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与挑战*_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中国论文,发展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着重介绍步入90年代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与改革,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评价

和八十年代相比较,步入九十年代后,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变化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为主转变为货币供应量为主,二是货币政策工具以直接控制工具为主逐步过渡到间接工具为主,三是货币政策操作强化了反经济周期。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

八十年代,中国货币政策在其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继承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这一传统做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于是,中国人民银行加速了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分析与研究。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做了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尝试,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九五”计划期间,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确定为,M[,2]年均增长23%左右,M[,1]年均增长18%左右。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贷款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货币供应。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证明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1953~1978年26年中,除1961~1963年和1967年以外,其余23年贷款增加额都是大于M[,2]增加额的,这清楚地表明了通过控制贷款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效果。

1979年以前,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M[,2]的原因,一是当时中国经济属于封闭型式,国际收支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小;二是财政预算管理长期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财政部门的净储蓄抵消了贷款供应货币的相当部分;三是信贷管理长期实行“统存统贷”的体制,贷款成为银行信贷资产的唯一形式。因此,除了贷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渠道能够供应货币。控制住了贷款规模,就等于控制住了货币。

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的年份出现了M[,2]的增加超过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格局。1979~1995年17年中,除1985年贷款增加明显超过M[,2]增加以外,其余16年中有12年M[,2]增加额明显大于贷款增加额,4年贷款增加额与M[,2]增加额基本持平,其中,1994年贷款增加额只相当于M[,2]增加额的58.6%。这清楚地表明,通过控制贷款已经达不到完全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导致贷款增加与M[,2]增长方向背离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金融资产多元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家银行增加的贷款在贷款总的增加额中所占比重,1980年为91.6%,1990年下降为82%,1995年进一步下降到70.3%。

为什么没有把利率纳入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

利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基本依据是,利率的变化可以影响居民的储蓄与消费决策,以及影响厂商的投资决策,从而能够促进储蓄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逐步得到加强,但是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还不成熟。

通过调整储蓄存款利率改变居民手持现金的机会成本从而保持储蓄存款的稳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尚未完成,集体企业的破产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政企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通过利率变化改变厂商生产经营的边际成本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效果,总的来说,还不明显。此外,由于以上原因,加上我国的市场机制、金融机构的风险约束机制尚在培养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还未根本突破完善管制利率体系的阶段。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缺乏利率市场化这一基本前提。

为什么没有把汇率纳入中介目标体系?

汇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基本依据是汇率的变化可以影响资本、商品、劳务的国际间流动,从而可以借助国际市场达到国内储蓄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目标。

中国经济属于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大国经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呈现上升之势,但迄今为止仍未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外贸净出口值相当于GDP的比重,属于最高水平的1995年只有2.4%,属于最低水平的1985年只有-5.0%。因此,把汇率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前提并不完备。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

与把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适应,传统的宏观调控做法是,对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然而,这类做法在80年代后期开始遇到挑战,1992年开始问题更加严峻(季度贷款规模常突破)。于是,从1993年开始,人民银行开始寻求通过基础货币控制总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推行比例管理,改进规模管理。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下发了《金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经过1995年一年的探索,1996年对国家商业银行以“核定存、贷、还,多存可多用,按全行统算,分季度考核”为基本做法,实行了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基础的贷款规模管理;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多存可多贷,少存少贷,瞻前顾后,合理调剂”的控制办法;对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实行了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其次,改进现金计划管理。自从1989年以来,人民银行虽然没有取消对各地区下达控制现金发行的指令性计划和对单位实行现金管理的做法,但是越来越多地依靠储蓄存款利率、保值贴补率等经济手段和改善个人结算服务等途径来控制现金发行。

第三,加强基础货币调控。具体做法,一是开办公开市场业务,充实货币政策日常操作工具;二是通过收回中央银行贷款对冲外汇储备上升带来的流动性过剩;三是开办特种存款吸纳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剩流动性;四是发行政策金融债券,分流政策金融对基础货币的压力;五是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创造条件加强流动性调节。

第四,注重运用利率杠杆。1989~1995年期间,七次调整贷款利率,六次调整存款利率,两度开办保值储蓄。

最后,注重发展货币市场、外汇市场。

(三)货币政策操作注重了反经济周期

1988年以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运作基本特征之一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周期。从1989年第四季度起,货币政策运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主动地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1977~1988年与1989~1995年两阶段贷款增长与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相关趋势图(注:1988年贷款为8月末数据,当年9月开始实施严厉的紧缩政策),清楚地勾划出1989年以来央行在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操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1977~1988年 贷款增长与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相关趋势图

1989~1995年 贷款增长与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相关趋势图

二、面临的挑战与改革的方向

(一)需要一个有效的中介目标体系

挑战之一:现有的中介目标,无论是M[,2]、M[,1]、M[,0]还是信贷规模,与实际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变化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在中国,需要形成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中介目标体系。

然而,即使建立多指标构成的中介目标体系,指标如何筛选,M[,2]与M[,1]的差率控制到何种程度,以及是否在条件成熟时把利率、汇率包括在内,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需要完善

挑战之二: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仍然存在明显缺陷。

传导机制之一(从基础货币角度观察):

“——”表示传导机制有效,“┈┈┈”表示传导机制的弱化,“……”表示传导机制的中断,下同)。

从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来看,一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手段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资金仍然需要中央银行提供等原因,基础货币增加容易、收回难;二是由于贷款需求缺乏利率弹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放松或是收紧,从而银根的松或紧,并不影响利率水平(中国虽然实行利率管制,但中央银行规定有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幅度,实际上,无论银根松与紧,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一般只有上浮的时候,而极少有下浮的时候)。

传导机制之二(双基准利率角度观察):

从基础利率的传导机制来看,由于贷款需求缺乏利率弹性,中央银行基准于利率(对金融机构再融资利率)的调整,也不能有效地影响金融机构对再融资的需求,并不能影响金融机构对厂商贷款的利率水平。

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外部,首先需要正确处理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吃饭靠财政,建设靠银行”的老路子需要改变,这也是消除其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需要依靠深化投资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依靠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此外,还需要依赖金融机构体制的纵深改革与经济机制的进一步转换,以及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外部环境和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完善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首先,理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关系。一方面,邮政储蓄存款、财政金库存款之外的财政性存款应该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中分离出去,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农副产品收购贷款的资金来源要逐步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脱离,人民银行的专项贷款需要彻底清理,再贷款存量需要盘活并且大规模地压缩。通过上述改革,为货币政策操作逐步走向市场化创造条件。

其次,规范金融市场,逐步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操作。

其三,改进现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实贷与实存分离的格局,从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方面提高基础货币吞吐的灵活性与效率。

第四,适度发展直接融资,培育更有效的“储蓄——投资”的转换机制,逐步改变目前居民储蓄存款率高、企业负债率高和控制M[,2]难度大、潜在的宏观经济金融不稳定性大的局面。

最后,深化利率改革,包括理顺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与金融机构对社会存贷款利率的关系、逐步实现从中央银行管制利率到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利率的转换。

* 本文为《迈向现代金融体制国际研讨会》发言提纲。 WW刘向耘

标签:;  ;  ;  ;  ;  ;  ;  ;  ;  ;  ;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与挑战*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