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隐喻的拨号模拟表示_旋转图形论文

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盘论文,表征论文,时刻论文,水平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隐喻(metaphor)是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来表征抽象的事物(Casasanto & Boroditsky,2008),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不同语言形式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刘丽虹,张积家,2009)。Lakoff(1987)和Paivio与Walsh(1993)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把熟悉、已知、具体范畴的概念投射映现(projecting or mapping)到抽象范畴的概念,从而形成隐喻性表征。

      空间范畴和空间关系在人对世界的认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习惯于把空间范畴和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范畴和关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需要通过隐喻方式才能被人们理解,空间是人们在理解和感知时间时最常用到的概念,这就是时间的空间隐喻(刘丽虹,张积家,2009)。Boroditsky(2000)通过控制启动信息来考察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联系,发现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时间隐喻图式。时间隐喻图式包含有一定的空间信息(如“前-后”、“左-右”、“上-下”),能够使时间等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地表征。当这种抽象事物的具体化表征被人们熟练地使用以后,具体的空间特征将会内化,无需单独地提取。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探讨时空关系的研究表明,在判断时间的长度时,被试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影响,时间长度跟空间长度有关,时间的心理表征依靠空间图式进行,空间知觉会影响时间知觉,但时间知觉并不影响空间知觉,说明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称。Merritt,Casasanto和Brannon等人(2010)对人和猴子的研究发现,人身上存在时空不对称关系,而在猴子身上则存在这种时空对称的关系。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时间概念以空间长度特征为中介,在长时记忆中与知觉符号同时储存(陈栩茜,张积家,2011)。

      时间概念是基于空间概念发展起来的(周榕,2001),空间表征是时间表征的基础,由隐喻唤起的空间图式将为时间中的信息组织提供整合的构架。Clark(1973)和Traugott(1978)探讨了语言中的时间概念,他们发现,大量表示时间的词都来自空间概念。Yu(2012)的研究表明,中文存在“后头”、“前面”等具有空间意义的时间词汇,构建了包括前后、上下交叉的时间框架,有助于时间的表征。Yu(1998)在讨论空间对时间概念的模式影响时,认为主要的时间模式包括直线型(linear)、圆形循环型(circular)和螺旋型(spiral)三种。直线型结构是指时间在一个维度上表示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种时间轴的形式;圆形循环型结构是指时间表征由两个维度构成,形成一个闭合圆形,可以走向过去,反过来又可以走向未来;螺旋型结构则指时间表征占用了一个三维空间,指向未来的时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形式。

      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直线型结构上展开的。Torralbo,Santiago和Lupiá ez(2006)的研究发现,当表示过去时间的词呈现在屏幕左边,表示将来时间的词呈现在屏幕右边,被试的反应更快。即使在语言中不存在以“左”和“右”来标识时间的做法,人们对于时间先后顺序的判断依然受字词所在位置(左或右)的影响:先发生的事件在左,后发生的事件在右(Santiago,Lupiá ez,Pérez,& Funes,2007)。Ishihara,Keller,Rossetti和Prinz(2008)的研究中让被试判断第7个和第8个声调比其它7个固定的时间间隔“早”还是“晚”,结果发现按左键对“早”进行判断比“晚”的判断快,按右键对“晚”的判断比“早”的判断快,说明时间在水平方向由左向右表征,“左为过去,右为将来”的图式具有心理现实性。Casasanto等人(2004)发现,虽然被试同样使用空间隐喻来表征时间,但英语、印度尼西亚语、希腊语和西班牙语讲话者使用不一样的隐喻图式。讲不同语言的人使用的“左-右”时间隐喻也不一致。Fuhrman和Boroditsky(2007)对于时间隐喻左右方向上的研究发现,英语被试和希伯来语被试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英语被试对先出现的事件进行反应时,按左键比右键反应快;希伯来语被试则刚好相反。因为英语和希伯来语的书写方向不同,英语是从左至右,而希伯来语是从右到左。Ouellet,Santiago,Israeli和Gabay(2009)从听觉角度进行研究,给西班牙语被试和希伯来语被试呈现表示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词,结果与Fuhrman和Boroditsky(2007)采用视觉呈现刺激的研究结果相似。

