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临河区人民医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4月之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狭窄进行分组,分为再狭窄组以及通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狭窄组患者年龄为(65.1±4.3)岁,糖尿病病程为(3.3±2.5)年,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为(2.86±0.82)g/L,总胆固醇为(5.5±1.2)mmol/L,空腹血糖为(5.6±3.2)mmol/L,通畅组年龄为(49.2±5.5)岁,糖尿病病程为(6.4±3.1)年,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为(3.57±0.93)g/L,总胆固醇为(5.7±1.4)mmol/L,空腹血糖为(9.1±2.8)mmol/L,两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以及血糖控制状况等均有管。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再狭窄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190-02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特点,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的不适症状,所以很难发现,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或已经出现并发症时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也有部分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虽已确诊糖尿病,但是未合理控制血糖,最终出现多种并发症。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的常用方法,但是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1,2]。本次试验旨在探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4月之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40~75岁,平均(59.3±5.4)岁,所选患者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Fg分级Ⅰ级46例,Ⅱ级34例,其中23例为单纯膝上动脉病变,15例为单纯膝下动脉病变,42例膝上动脉、膝下动脉均有病变。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2年。
1.2 方法
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造影后对于动脉狭窄大于50%的患者需要进行球囊扩张术[3],术后再次进行造影,若狭窄程度在20%以下则表示手术成功。若进行球囊扩张术后,股浅动脉血管残余狭窄在30%以上,则需要置入自蓬式血管支架[4]。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需进行抗凝治疗,术后5d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之后应口服阿司匹林,并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嘱咐患者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血脂异常患者可服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不可服用任何改善循环的药物。术后嘱咐患者每5个月进行一次血管彩超检查若发现血管异常则应进一步行动脉造影检查,同时检测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等。当治疗后血管再狭窄超过50%则为再狭窄,则需再次进行介入治疗[5]。对于多条血管狭窄的患者,有一条血管术后狭窄程度超过50%则为再狭窄。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狭窄进行分组,分为再狭窄组以及通畅组,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首次介入治疗前的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以及随访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x-±s)表示计量,用t进行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再狭窄组有30例,占37.5%,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75岁,平均(65.1±4.3)岁,糖尿病病程3~7年,平均(3.3±2.5)年,总胆固醇(5.5±1.2)mmol/L,空腹血糖(5.6±3.2)mmol/L,通畅组有50例,占62.5%,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0~75岁,平均(49.2±5.5)岁,糖尿病病程6~10年,平均(6.4±3.1)年,总胆固醇(5.7±1.4)mmol/L,空腹血糖(9.1±2.8)mmol/L,来组患者各指标相比再狭窄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含量以及空腹血糖均明显大于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较易受损,进而容易出现动脉内粥样斑块,随着粥样斑块的增大,形成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后,由于血运缺乏以及组织缺氧从而出现肢体溃疡、感染等[6]。而一旦肢体出现坏死则可能会面临着截肢。为了降低截肢率,临床上不断探索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较好,但是,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7]。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次试验中,进行介入治疗的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中,有30例出现了再狭窄,与通畅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相比,发现再狭窄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以及血糖控制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应该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高静,李晓岚,等.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07(12):21-25.
[2]肖亮,申景,黄德生,童家杰,张曦彤,徐克.糖尿病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12(03):153-154.
[3]张秀军,郭志,司同国,等.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及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753-757.
[4]闫振成,赵志刚,何洪波,等.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及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7):577-578.
[5]张秀军,郭志,司同国,于海鹏.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及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03(05):172-174.
[6]罗振强,林润峰,李焯洪,等.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8):1091-1094.
[7]李英莎,赵志钢,何洪波,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05(09):204-206.
论文作者:吕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狭窄论文; 动脉论文; 下肢论文; 糖尿病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