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再分析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再分析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再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特色论文,再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3)03—0010—04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 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这个结论主要是针对我国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结果因脱离国情而 了生产力的发展,给社会主义造成极大危害而提出的。为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无 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 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我国理论界认为,这个“特色理论”就在于它做到了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道路;这一理论就在于“坚持、发展、结合”六个字上。应该说,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与关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深入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国际局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 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突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 国家已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特色”问题具有更深更广 的内容与含义,需要我们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研究。

一、“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含义,主要是指它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走 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新路。这最主要体现在四个 方面:

(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凝结与根本体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统领并贯穿于整个体系,是特色理论一系列 命题提出的根本前提。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新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轨。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邓小平通过总结几十年来社会 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本质论”第一次引入了生产 力的范畴,纠正了以往认识上的偏颇,它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其二,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从四个方面突破了传统 社会主义观:一是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是把社会 主义看作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三是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工具性与目的 性的统一;四是从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实现的目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认为二 者是统一于本质定义之中,互为条件,互为前提。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定位。马克思曾 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也曾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 新社会的初级形式”,邓小平则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 。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明 确了它是这一阶段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最大实际和依据,这就突破了长期以来 追求“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为制定现阶段任务和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防“左”、反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把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四)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马克 思曾设想,社会主义应是商品、货币都已消亡的社会,因而市场也不存在,整个社会生 产将由计划调节。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曾提出,要进行商品交换。但是,列宁基本上 是认为,社会主义应实行计划经济。我国过去一直存在着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从根本上解除了这种思想束 缚,创造性的解决了在当代中国通过什么道路和体制模式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的历 史课题。

二、前一阶段之“特色”和后一阶段之“特色”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这一阶段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 978年至党的十二大的召开,这期间,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 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第二阶段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特色理论”的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 原理与当代的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拓展和深化了这个“ 特色”,开辟了“特色理论”的新篇章。

(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毛泽 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总结与精辟概括,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与时俱进”。从本质上讲,三者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其一,“解放思想”、“与时俱 进”,都是对“实事求是”的延伸与拓展;其二,三者互为条件。没有解放思想,也就 没有实事求是;作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谈不上与时俱进,反之亦然。而“与 时俱进”在新世纪的提出又有其特殊的内涵和作用。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就是指党的 理论和工作都要创新,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同时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这也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人类文明 的有益成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并以此推动其它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二)在“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基础上,明确了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朝着发挥市场作用的方向不断 前进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党的十 四大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为改 革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道路,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形成了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转变;三是国 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

(三)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确立了“两大战略”,抓住 了机遇,加快了发展。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迎接知 识经济的挑战,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放到提高科技实 力的中心环节,抓住了机遇,从1992年到2002年之间,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百分 之十点三,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速度,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 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的发展目标。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的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开创的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国的一个基本方略;二是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确立为民主建设的目标;三是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并作为我国社会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

(五)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发展目标。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政策的 基础上,确立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新方针。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文化纲领又作了进一步阐述,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强调文化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 推进作用,明确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论断 。

三、“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这首次修改了以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 刻,在中国通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已取得巨大成就之时,这个新的提法其意 味深长,它继往开来,标志着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一)这一提法适应新时期的客观情况,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法国、德国、匈利牙、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提出要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主 要是基于当时国际上苏联模式一统天下的状况而提出的。其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 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传统社会主义的怪圈,开辟一条具 有本国特色的新路。然而,他们的这些思路仅仅阁置于口头上,却难于落到实处。时过 境迁,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剧变后,传统社会主义固守苏联模式的道路走到了 尽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生机勃勃,一枝独秀。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提法显然更适应新时代的客观情况,更加符合当今的国情,符合与时俱进的 精神。

(二)这一提法肯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反映了党和国家更加自信的心态。在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其它社会主 义国家,也已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的生命力,本世纪末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勿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

(三)这一提法包涵了“特色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的深层意义。科学社会主 义不是自我封闭的、不求发展的,它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秉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精华,是一个广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有中国特色 ”强调“结合”,“中国特色”则既强调“结合”,又强调“开放”。一方面,它主张 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融入到社会主义理论中来,并积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 和其它一切国家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承前人成果的 基础上又不断向前发展。

(四)这一提法标志着又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民族复兴的脚步已经启动。人类历 史跨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已经取得了令世人所瞩 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 得到极大改善,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在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更加具有时 代性,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一代 又一代的中国人民翘首以盼的民族复兴的大业已经拉开序幕。

四、中国“特色”与其它“特色”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僵化的模式使前苏联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脆弱的改革已无 法医治长期积攒的病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尝试要开辟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改革,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却在改革开放的旗 帜下一路高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有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 尝试走自己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特色理论引入到本国。例如, 越南、朝鲜、古巴、蒙古等国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并且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能走到今天?相比起其它“特色”,中国“特色”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正做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以中国的国情为出发 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理论,尽管最初都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 际相结合,然而,对于具体国家的具体国情究竟是什么,却没有真正搞清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从质和量的两个层面上把握了中国的国情,即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时期,具体国情也是不同的,需 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正是从初级阶段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党才制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 确立了正确的基本纲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状况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进 行改革与创新。当前,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二)改革的渐进性、坚定性和彻底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之 所在,也是区别于其它“特色”的典型特征。尽管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50年 代初就提上了日程,但最终却以苏东剧变的结局而告终。中国的改革虽然起步较晚,却 取得了较大成就。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通过积累经验、总结教 训、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到城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一系列改革。为此,有学者 把改革看作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看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的不竭动力。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 缚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具体制度。

(三)正确处理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南斯拉夫、匈牙利 等国的改革都是在独立自主的口号下进行的,但与此同时也向西方国家关闭了大门,这 固然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策略上的失误。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贫困 和落后。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必须实 行对外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创造了社会的文明。社会主 义仍然需要对这些文明成果借鉴和利用。我国自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正确处理了 这一问题,我们既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代替 资本主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形成了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 键。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改革、发展与稳定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三者中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另外两 个方面,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邓小平高度重视有一个稳定的 社会环境,他多次讲到稳定压倒一切。江泽民在讲话时也多次提到,现行政策不能变, 国家政局要稳定。多年来,我国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这都为改革的顺利 进行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理论政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应该说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有其理论政策波动性与教条化的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吸取了这个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理论政策是以邓小平开创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多年 来,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贯彻执行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

收稿日期:2003—04—02

标签:;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再分析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