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培训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外语培训论文,跨文化论文,交际能力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缘起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契机下,全力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方式改革、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当中。强化社会服务理念,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大有可为,正在做大做强社会培训。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地方区域经济的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这样的条件下,地区所属的高等职业院校理当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同时企业能否既对社会做出贡献,又使自身生存发展,其关键在于人才。企业不管引进了多么新的技术,如果没有使之发生效力的人,也就无从取得成果,也就不能完成其企业使命。企业必须培育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外企员工是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群体,在全球经济乍暖还寒之际,中国被跨国公司视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市场。
在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际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跨国公司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能否进行有效沟通、理解和合作,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国际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和中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使跨文化交际这个本来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课题,成为跨国公司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当今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成败与否,与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文化差异因素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管理中需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异文化的敏感度,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这对于正在崛起,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跨文化人力资源培训课程开发与构建
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很多,主要有:从应试导向到就业导向;从校内封闭教学到开放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从智育基础到素质基础;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从逻辑载体到项目载体;从概念推导到行动引导;从知识展示到能力实训;从灌输学习到建构学习;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理论实践分离到一体化教学,等等。另外还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也很多,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NVQ、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在这些职业教育理论影响下,我国高职服务于社会,为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应该将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我国企业需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明确课程设置思路,激发企业员工外语学习兴趣,突出能力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员工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以员工为学习主体,实施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员工职业技能。
企业员工群体与高职学生群体和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相比,除了学历背景差异导致的基础理论有差异外,就外语课程的学习能力来说也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拥有外语基础理论知识和获取异文化知识的动力上。高职院校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在社会培训,服务企业时做到培养员工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外语基础理论知识兼顾。外语沟通能力主要是指外语实用语言的动口能力。这个要求针对的是员工接受培训后能否及时应用于工作岗位上;外语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针对的是员工未来岗位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再从学习时间上看,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有三个月、六个月乃至八个月等,一般不会超过一年的培训时间。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培养模式不适合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做到既重视培养专业技能又把握住理论够用尺度,兼顾员工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呢?开发符合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目标要求的专业课程,正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社会,培训企业员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外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
课程开发要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培训计划以及后续培训课程对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技能与理论要求,选择、整合企业外语培训的课程内容。将外语培训的课程内容按照企业的工序流程单元和单元内工作内容进行任务化设计。为了获得理想的激励驱动效果,要求被设计转化的工作任务既要尽可能多地包含单元内容知识点,又要尽可能体现出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员工熟知的工作情境和内容。因此将外语知识体系转化成为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具体任务需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三、改革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培训教学模式
培训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教学效果乃至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人力资源跨文化实用外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调整缩减理论授课课时、增加体验实训内容与课时的问题,也不是就某门培训课程孤立的改革。要想取得有价值的培训成效,一方面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专业师资队伍条件、实践实训条件及工作的环境来统筹协调进行,另一方面应分析把握企业员工的特点,在增强员工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激发员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寻找出路。
“企业岗位模拟,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跨文化实用外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培养理念是:实用外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培训的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自主获取异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上下功夫。实用外语课程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要求授课教师转变传统角色,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取教师引导、员工自主学习讨论、教师与员工共同参与讲解重点难点、学做结合、全程指导的方式。教学过程尽可能贴近真实的情境。
(二)采取课程单元模拟岗位任务驱动学习进程
将实用外语课程单元内容设计为对应的部门工作任务。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比较真实、自然,贴近员工工作岗位的教与学情境;把实用外语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和对应的技能情境实训充分融合。员工的学习过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学做互长的过程;传授单元外语知识体系的过程由传统的教师死板地教、员工被动地学,转变为在模拟员工熟悉的工作情境中,用具体工作任务驱动激励。在教师引领、指导下,由企业员工自主学习、自己动口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沟通过程。受培训员工在完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单元岗位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实用外语单元理论知识和外语实际应用技能的学习。总之,将实用外语内容任务化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受培训员工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科学合理设计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实施方案
“企业岗位模拟,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实用外语培训课程教学模式要求事先做好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外语课程单元名称和对应的工作情境下的具体任务。设计的工作任务可以是某种工作情境下的一个工作任务,也可以是几个工作任务。形式可以由受培训的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工作任务资源。总之,工作情境要来源于要求培训的企业,工作任务要来源于一线员工提供的具体内容。
2.教师引导与指导内容。教师对员工的实用外语学习引导与指导,贯穿于从单元内容培训开始到结束的各个不同环节与阶段。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导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学习开始时的引导应侧重于让员工明了本单元工作任务内容、完成任务的意义、完成任务的路径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始终注意对员工异文化兴趣和非母语型思维方式的引导。教师指导应在教学时间段全程跟踪,主要承担语言实训指导、情境演示指导,穿插参与小组对话练习、小组答疑、个别答疑等手段。
3.对受培训员工自学内容和小组学习的要求。员工不同学习阶段要完成不同的单元任务。自己尝试利用外语词典或专业外语词典解决相关的语言或词汇。通过自学消化相关的内容。学习小组练习内容主要是尝试用外语沟通,并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4.员工跨文化实用外语培训的实训设计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相应的具体工作环节内容、口、笔头沟通内容的设计、进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此外,模拟工作情境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实施方案中还包括各个环节教学时间的分配。实施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把员工掌握的外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巧妙、充分地融合,使员工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不会感觉枯燥、难懂。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制定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同样需要反复推敲、精心编排设计。在制造业企业,对于不同的部门、不同工序的员工设计任务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同的。
“企业岗位模拟,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外语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除了具有传统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的含义外,更是指承担企业培训的教师“引导、指导”和企业员工的“自学、互学”。这种师生角色变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很大。企业员工能否很快适应这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呢?实践证明,只要切实帮助员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培训教学上做到精心、细致,妥善安排,积极引导,员工就能很快适应,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