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时候会遇到生态环境,做好有效控制非常重要。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做好生态保护开工控制,从而更好的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环境有良好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产生及对环境的影响。针对目前的水利建设评估数据分析得出,水利工程通过增加原有水体存储体积,降低水流速度,从而增加水流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沉降水面的悬浮物,降低水域的色度及浑浊度。同时较低的水流速度有利于加速藻类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与水中的镁、钙离子相结合产生化学变化,有效降低水体硬度。通常情况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污染,很多区域性的影响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减少和避免的,因此制定相应的规划及检测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
1.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2.1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影响原有的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这势必影响原天然河道的生态平衡。它甚至会影响河流中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存活。如果河道已经承载了大量的泥沙,如果建设地方水利水电工程,河道内将会有大量的泥沙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当泥沙淤积到一定高度时,会对船上的居民构成安全隐患。
1.2.2影响局部气候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会进一步增加土壤的湿度,同时也会有效降低地表吸水能力,如果遇到强降雨气候,非常容易出现泥石流现象,以及山体滑坡现象。因此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时候主要是蓄水防洪,旱季灌溉农田。但是,水利水电工程会破坏当地的地质地形条件,破坏地表植被。同时,也改变了降雨、地表蒸发、温度范围和当地气候,直接影响到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2.3影响生物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和设计不仅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破坏,还会对生物产生影响。在水库的建设和施工时,由于施工人员对环境的破坏,会导致很多植物和藻类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工程在建设和施工时还会对气候造成影响,水库周边的植物和种植结构会遭到相应的破坏。由于很多藻类在负氧条件下生长得非常迅速,在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很多的藻类会因为供氧不足而死亡,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生物就是水中的鱼类,会因无法繁衍而灭绝。
1.2.4影响水体
因为水库的建立,就是原来流动的自由水在进入了水库之后便会一直停留在水库里。对于这样一种情况不仅仅对于水上的运输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船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水库,那么就必须要经过审查才能通过水库。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船的正常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船本身在海上的运输速度就不快,如果在运输的途中因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扰,那么就会更加的降低其运输速度。那么在运输的途中碰到了水库,则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同时,当水进入了静止状态时,就会极大的影响水与气之间的交换,同时也会使水里面的一些污染物不能够受到水的净化能力的处理,一直停留在水中,对水资源会造成极大的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就是当水流速度为零时,在水中的一些污染金属物质就会保存下沉的状态,这样对水资源的就造成了更严重的污染,而金属物质也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1.2.5社会环境变迁
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改变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湿地面积的增加,滋生蚊虫类的生长,不利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水位的提升会将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同时伴随着房屋的改迁,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伴随着一系列生产工作问题,增加地方经济压力及发展速度。
2、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2.1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所谓的补偿机制是通过生态环境补偿、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等方法平衡保护环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间的关系,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向稳定化、可持续化与法律化转变,利用政策引导、实地调研、施工评估等手段全面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风险因素,不仅有利于修复环境破坏区域,还能遏制生态资源衰退。再者,党员干部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绿色施工、高效施工、安全施工”理念,更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例如掺合技术、开挖技术、填筑技术等,严格参照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客观精准的评价,全面预测且观察生态环境的影响。
2.2建立动植物生态保护区
保护区建设人员应不断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以此强化渔业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更应该划分禁止捕鱼区域并扩宽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路径等,强调实现生态环境人工修复的重要性,在水利水电工程鱼类栖息生态环境保护中,对于直线形河道部分,可以进行人工改造成河流的蜿蜒形态,极大的有利于有效提高河床断面流速及水深多样化的分布效果,相关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复河道的自然断面来改变当前流域的断面结构,更要采用复式断面对河流淤积处形成自然的沙洲,相关人员更要明确放流种类、放流时间及水域、放流苗种数量及标准。
2.3重视工程运行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在实际运行的时候,应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动运行方案,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同时,站在生态效益的立场开展相应的调度工作;为河道提供充足的生态水量,同时还要兼顾着航运、灌溉等方面的用水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工程调度运行要求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完善的环境监测计划和按计划(不)定期监测环境要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开展调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4加大事后补偿的力度
工程竣工以后,相关单位应当针对环境产生破坏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展相应的补偿工作。第一,建立切实可行的补偿机制。参考“谁开发谁补偿”的工作原则,构建完善的补偿制度,将具体职责落实到个人头上,并对各个环节的标准加以优化;第二,加大事后补偿工作开展的力度,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到实处。依据工程的具体状况,采取增殖放流、生境补偿等多种手段,尽可能避免生物资源出现衰退的情况。
2.5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对周围土质和水质、气候环境、生物生长环境等带来的破坏影响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另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还要遵循环境保护优化原则,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确保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工程建设中来,减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总之,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水文环境的改变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应对,更好的推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阳大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温振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浅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03):139-140.
[3]王浩.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74.
[4]季健康. 小水电开发中的环境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0.
论文作者:杜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水库论文; 河道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