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工业振兴与世界大事_军事历史论文

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工业振兴与世界大事_军事历史论文

世界科技、产业更新和二十世纪世界大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和论文,世界论文,二十世纪论文,产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史上最令人振奋也最令人困惑的一百年即将结束。五百年前在欧洲兴起的启蒙时代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期,20世纪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动荡期。自启蒙时代起,人类开始自觉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但人类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认识相对滞后。人类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多,但对人类社会知之甚少。这种巨大的创造力和微小的约束力之间的矛盾把人类的内部冲突和困惑在20世纪推到最高峰。任何重大事件既不是一朝一夕完成,也不是一人一事触发的。任何重大事件的背后必然有相同重大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作为其前因。在20世纪即将结束正好可以重新挖掘其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新的意义。

1、1904—1905年日俄战争和1905年俄国革命。19 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欧和北美开始酝酿新的科技革命。结果,蒸汽机时代被内燃机、电、化学等为代表的产业时代所代替。人类对地球的开发达到崭新的规模。单单西欧已不能胜任这种规模的开发。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加入了全球工业化队伍。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既集中又丰富。日本凭借海洋天然航道从世界上获得应有尽有的工业原料和市场。日俄同亚洲非工业地区都有天然地理屏障,便都可以建立工业而不受非工业地区的负面影响。俄日两国在19世纪中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俄国跨过欧亚大陆与日本在远东相遇。俄日在争夺东北亚时发生争执。英法美等国对东北亚鞭长莫及,故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但暗中支持日本,因日本的资源和市场比俄罗斯更依赖国外。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俄国国内立即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双重革命。日俄战争和俄国革命给以东西方冲突为主线的20世纪的历史进程定下了基调。

2、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 美德俄日等新工业国的经济力量已经与英法等老工业国平起平坐。但国际体系仍然由英法主导。殖民帝国工业品同殖民地初级产品相交换的贸易模式基本未变,殖民帝国数量增多,殖民地供不应求。殖民帝国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不可避免。美国利用其与欧洲远隔重洋的地理优势及本身不缺初级产品,采取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德国借机挑战英法,大战爆发。美国在战争后期进入战争,加速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欧洲没有统一。人类至少避免了欧洲作为整体与美国的战争。战后美国继续扶持德国以便抵销英法势力并提出建立国联而本身不参加国联,英法仍主持国际秩序。一战后不久,德国实力超过英法,美国超过英法德,苏联实力上升只是时间问题。一战没有解决世界大国的权力与实力不符的问题。

3、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俄国已经成为工业世界中最大的初级产品提供者。外国资本在俄国占据极重要地位。这种生产地位向俄国社会提供了极少数富人和极大多数贫困者。工人的力量超过其他社会阶层,为工人阶级夺权奠定了社会基础。俄罗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溃不成军,这对国内政治的影响超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俄罗斯被迫考虑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面临三种选择:一、继续开放国内市场,但提供初级产品,从而继续接受极不利于俄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二、关闭国内市场,走自给自足的道路,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自己服务,摆脱不利的国际秩序;三、继续开放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提供制成品。俄罗斯的地理条件不可能使俄罗斯成为以提供制成品为主的的国家。俄国采取了第二种选择。

4、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30年代初, 法西斯主义政党在中欧德国等国执政。当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能够向这些国家提供的市场远远小于它们的生产能力。开拓军火市场是扩大内需、维持就业的唯一简便可行的出路。德日意等国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迅速成为欧洲和亚洲经济和军事上最强国,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德国企图称霸欧洲。日本企图称霸亚洲。美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世界大战是一场钢铁石油橡胶等资源的消耗战。苏联的坦克大炮飞机数量使德国和日本霸占欧亚的计划受挫。为了避免苏联和美国的战争,雅尔塔会议确定了苏联和美国的势力范围。此后,西方和东方各建一个市场。地球上的大小岛屿、半岛和海洋基本属于或从属于资本主义体系。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实行中央计划经济。

