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全面推进我国市场化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全面推进论文,市场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视角上,探究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尤其是这两种手段对于推进经济、政治和科教体制改革及其机制完善的重大意义与有效途径。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之一是要根据本国国情,找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现行宏观经济体系处于稳态演进、市场建设初具规模的有利条件下,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深刻认识和实施以下五大战略。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融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于一体的现代市场经济为根本
我们所要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当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即在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使二者协调互补的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愈益重要的地位,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发展迅速,市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在所有制结构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把国民经济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社会分工不同的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利益根本一致起来,能够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并使之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这些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由此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形态必然以现代市场经济为生长点和目标模式,我们的经济必须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功能。实际上,我们在改革中所强调并采取“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种种措施,就是走现代市场经济之路,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现存的经济形态只能属于初级的现代市场经济,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选择捷径,加快发展,减少成本,增强效益,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二、尽快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是要根本革新调控体系,使之具有新观念、新方法、新内容、新功能。多年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以计划调节为主要手段,并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往往离开市场实际供求关系人为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这种僵化体制造成微观经济单位被牵动着缓慢地“爬坡”,社会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长期失衡。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型调控体制,以保证市场机制健康运行。其做法是:国家计划和管理部门要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为指导,掌握市场发育和发展规律、市场供求状况,把企业和个人的眼前、局部利益与国家和社会长远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适当排列农、轻、重次序以及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科学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通过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微观经济运行,直接调控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以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而大量的日常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由市场调节。新型计划机制应当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并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的中介组织实施,从而在搞活微观经济基础上,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演进。显然,新型宏观调控体制所运用的计划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整体调节机制,是以市场为实体、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把自觉调节与自发调节有机结合的科学机制,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赖以生长的可靠基础。
三、必须使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融合贯通,以利于更快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应当既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要求市场的完备、竞争、开放,独立的市场主体,合理的价格,健全的市场法规以及宏观调控等;亦具有与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相异的特殊性,它必须而且能够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形成优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特征。其基本表现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争的所有制结构,让国有企业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结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间接调控为主、多种手段并用,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计划调节为导向,形成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建立配套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监督机制,维护人民群众正当的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述特征,使我们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两种社会制度都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统一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更快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
中共十三大曾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现在提出“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机制,其载体是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如十四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通过近几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积累,我们有必要亦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把宏观调控的引导功能与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综合协调起来,构造“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框架。
在此框架中,国家及其宏观调控手段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企业及其生产经营方式是微观经济运行的主体力量,市场是联结国家和企业、配置社会资源的中介及中观经济场所。以市场为核心,使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良性循环,便形成“国家——市场——企业”的因果锁链。为了促成该因果链按“国家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模式顺畅运转发挥最佳效能,必须具备两个相互配套的环节:其一,国家应以指导性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主要依据,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经济政策及经济法规,界定各种经济参数来引导和规范市场,并在市场中建立比较发达的信息反馈体系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既让国家通过计划指导和影响市场,又使市场能校正和约束国家,使政府行为趋于合理,保证国家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市场。其二,各地区、各经济管理部门应在国家的计划安排和政策指导下,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不会造成资源短缺、市场混乱或疲软;配套运用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工资、货币供应量等经济杠杆和制订有关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保持各种商品的比价合理和物价稳定,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为企业提供优化配置资源的渠道和平等竞争的环境。这样,市场机制就能充分发挥基础性的调节功能。企业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国家宏观目标的要求相衔接,就会自行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调节;国家就可以通过这种有宏观调控的市场中介,实现对企业的间接管理。显然,这种模式堪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调节有机结合的最佳形式,它能公正地调整国家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化解矛盾,使整个社会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行,并能顺利促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五、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为杠杆,着力组建“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科教为经济服务”的新型科教进步机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1994 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在我国这样一个有近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性的途径“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5年5 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具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有效的建立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组建“科技经济教育”一体化的机制模式。
在该机制模式中,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资源、人力资本的母机;经济及市场经济体制是联接教育和科技的统一体,是配置人才资源和科技成果资源的依托。以经济为核心,便形成“科技——经济——教育”的序列,为了使该序列形成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运行机制,必须攻克两个“老大难”问题:其一,解决科技与教育脱节问题。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二者“联姻”,形成“科技——教育”机制,使之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及有关政策的指导下,教育部门与科技院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既使单位之间搞好协作,实行人才合理交流或相互兼职,又能使内部的教学与科研内在结合。在教学内容、方式,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量、绩效、职称评审等方面,都要以量化的指标为考核依据,给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压力和动力。要使科技体制成为积极向教育部门及社会提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体制;使教育体制成为积极给科技单位及社会培育优秀科技人才和成果的体制。其二,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问题。科技和教育体制仍有不少与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相悖的矛盾,笊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要求,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和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建立“科教经济”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和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优化配置功能,科学合理地调整科教体制结构,学科设置,人才机制,促成高新人力资本的商品化、产业化。让科技和教育部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新闻媒介“牵线”,同企业或政府合作,帮助企业和政府办好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劳动者和公务员的业务素质,使现代经济增长基础的劳动者技术知识存量日益增大;促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为政府机构改革和重大决策提供谋略,帮助政府经济及科教管理部门转换职能,提高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整体综合效能。另一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对科教投入的统筹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教自身发展规律的宏观科教管理体系。现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投入;三是生产单位采用新技术新人才的投入。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的前提是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综合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多渠道筹集科技和教育经费。应由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主体转向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兴办科技教育的多元投资主体。政府主要承担基础科学和尖端科学的研究以及正规教育的投资;企业主要承担技术改造、对职工进行专门技术训练的投资,也要积极参与正规教育的投资;居民主要承担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和专门技术培训的费用。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还很不足,既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器”和中试基地,缺乏调研经费等风险性、实践性投资;又缺乏改善科研条件、办学条件,提高知识分子经济收入、激励其积极性的再生产性投资,从而造成科技教育与生产之间的断层。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节点,在于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只有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构建“科技和教育有机结合、科教为经济服务”的运行机制,长期存在的科技与教育脱节、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
标签:宏观调控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