      Marc等人(2010)探讨了时间加工具有左右方向性的特征,由于时间知觉和空间注意同样使用了空间图式的资源,知觉时间时激活了空间图式,从而导致空间注意受到影响,所以人们在知觉未来的时间时,激活了空间图式,使空间注意受到影响而导向右边,而知觉过去时间时,使注意转向了左边,即时间概念不同,在左右方向上会引起不同的空间注意。该研究不仅考察了时间的线性隐喻,还探究了在线性隐喻下时空相互影响的关系。

      除了常见的直线型结构,时间隐喻还有其他的形式。Bachtold,Baumuller和Brugger(1998)通过对被试进行训练,将1-11(不含6)的10个整数想象为表盘上的时刻(moment),然后用左、右手进行按键反应,判断出现的数字是在6点之前还是之后。结果发现,右手对于小于6的数字反应快,左手对于大于6的数字反应快,与标准的SNARC效应(即左手对小数字反应较快,右手对大数字反应较快。)刚好相反,即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这说明人们在进行时刻加工时,可能存在另一种表征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的直线型表征,而是把时刻转换成表盘进行模拟表征。

      以往文献中尚未见到对具体时刻加工的研究,因此,对加工具体时刻是否会产生表盘模拟还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同时,这种时间模式会不会使空间注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空间知觉,以往文献也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本研究设计了2个实验,实验1拟探讨具体时刻加工中是否存在表盘模拟表征,如果存在,那么该表征是否影响空间注意。实验逻辑是:如果在具体时刻的加工中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产生心理表盘模拟,那么,就证明具体时刻是以圆形循环型的时间模式进行表征的;如果出现该表征形式,但对随后空间注意的影响不显著,那么这种时间表征模式就不会影响空间知觉。预期的结果模式是:当反应按键与时刻在表盘上的位置一致时,被试对时刻的判断要比不一致时显著要快,即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如果这种时间模式的时刻加工不影响空间知觉,那么空间判断任务则不会因为时刻在表盘上的位置不同而出现差异。实验2则考察在加工变化的具体时刻时的时间隐喻,实验逻辑是:如果存在心理旋转的表征,那么被试对心理旋转图形的判断会因时刻变化的不同而受影响,当时刻变化与旋转图形(左→右)的变化方向一致时,即均为顺时针旋转或均为逆时针旋转,被试对旋转图形的判断比变化方向不一致时要显著快。

      2 实验1 具体时刻的心理表盘模拟表征研究

      2.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时刻材料进行判断反应,考察时刻知觉是否会由于生活中有具体形象的表盘,使我们在进行时刻知觉时会借助具体的表盘进行表征,同时引入空间判断任务,考察知觉时刻能否影响随后的空间判断任务,从而推知该时间表征模式是否影响空间知觉。

      2.2 方法

      2.2.1 被试 25名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男11人,女14人。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25名被试均完成实验任务。

      2.2.2 实验材料 1~12时和13~24时的时刻各24个,本研究中把时刻分为数字时刻材料(如:9:40)和文字时刻材料(如:九点四十分)。判断问题类型有两种:对小时判断“>12h”或“<12h”和对分钟判断“>30min”或“<30min”,其中1~11时为“<12h”,13~23时为“>12h”,1~29分为“<30min”,31~59分为“>30min”。

      2.2.3 实验设计 2(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判断问题类型:小时/分钟)×2(时刻材料类型:数字/文字)被试内设计。

