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改革开放40年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张爱宁,谢艳艳△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科技投入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保障。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以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全国居领先或先进地位。科技论文、专利、基础研究、技术交易等科技产出成就斐然,这是甘肃省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成果
197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调整国家科技投入体制和机制,经历了1986年国家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并实施相应配套政策,1993年、1995年以及2000年对科技投入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初步建立起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投入体制和机制。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投入政策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地方科技投入制度和投入体系,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甘肃省专利权质押融资指导意见》《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甘肃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持续稳步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振兴时期,科技创新实现了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性的提升转变,科技成果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尤其在冰川冻土、地质勘探、重离子物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品、军工装备、航天航空、旱作农业等领域研究及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1 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计划实施顺利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科技投入的范围由以研发投入为主,向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基础设施投资等大科学投资在内的大科技投资体系转变。
1.1 投入规模扩大
甘肃省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三项费用从1980年的83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01亿元,增长24.2倍。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学技术”科目下支出和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2017年,甘肃省财政科技支出和R&D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5.83亿元和88.41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21倍和15倍。1995-2017年,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达到221.76亿元,R&D经费投入累计达到776.02亿元。
1.2 国家支持力度大
甘肃省在持续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经费支持。2006年,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06项、获得资金0.97亿元。2017年,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26项、获得资金7.12亿元,项目数、资金额均是2006年的7倍。2006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2项、资金支持0.73亿元。2017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8项、资金支持3.5亿元,项目数和资金额分别是2006年的4倍和5倍。国家层面的科技经费支持,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科技投入的观念、形式、策略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科技投入在资金投向、投入主体、区域创新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3 投入结构优化
无论从投入总量,还是投入强度看,兰州市均居首位,成为一枝独秀,突出其科技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2017年,全省市(州)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6.24亿元,占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额的62.87%。从科技投入规模看,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的市(州)仅有兰州、庆阳和天水3市,兰州市投入最大6.8亿元,占全省总额的26.3%。从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兰州市达到2.38%,远高于全省市(州)本级平均水平1.6%。
1.4 项目支持强度加大
企业科技活动日趋活跃,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00年以来,全社会R&D经费总额快速增长,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长速度最快。企业R&D经费从1995年的3.1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9.14亿元,扩大了16倍。“十三五”以来,企业R&D活动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总量的比重都在50%以上,企业已成为R&D活动投入主体,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将创新由外部驱动转化为内生驱动,塑造创新格局。
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专利保护日益重视。甘肃省专利年申请量由1985年的135件上升到2017年的24448件,增长了181倍;专利年授权量由1986年的88件上升到2017年的9672件,增长了110倍。截至2017年底,全省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1.96万件,授权量累计达5.27万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045件,专利产出显著提升。
2 科技投入特点明显,多元化投入体系形成
对计算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对“数”的认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探索最为“痴迷”。他们认为,世界的本源并非原初物质,而是其结构形式,可以用“数”来衡量,用“数”来描述世界万物,由此奠定了其“万物皆数”的世界观。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是一种关于世界本体的哲学思考,没有指向人类心理活动的探索。在那个时代,计算和心智彼此孤立、尚未结合。
2.1 投入方式多元化
1996-2003年,SCI收录甘肃科技论文在2001-2004年被引用量排在全国第7~12位。2016年,甘肃省国际论文总数7355篇,占全国论文总数的1.28%,在全国省(市)排名中居第20位,科技论文产出实现快速增长。
2.2 投入与经济密切相关
重点加强对基础研究、重大社会公益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领域的投入。2017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基础研究13.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全面启动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步提高了科研机构(基地)运行经费的保障水平,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基地))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建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稳定支持渠道。
2.3 企业创新主体凸显
甘肃省科技计划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十一五”时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投入科技经费7.7亿元,“十二五”时期,省级科技计划目投入科技经费11.95亿元,科技经费支持强度从“十一五”时期的19万元/项增加到24.8万元/项。2016-2017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投入7.42亿元,年均3.71亿元,支持强度达到29.94万元/项,项目数量、支持金额、项目支持强度逐年加大。
3 科技创新产出丰硕,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3.1 科技论文数量居全国中游水平
在科技投入制度改革上,积极探索建立投入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新机制,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民间投资等多渠道、多样式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2015年,甘肃省整合财政资金20亿元,设立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2016年,省级财政继续投入3亿元,兰白基金总规模达到23亿元,撬动11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达到50亿元,成为甘肃省历史上最大一次科技投入。
3.2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增长态势
我们把公共服务的税收价格定义为居民购买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也就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公共服务消费量求偏导,即:
迎宾大道修成了快速路,而快速路呈全封闭状。路中央横亘起一道水泥墩,将行人过马路的通道,完全封死。报纸上说,这是二环线。
3.3 科技成果登记数量逐年增加
1978-2017年,全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29项。1987年,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381项,2010年达到1065项,是1987年的2.8倍。2017年,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070项,其中,兰州地区科技成果登记达到784项,占全省的73.27%。
3.4 技术交易呈现“量质”并举的趋势
1987年,甘肃省技术合同交易额为0.05亿元,1992年达到2.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是1987年的42.2倍。2002年开始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21.45亿元。201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7年,全省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5850项,成交额162.95亿元,居全国第16位。
经过多次调试和优化,测试结果显示,频率源输出中心频率为24.125 GHz时,其相位噪声可达-87.1 dBc/Hz@1 kHz,如图6所示。
3.5 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建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是亚洲能量精度最高的中高能重离子加速器,获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扩建多用途的冷却储存环(CSR),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之一,为实现我国大型医疗装置-重离子治癌专用加速器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以“121”集雨节水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全球唯一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全球疫苗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计划”。堪称亚洲第一炉的“镍闪速熔炼炉”曾经让几代金川人引以为傲,世界首个超导变电站在白银建成。中国航天集团510研究所研制的轰击式离子电火箭等一批“航天级”科技成果脱颖而出。打造出了“民情通呼叫热线”“精品一刻钟”“虚拟养老院”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民生服务品牌。莫高窟壁画保护技术处国际第一梯队。
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当地农机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机车的高级保养应在机务管理人员指导下在室内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 (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五净(油、水、气、机器、工具)、六封闭(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操作、转动、升降灵活)、五不(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小不件)、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
参考文献:
[1] 甘肃年鉴编委会.2017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教育厅.2018甘肃科技统计年鉴[R].2018.
[3] 李文卿.2018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4]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公报[R].2018.
[5]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统计局,2018甘肃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R].2018.
[6]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第六十卷(科学技术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科学技术志(1987-2007)[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F124.3
△通讯作者: 谢艳艳,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