5、1945—1991年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中美苏疯狂备战并又共同主宰世界。二战使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脱颖而出。二战尚未结束,美苏已开始考虑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美苏是有史以来唯一实行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战胜国。双方各自必信将取代对方,自己的制度代表未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制度无经济政治合作可言。于是,双方划定各自势力范围的方式与历史惯例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划了一条相互封闭的防线。美苏冷战自此开始。在防线的两边,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和国际结盟等所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调动的力量几乎与世界能够提供的最大力量相等。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登月、计算机等纯粹是其副产品。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冷战的结果,又是冷战发展的原因。在冷战期间双方动用了战争边缘政策甚至局部战争手段,柏林危机和古巴危机等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即是。70年代末,冷战把核时代推向顶峰。核武器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阶段已经结束。苏联被阿富汗战争拖垮,美国被星球大战计划渺茫的成功率所惊醒。核战争没有赢家的道理终于被接受。冷战失去了理由。美苏冷战由苏联率先退出(苏联解体)而自然告终。

6、相对论与第三次产业革命。20世纪初, 德国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相对论引起了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的一次革命。相对论作用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1945年7月,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同年8月, 美国先后在日本两座城市投掷两颗原子弹,旨在阻止苏联分占日本。此后,苏联加紧研制原子弹并不久取得成功。1946年,为计算导弹弹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57年和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载人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冷战促进了核武器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引起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引起产业革命。第三产业时代对第二产业时代进行了一次革命。用计算机武装的信息技术把世界从一个贸易单位变成了单一的生产单位(世界上的主要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不可能仅在一个国家完成),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没有计算机,世界生产是不可能的。科技革命后,世界各国因其在这个新的生产单位中所占的生产份额发生的变化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所处的地位也发生变化,世界格局由此也发生了变化。

7、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文明持续最悠久的民族。自500年前起,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在工业的四大要素——农业、人口、资源和沿海交通中,沿海交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不在沿海。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交换产品。交换产品就是节约劳动力。节约劳动力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远离海洋交通就不可能大规模交换劳动产品。因此,西欧工业革命后,中国开始落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国家。此后无数仁人志士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便是其中之一。自共产党成立起中国真正开始走上了奋发图强的道路。美国救不了蒋介石,其实就是救不了中国破产的农民。苏联也没有能力收编中国。世界的工业化不仅没有使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反而使中国的农业也破产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恢复了农业生产,寻找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7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后工业阶段。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超过第二产业。中国经济从70年代末起,从外部和内部找到了发展的契机。此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完全参与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参与了改革的进程。中国改革开放20年后,人均产值翻两番。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8、1991年苏联解体。70年代末, 世界经济中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美国地位相对下降,西欧日本中国地位相对上升。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的苏联及其集团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下降。苏联的第二产业资源极为丰富。苏联用增加天然气石油和其他矿产投入来增产和维持苏联阵营、 核武器竞赛和阿富汗战争。 但是进入80年代,能源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增加能源生产和增加与能源有关的产业生产不再能有效地扩大生产总值。1985年苏联以戈尔巴乔夫上台作为标志开始国内全面改革。但苏联没有第三产业的资源。第三产业必须进行国际商品服务高速大交换。高速大交换必须海陆空交通齐全。苏联国土辽阔而温带沿海地区相对狭小。世界上知识密集型产业竞争激烈,苏联作为整体挤入世界知识密集产业市场短期内不可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资很低,苏联已经工业化,苏联人口显然不愿意从工业化倒退到劳动密集生产方式。苏联改革终于以结束阿富汗战争、苏联东欧解体以及放弃核武器竞赛而告失败。目前俄罗斯已经基本放弃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俄罗斯开始用能源出口换取消费品,同时换取人们对政治改革的拥护。俄罗斯不再负担苏联、东欧、核武器和全球扩张等,便可在生产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俄罗斯人原有的生活水平。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标签:;  ;  

20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工业振兴与世界大事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