      2.2.4 实验程序 实验在电脑上进行,根据不同的时刻呈现方式分为数字和文字2个部分。每个部分除了时刻材料类型不同,其他步骤一致,如图1所示。电脑屏幕上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500ms,接着呈现一个时刻1500ms,之后呈现时刻判断问题“>30min”或“<30min”,“>12h”或“<12h”,此时被试需要判断刚才呈现时刻的小时部分是“>12h”还是“<12h”,或者判断分钟部分是“>30min”还是“<30min”,例如:呈现时刻为9:40,时刻的分钟部分>30min,若判断问题为“>30min”,则判断为“是”,若判断问题为“<30min”,则判断为“否”,“是”按F键,“否”按J键。然后又出现注视点500ms,注视点消失后会在注视点的左边或右边出现一个小黑点,要求被试既快又准地对黑点的位置进行按键反应,左边按F键,右边按J键。问题随机呈现并加以平衡,记录被试对时刻判断及空间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图1 实验1流程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条件下时刻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因为对小时部分的判断以12小时为分界点,大于12点的时刻既可以在表盘左边也可以在表盘右边,对它的按键反应不能证明表盘模拟,故只对分钟判断进行分析。运用SPSS 18.0对分钟部分的时刻判断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处理,不同条件下时刻判断反应时的统计量如表1所示。

      

      对分钟判断的反应时进行2(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性)×2(时刻材料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性主效应边缘显著,F(1,24)=18.44,p<.001,

=.44;时刻材料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24)=.01,p>.05,

=.00;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性和时刻材料类型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24)=4.13,p=.053,

=.15。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当时刻材料为数字时,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之间差异显著,F(1,24)=15.33,p<.05,

=.39;当时刻材料为文字时,按键与表盘位置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之间差异也显著,F(1,24)=6.79,p<.05,

=.22。

      以往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数字的认知会通过心理数线(mental number line)进行加工,会出现SNARC效应,而不是随机排列。实验1的结果表明当被试进行时刻判断的反应按键与时刻在表盘上的位置一致时(判断问题是“>30min”,若时刻是9:40,判断按键为F,与该时刻在表盘上的位置一致,均在左边),对时刻判断的反应时明显快于不一致时的反应,即对大数字的反应按左边键反应快,对小数字的反应按右边键反应快,不符合数字加工的SNARC效应。被赋予时刻概念的数字不符合SNARC效应,而与表盘数字的分布特点相符,说明时刻知觉受到了表盘的影响。当时刻在表盘上的位置与按键不一致时,这种冲突会使得反应变慢,说明被试在知觉时刻时,会将时刻转换成表盘形式进行加工,所以出现了时刻与按键的位置一致性效应,与研究假设一致,时刻知觉存在表盘模拟的空间隐喻。被试对时刻的判断,不管是数字时刻材料还是文字时刻材料,均无显著差异,可见时刻知觉的表盘模拟表征受时刻材料类型的影响不大。

      2.3.2 不同条件下空间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在SPSS 18.0中对空间判断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处理,空间判断任务中小黑点的位置与时刻的表盘位置的关系有两种:一致和不一致,其反应时和准确率的统计量如表2所示。

      

      对两种条件下的空间判断反应时t检验结果表明,时刻的表盘位置是否与小黑点的位置一致,空间判断反应时无显著差异,t(24)=.09,p>.05。进一步分析对时刻作出正确反应的空间判断反应时和准确率,统计量如表3所示。

      

      该条件下,对两种条件下的空间判断反应时t检验结果表明,时刻的表盘位置是否与小黑点的位置一致,空间判断反应时无显著差异,t(24)=.31,p>.05。这说明空间判断任务在不同时间知觉的条件下无显著差异。

      3 实验2时刻变化的心理旋转表征研究

      3.1 目的

      实验1考察了没有变化的具体时刻的知觉会由于生活中有具体形象的表盘而借助具体的表盘进行表征,那么在加工变化的具体时刻时,是否仍然表现出表盘模拟呢?为此我们设计了实验2,考察加工变化的具体时刻是否存在类似于指针旋转的心理旋转表征。

