的经济增长路径或经济运行轨道可能更恰当一些,甚至还可以把它视为我国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假如这一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在图2中,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在趋势线上方时,经济中就会出现GDP正缺口,这意味着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并且缺口越大,经济越热。反之,当实际经济运行或实际经济增长率运行在趋势线下方时,则会出现GDP负缺口,这意味着资源会出现闲置,经济会变冷,并且,负缺口越大,经济就越冷。

图2 1978~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

1978年,我国的GDP为3 645.2亿元,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调整后的增长率数据推算,2007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应为54 159.11亿元,29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75%。由于国家统计局对1978~1992年的GDP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增长率可能显得略高一些。如果剔除这一因素及其他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1978~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也仍然在9.5%左右。当然,如果从一个较短的时期来考察,例如考察1992~2007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我们就会得到一个10%的更高的平均增长率。从经验研究和中国的经济实践来看,如果把近10%的经济增长率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似乎显得高了些。因此,综合中长期两个方面的因素,如果再考虑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增长的趋势,我们基本上可以把9.5%的增长率视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

2007年,我国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1.4%。从我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如果把9.5%的增长率视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那么2007年我国的经济已经存在着近两个百分点的GDP正缺口,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经济已经表现为过热,并且,我国经济目前正运行在本轮周期的波峰附近。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出现过热,其依据是目前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上是平衡的。实际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并不意味着总供给和总需求完全实现了均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只要部分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出现短缺,就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我国经济的实践表明,经济过热并不总是表现为总需求全面大于总供给,在大多数场合,经济过热都是以瓶颈要素或瓶颈产业的出现为特征的。

此外,判断经济是否已经过热,还必须从一个非传统的、全新的角度来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基本上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且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条件下,市场主体创造供给的能力不仅非常强大,而且非常迅速。在此情况下,经济过热可能不完全以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传统方式,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此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用可以观测到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以及过热的程度。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毋庸置疑,2007年我国的经济不仅处于过热的状态,而且经济的运行已经到达本轮周期的波峰。因为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是显而易见和众所周知的。

根据经济运行周期的规律,当经济在波峰附近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向下调整,进入收缩阶段。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向下调整的时间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呢?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2007年应是本轮周期的波峰年,2008年经济就可能向下调整,形成本轮经济周期的拐点。支持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下述各项:

第一,2007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更高达11.9%,第三季度虽然回落到11.5%,但全年的平均增长率仍然会高达11.4%。这个增长率虽然远低于前两个波峰年15.2%(1984)和14.2%(1992)的水平,但2007年的经济规模即使按可比价格计算,也已经是1992年的4.23倍和1984年的8.74倍。由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这意味着目前我国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要比过去多消耗几倍的资源。因此,当前经济过热的程度绝不亚于前两个波峰年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情况。实际上,从资源的利用程度看,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甚至劳动资源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这对一个拥有丰富劳动资源的人口大国来说是少见的。即使我国目前可以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但国际资源的短缺状态也日趋严重,这从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就可以看出来。这就是说,自然资源的短缺已经难以支撑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有效的资源约束。

第二,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和物价水平的上升,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2007年,我国按CPI计算的通货膨胀率虽然没有超过5%,只有4.8%,但由于CPI衡量的仅仅是消费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因此CPI上升的水平要低于实际的总体的通货膨胀率水平。由于价格水平是滞后指数,在我国通常要滞后于经济周期1~2年,因此,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不会有根本的改变。价格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导致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长,这自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率向下调整。

第三,从经济周期的长度看,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已经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7年,而从上一次谷底的1999年算起,到2008年也已经9年了。尽管每次周期的长度不会绝对相同,但经济的运行周期是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相似的时间特征的。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即为本轮周期的波峰年,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将会向下调整,进入收缩阶段。

第四,为控制经济过热,今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了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在不断加大,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因此,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很可能在2008年更为明显。

第五,美国经济自2002年复苏以来,已经持续增长了6年的时间,2007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高达3.9%。从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各种指数和美国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来看,美国经济已近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峰,2008年具有掉头向下的趋势,2009年或最迟在2010年将跌入本轮周期的谷底。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中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经济的疲软,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必将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而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在2008年将呈现收缩的趋势,形成本轮经济周期的拐点,并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四、对未来经济收缩阶段时间长度和收缩幅度的判断

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会持续多长时间?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持续5~6年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本轮周期收缩阶段的长度会缩短呢?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周期通常都具有扩张阶段长而收缩阶段短的特征。因为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存在着不同的周期形成机制。例如,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和发达的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只有11个月。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以及我国当前经济的特征,可以预期,我周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最多可能持续1~2年的时间。这就是说,2009年中国经济就有可能到达本轮经济周期的谷底。

此外,还有一个人们关心的问题是,本轮经济周期运行到谷底时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跌至多少?或者说,本轮经济周期的谷底有多深?能否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5%以上,或至少不低于8.0%呢?

在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使经济不低于8.5%最多不低于8.0%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来说,应当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必要性的角度讲,由于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因此,如果经济增长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就会有几百万人得到就业机会或使几百万人失去就业机会。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如果本轮周期的经济增长率跌破8.0%,1998和1999年经济萧条的情况就会重现,那是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都无法容忍的。甚至对其他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著的。

问题是,我们能够使本轮经济周期的经济增长率不跌破8.5%或8.0%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首先,市场机制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并且还具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起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更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已经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上移,这意味着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程度不会太大,经济运行到波谷时保持8.5%或8.0%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其次,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不但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仅就居民储蓄存款而言,200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高达172 534亿元,这就为政府在经济进入收缩阶段时通过举借国债,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最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机制在不断健全,同时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只要实际经济运行在接近经济增长的趋势线时及时终止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并在经济跌破趋势线时及时地使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抑制经济的下滑,刺激经济增长,上述调控目标就是可以实现的。因此,人们完全不必为未来即将出现的经济收缩而恐慌。

为使我国经济在长期中能够保持平稳、高速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部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应当有一个充分和正确的认识。根据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和经济实力,可以考虑围绕9.5%的经济增长路径,把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上下浮动3个百分点的范围之内,即把8.0%~11.0%的增长率视为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个区间也应当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波动的容忍区间。当然,如果能够使波动的幅度更小些,比如控制在8.5%~10.5%的区间内,经济的运行就会更加平稳。

在确定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增长率不低于8.5%,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和及时调整政策的力度也是重要的。一般来说,当经济不再存在正缺口即经济增长率回落到9.5%增长率的附近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应当被中止,而代之以中性的经济政策;而当经济出现负缺口,即实际增长率低于增长趋势线时,则应当适时地改变经济政策的走向,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同时,在当前经济存在正缺口的情况下,政府在紧缩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政策的力度。由于政策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为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的情况,利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干预经济时,要切忌“用药”过急和过猛,只有科学地把握经济政策的走向和力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

标签:;  ;  ;  ;  ;  ;  ;  

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征及宏观经济趋势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