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21世纪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三三一”课程结构改革实验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三一论文,课程论文,结构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今天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今天的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必须把眼光瞄准21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瞄准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以崭新的现代观念、较强的科技意识、竞争意识与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随着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的开展,我国小学生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21世纪的要求相比却相差较远。其主要表现是:(1)少数学生的爱好、特长有了发展(如书法、美术、乐器等),其自身及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大,学校衡量学生素质水平的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2)小学生目前素质水平的发展,仅限于现行统编教材知识及其所限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21世纪小学生应有的能力相比,如现代意识与观念(包括改革开放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学习能力、创造的初步能力等综合能力则相差甚远。分析其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两点:(1)不少学校满足于单项能力的培养(诸如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实验、自主教育实验等)与多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诸如书法、美术、乐器等),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2)现行统编教材知识面较窄,对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考虑不足,并存在重复;(3)当前的学科教学“各自为战”,对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整合缺少考虑。上述问题的解决,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于对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的课程结构改革。据此,我们提出本课题。
我们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工具学科不动(语文、数学不动,增设英语学科),集中非工具学科学时,开设三类综合课(社会综合课、科技综合课、艺术综合课)及体育课,即“三三一”课程结构(三门工具学科、三类综合课、一门体育课)。
二、实验假说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说
立足于对21世纪小学生素质结构的研究,增设英语课,开设三大类综合课,并构建相应的小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小学生21世纪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其今后的个性充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理论依据
(1)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实验研究的方向性依据,它将指导我们按照21世纪的要求,对小学生的素质结构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出认真研究。
(2)邓小平指出:要抓好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依据。鉴于工具学科教材难度较大,我们增设英语课并对非工具学科课程进行改革(设计为三大类综合课)。
(3)《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及《系统论》等,将指导我们对教学模式及课型做出相应改革。
三、实验目标与实验原则
(一)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探索适合城市小学特点、符合21世纪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三三一”课程结构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编写。
2.育人目标:适应21世纪的需要,努力为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会生存、会学习、会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工作目标: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造就一支善于研究、精于教学的教师队伍,把学校办成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学校,实现“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两高”(办学高水平,教育高质量)、“两科”(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两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学设备现代化)的示范校的办学目标。
(二)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以充分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前提,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综合构建、整体实施原则。
影响儿童发展的诸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在儿童的整体发展中产生作用,这要求实验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途径与方法必须综合构建,整体实施。
3.科学性原则。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对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实验的科学化。
4.发展性原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四、实验内容
(一)增设英语课,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主要内容、学年具体内容及各年级所达到能力如下表:
北一经小学增设英语课教学内容设计
(二)三类综合课内容设计
本“内容”由“类别”、“内容构成”、“主要内容”及“学年具体内容”四部分构成,鉴于方案文字限制,“学年具体内容”仅列出一年级学习内容(见下表),二至六年级学习内容请见附件。
北一经小学三类综合课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计划
(四)课型设计
三门工具学科、三大类综合课及体育课基本采用四大课型:综合课、知识课、能力训练课、自由发挥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创造新课型,并以“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五)三类综合课主要教育目标与途径
1.社会综合课
以培养十大意识、七种能力为中心。十大主要意识是:祖国意识、党的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公民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环境意识、劳动意识、奉献意识、优良传统意识、心理健康意识。七种主要能力是: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综合课实施的主要途径、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两翼,抓好五大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传统教育基地、社会服务基地),创办“雏鹰电视台”。
2.科技综合课
以培养八大意识、四种能力为中心。八大意识是:科技意识、国际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交往意识、竞争意识、创造意识、成功意识。五种能力是:科技小实验能力、科技小制作能力、科技小发明能力、编辑微机语言能力、使用微机能力。科技综合课实施的主要途径、方法是:以意识培养为动力,狠抓动手操作,广开实践时空,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冒尖、超过别人。
3.艺术综合课
以培养四大意识、三种能力为中心。四大意识是:欣赏美的意识、追求美的意识、表现美的意识、创造美的意识。三种能力是:初步的欣赏、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综合课实施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发挥五种课型(欣赏课、知识课、技法训练课、表现课、创作课)的作用,办好艺校,抓好高水平的校合唱队、军乐队、器乐队、舞蹈队,抓好书法、美术、摄影、根雕等活动,开好每年一次的校艺术节。
五、实验步骤、方法(略)
六、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顾问组、指导组。
2.实行行政决策主体、科研理论主体、学校实践主体三结合科研体制。
3.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4.成立校科研室。
5.经费保证:计划5年投入实验费20万元。
(编者注: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北一经街小学的上述实验,已于1996年3月开始运行。)
执笔:刘玉霞/贾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