      3.2 方法

      3.2.1 被试 30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男14人,女16人。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2.2 实验材料 时刻材料为24个数字时刻,与实验1中12小时内的材料相同,时间变化类型分为提前10分钟、推迟10分钟、提前20分钟和推迟20分钟4种,选取10分钟和20分钟作为变化的条件是因为在判断旋转方向时,以旋转180度以内为判断依据,所以选取变化30分钟以内的时刻,且20分钟的旋转角度刚好比10分钟大一倍,便于区分不同的旋转角度。空间判断任务材料采用48组旋转图形,每组旋转图形由两个旋转不同角度的R或者与R轴对称的反R组成,其中24组旋转前后一致的图形,均为R或反R,24组旋转前后不一致的图形,一个R和一个反R,其中又分从左边的R变化到右边的R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各12组。R旋转方向与时间变化方向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我们称为变化方向一致性。被试对时刻进行反应时,反应按键与变化后的新时刻分针指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我们称为按键与新时刻分钟位置的一致性。

      3.2.3 实验设计 2(变化时间:10分钟/20分钟)×2(变化方向:提前/推迟)×2(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变化方向一致性:一致/不一致)被试内设计。

      3.2.4 实验程序 实验在电脑上进行,实验开始后屏幕上首先会出现一个注视点500ms,接着呈现一个时刻1500ms,然后呈现时间变化的类型“提前10分钟”、“推迟10分钟”、“提前20分钟”或“推迟20分钟”,此时被试需根据时刻变化类型对呈现的时刻进行推算,得到一个新的时刻,并对判断新时刻的分钟部分是“<30min”还是“>30min”,例如:呈现的时刻为2:50,时刻变化的类型为推迟20min,因呈现的时刻为2:50,推迟20min后得到新时刻为3:10,新时刻的分钟部分<30min,若判断问题为“>30min”,判断为“否”,若判断问题为“<30min”,判断为“是”,“是”按F键,“否”按J键;然后出现一组由两个旋转不同角度的R或与R轴对称的反R组成的旋转图形,此时被试需对旋转图形R进行判断,若两个R一致按F键,不一致按J键。记录对时刻判断和旋转图形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3.3 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 18.0进行统计处理,分别对时刻判断的反应时和旋转图形判断的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变化方向一致性是指时刻变化与旋转图形变化的方向性,该变量是针对旋转图形判断的变量,出现在时刻判断之后,与前面时刻判断中的按键反应无关,故分析时刻判断反应时不使用该变量。对时刻判断的反应时作2(变化时间)×2(变化方向)×2(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由于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中的按键是指对时刻的判断按键,该变量是针对时刻判断反应的变量,与后面的空间判断无关,故分析空间判断的反应时则不使用该变量,对旋转图形判断的反应时作2(变化时间)×2(变化方向)×2(变化方向一致性)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图2 实验2流程图

      3.3.1 不同条件下对时刻判断的反应时比较

      被试对时刻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见表4。

      

      对表4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变化时间和变化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4.71,p<.05,

=.14。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时刻变化10分钟条件下,变化方向提前和推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29)=.33,p>.05,

=.01;在时间变化20分钟条件下,提前和推迟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F(1,29)=3.89,p=.058,

=.12。其它效应都不显著(ps>.05)。

      对时刻判断的准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变化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29)=10.80,p<.05,

=.27,变化10分钟的准确率高于变化20分钟;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29)=21.83,p<.001,

=.43,按键与分钟指向不一致时准确率高于一致条件。变化方向和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24.77,p<.001,

=.46。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提前条件下,按键与分针新指向不一致时准确率比一致高F(1,29)=37.52,p<.001,

=.56;在推迟条件下,则无显著差异F(1,29)=.17,p>.05,

=.01。其它效应都不显著(ps>.05)。

      从准确率可以看出,判断的时刻需要在直接呈现的基础上进行推算,难度较大,故时刻的判断按键与时刻变化后分针新指向一致性并无实验1的位置一致性效应,且变化10分钟的变化尺度较小,较容易判断,因此比变化20分钟的准确率高。值得注意的是按键与分钟指向不一致时准确率高于一致条件,判断是否一致时的判断标准是分界点(30min和0点),不一致的判断情况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即越过任何一个分界点,而一致的判断情况则需满足两个条件,即既没越过30min的分界点,也没越过0点,确认两个条件的认知负荷较重,难度较大,因此准确率较低。

      3.3.2 不同条件下对旋转图形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被试对旋转图形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见表5。

      对表5中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变化时间和变化方向一致性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29)=3.91,p=.058,

=.12。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时刻变化10分钟条件,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与不一致间无显著差异,F(1,29)=.86,p>.05,

=.03;在时间变化20分钟条件,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时显著快于不一致,F(1,29)=4.24,p<.05,

=.13。变化方向和变化方向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6.16,p<.05,

=.18,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时间提前条件,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与不一致之间无显著差异,F(1,29)=1.09,p>.05,

=.04;在时间推迟条件,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时显著快于不一致,F(1,29)=4.24,p<.05,

=.13。其它效应都不显著(ps>.05)。

      对旋转图形判断的准确率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变化方向和变化方向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11.58,p<.05,

=.29。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时间提前条件下,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不一致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一致的准确率,F(1,29)=8.57,p<.05,

=.23;在时间推迟条件下,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与不一致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29)=1.68,p>.05,

=.06。变化时间和变化方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1,29)=5.73,p<.05,

=.17,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时间提前条件下,变化20分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变化10分钟的准确率,F(1,29)=10.34,p<.05,

=.26;在时间推迟条件下,变化10分钟和20分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1,29)=.24,p>.05,

=.01。其它效应都不显著(ps>.05)。

      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时间推迟条件下,时刻的变化方向为顺时针,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时显著快于不一致,在时间提前条件下,时刻变化为逆时针,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不一致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一致的准确率。在R旋转任务上出现了顺时针的优势。顺时针优势的存在影响了R旋转与时间变化方向的一致性效应。实验2采用10分钟和20分钟两个时刻变化来控制表盘上时刻间夹角。得到如下结果:对时刻进行判断时,变化10分钟的准确率高于变化20分钟;对旋转图形进行判断时,在时刻变化20分钟的条件下,R旋转方向与时间变化方向一致时,对旋转图形的判断快于不一致的情况,说明时间变化方向对旋转图形R产生了影响,在时刻变化10分钟的条件下,不管R旋转方向与时间变化方向是否一致,判断旋转图形的反应时均无差异。变化10分钟和20分钟的心理旋转角度不同,10分钟的旋转角度较小,产生的影响也较小;而在时刻变化20分钟时,时刻变化方向与R旋转方向一致会加快对旋转图形的判断,时刻变化方向与R旋转方向不一致则会阻碍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这说明被试对时刻变化的知觉会模拟指针旋转进行表征,是一种心理旋转,而非水平时间轴上移动。

      

      4 总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时刻材料进行判断反应,考察了时刻知觉是否会由于生活中有具体形象的表盘,使我们在进行时刻知觉时会借助具体的表盘进行表征;通过对变化后的时刻进行判断判断和对旋转图形的判断,考察了加工时刻的变化是否跟表盘的时针分针一样,以旋转的方式进行表征。

      两个实验都一致表明在知觉时刻及其变化时会进行表盘模拟表征。实验1中不管是数字材料还是文字材料,对时刻的判断均出现反应按键与时刻位置一致性效应,即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实验2中对旋转图形的判断受知觉时刻变化的影响,时刻变化与旋转图形旋转的方向不一致时对旋转图形的判断会变慢,即出现了干扰效应,此时空间判断任务受到时间知觉的影响。

      时刻不同于其他时间概念,其表述并非来自空间概念,只是用数字进行表述。如果将数字的语义范畴映射于时刻范畴中来表征时刻,那么对时刻的反应会出现SNARC效应。本研究实验1的结果却出现反转的SNARC效应,虽然与Bachtold等人(1998)的表盘训练实验结果一致,但不同的是Bachtold的实验通过训练发现了整点时刻存在反转的SNARC效应,本研究则是直接加工时刻就出现了反转的SNARC效应,而且还发现了分钟部分的反转的SNARC效应。由此可见,对时刻的加工并非是用数字的语义范畴,而是模拟表盘的形象进行表征,说明心理模拟也是理解语言的一种手段。实验1强调了时刻在表盘上的左右方向性,对于每个时刻对应表盘上的特定位置,本研究尚未直接证实,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real time)的环境中产生的,其储存在记忆里的认知信息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同身体的感觉通道相联系的(叶浩生,2010)。加工时刻的表盘模拟正是依赖生活中的经验,将表盘的形象储存在记忆里,当进行时刻加工时,在短时记忆中使用长时记忆的表盘信息进行建构,建构出该时刻在表盘中指针的指向。这也是时间隐喻的一种方式。

      由具体时刻隐喻唤起的空间图式,即表盘,为时刻的信息组织提供整合的构架。因为表盘上的时刻从1至12循环,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形,顺时针走向将来,逆时针则走回过去,所以当时刻变化时,会根据表盘的架构及表盘指针的运转进行加工,提前是逆时针旋转,推迟是顺时针旋转。该模式符合Yu(1998)提出的圆形循环型时间模式,不同于以往大部分研究中的直线型时间模式。

      本研究中的实验1结果表明加工具体时刻并不影响空间任务的判断,与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时间知觉不影响空间知觉。而实验2结果表明加工变化的时刻影响心理旋转图形的判断,影响了空间知觉,与Marc和Ouellet等人(2010)的在直线型结构的研究中,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的结论一致。两个实验的结果并不矛盾。实验2的结果与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的结果存在差异,Casasanto等人采用变化的线段作为材料,让被试复写线段的长度和时间的长度。作为刺激的变化线段,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对线段长度的复写。该研究的空间判断任务为复写线段长度,而线段长度在材料刺激中已经直观地呈现出来,空间判断任务的难度较小;本研究则采用旋转图形的判断作为空间任务,旋转图形的空间判断需要进行心理旋转,任务难度更大。因为人们加工时间的过程和加工空间的过程存在相似性(Zach & Brugger,2008),所以时间判断的难度不同,激活图式的水平也不同,进而对空间判断任务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此外,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的研究中,时间任务中出现了变化线段,而线段本身就是空间刺激,因此随后的空间判断任务很难排除空间因素本身的影响;本研究则采用时间的运算作为时间任务,没有出现空间刺激。所以本研究与Casasanto和Boroditsky(2008)的结果不一致是受到时间判断的难度和时间任务中空间因素的影响。实验1加工的是没有变化的具体时刻,虽然时刻的心理表征依靠表盘的空间图式进行,但只需要提取图式中的信息进行反应,任务难度较小,图式即使激活,却不影响空间知觉。实验2主要是通过心理旋转图形判断和加工变化的具体时刻之间的关系,当加工的难度较大时,不仅激活了表盘的空间图式,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指针的旋转模拟,与空间判断任务一样使用心理旋转,加工变化的具体时刻对空间图式的激活水平更高,占用了较多的空间资源,从而导致空间任务受到影响。

      5 结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知觉时刻时,出现了时刻与按键的位置一致性效应,时刻知觉存在表盘模拟的空间隐喻,该隐喻受时刻材料类型的影响不大,数字时刻材料和文字时刻材料差异不显著。(2)知觉时刻变化会激活了表盘模拟的心理旋转,模拟指针旋转进行表征,从而对旋转图形的判断产生的影响,当时刻变化与旋转图形旋转的方向不一致时,对旋转图形的判断会出现干扰效应,即影响空间知觉。

标签:;  

时间隐喻的拨号模拟表示_旋转图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